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索

2021-09-03 06:45冀峰彪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峰彪

摘要:历史学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然联系,以中学历史教育为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有利于促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又利于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有必要梳理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背景,准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教育意义,并采取恰当对策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历史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学历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探索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遗产问题,不仅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1以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为依托

1.1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何结合中小学、幼儿教学特点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

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001年,国家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不仅是意味着全国所有中小学都进入新课程改革,而且也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都纳人新课程改革范围。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对历史教学而言,推进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改变原有教学内容,更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的学习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3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的现实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需要筛选和保护好传承人,而且需要加大继承人的培养,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可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保护好传承人,培养好继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核心环节。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了“特别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明确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之一是教育。

2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对策

教育目标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目标是历史教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应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历史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其历史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了解和掌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高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的历史过程,产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逐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通过广大师生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正确认识各民族民间文化差异,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正确判断非物质文化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的影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自主的积极态度,养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当行为模式

结语:

中学历史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要实现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必须提高历史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能力。首先加强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提出一些新要求。如要求他们必须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知识,注意自己对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态度,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掌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等教育能力。其次,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在岗培训,提高历史教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素养,尽量做到师资培训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再次,促进中学历史教师和民间艺人、祖传秘方者、民族艺术绝活者等的合作,让其培养在岗教师或者与历史教师共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断提高中学历史教师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