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阿坝州段藏式民居建筑特色调查研究

2021-09-08 12:57杨林平陈仕璠丁飞燕何凯东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8期
关键词:藏式阿坝州茶马

杨林平,陈仕璠,丁飞燕,何凯东

(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1 阿坝州段概况

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以马帮为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交易买卖而逐渐形成的民间商贸通道,也指历史上自唐蕃联姻来,用以沟通中原汉族地区和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古驿道。少数民族藏族居住于高寒地区需喝茶降脂,古代中原王朝也需要马匹作为战略物资与交通工具,“茶马互市”应运而生。由于古驿道上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为茶叶和马匹,故这些古驿道被称为茶马古道(见图1)。

图1 阿坝州段茶马古道-景

茶马古道并非一条固定不变的道路,而是以川藏线、青藏线和滇藏线为主线,以这三条线分出的通向其他地区的线路为辅线的一个庞大复杂的交通网络体系。如今,在阿坝州境内的茶马古道,既有起于都江堰、终于松潘和茂县的松潘古道,也有其他多条茶马古道支线及小路。茶马古道阿坝州段的开辟和确立对于民间贸易有着重要作用,其地位早已不是一条普通的进行茶马贸易的商贸通道,它更是一条纽带、一条连接文化沟通的桥梁,沟通了内地与高原地区的文化及风俗。

2 阿坝州段人文环境

2.1 自然环境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见图2)在四川西北部,地处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紧邻成都平原,简称阿坝州。从地貌上看,阿坝州多高原、峡谷,地势高亢,海拔落差大,分布有很多区域性的垂直立体地形。从气候上看,阿坝州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其具有复杂的气候环境,该州气候主要为高原气候,是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为阿坝州段山地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为当地居民的聚居创造了多样背景,为当地民居多样的特色与构成创造了条件。

图2 阿坝州地形图

2.2 人文环境

藏区聚居区按照方言和地域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卫藏地区、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阿坝州北部属于安多地区,西部金川县、小金县属于康巴藏区。阿坝州是连接安多藏区与康巴地区的纽带,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可以称为阿坝州段。由于阿坝州少数民族主要以藏族和羌族为主,传统民居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黄河文化和巴蜀文明、长江文化等汇聚在阿坝州,形成多元的阿坝州地域文化,对当地民居建筑产生影响。

阿坝州地处茶马古道,同时受嘉绒文化的影响,居住方面以石砌碉楼文化为主,在宗教信仰方面受苯教和佛教共同影响,在饮食方面遵从猪膘文化,在服饰方面遵从“三片”文化。受西藏萨迦派的影响,西部金川县、小金县建筑的墙身以白、蓝、红三色条纹进行装饰,城镇多以寺庙、经院等为中心[1]。

2.3 民族文化

阿坝州是主要以藏族、羌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混居形成的多民族聚居地。在茶马古道出现之前,由于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当地少数民族一般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彼此间很少联系和交往,形成了“大杂居”的分布状态,此种生存环境为阿坝州多元文化格局打下了基础。茶马古道的出现带来了外来少数民族,也带来了茶马贸易,茶马驿道将各族群联系起来,形成了靠近驿道的“小聚居”分布形式,以驿道为主线,各地文化得以相互融合(见表1)。

表1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构成(2019)

3 藏式民居建筑特色

3.1 建筑平面特色

阿坝州藏式民居建筑层数一般为2-3层,顶层通常为储藏室或经堂,空间结合晒坝设置。中间层多用作活动空间,底层多用于储藏、畜圈和杂物等辅助房间。民居建筑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民族宇宙观的影响。茶马古道沿线居民受到宗教文化“三界”宇宙观影响,使居民建筑的竖向空间划分(见图3)带有浓重的宗教信仰色彩。“三界”宇宙指将宇宙被分为天界、中界和下界三层境界,依次是神、人、龙所住地,因而民居顶层用来祭祀的精神场所,中层为日常居住场所,底层为牲畜间。在早期时候阿坝州的民居只有一层,随着建造技术的提升建造层数也相应增加,建筑功能更加明确。相比一层,二层更防寒、防风,故居民的生活空间移到了二层,而一层作为储藏间或牲畜圈可利于耕种和搬运等活动(见图4),因此民居建筑分层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紧密相关。

图3 苯教“三界”宇宙观

图4 藏式碉房分层示意图

民居建筑平面分层方式可节约用地面积,使人们在有限的用地上创造更大空间。由此不仅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建造技艺的提升,也蕴含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2 民居平面布局图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中发现,半地穴房屋呈现出圆形和方形两种平面特色。阿坝州藏族羌族习惯以火灶(塘)为中心进行居住,在房屋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有圆形和方形平面布局形式。方形平面布局比圆形平面布局更适宜人居生活,方形平面布局成为民居的基本平面布局方式,而圆形平面布局逐渐消失[2]。

阿坝州藏式民居建筑为方形平面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家具的布置,也有利于对建筑热环境的控制。因阿坝州地理位置特殊,民居对采光方面要求较高,方形平面布局中合理的开间和进深能较好满足要求,方形平面布局在历史演变中成为藏式民居建筑建造中的智慧选择。

3.3 民居建筑类型

阿坝州藏式民居受宗教文化、聚落选址、地理环境、采光采暖等因素的影响,可将建筑分为三种类型。

1)方型

外观整洁大方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室内布局紧凑房屋规模较小。靠近城镇的民居建筑沿着街道的联排布置,主要是长方形开间小进深大。远离城镇中心的民居,建筑形体和朝向随地势而定,主要受茶马古道的影响民居布局与交通联系密切。

2)“回”字型

随着人们对民居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变化,在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规模,为了满足通风采光的需求设立中庭,于是就形成了“回”字型。此类建筑适用于地势开阔的农村地区且人口较多的家庭,民居通常布置在远离城镇主街道的地方。

3)“L”型与“凹”型

民居建筑类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一层为“L”型或“凹”型,内部设置庭院,凹口向南便于采光采暖。第二种是二层为“L”型或“凹”型,平面使用率高,凹口对着城市街道或南向,主要用来降噪和避风。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灵活,适于地形复杂的地域。“L”型与“凹”型建筑中央为家庭活动空间的大开间,侧边为厨房、卧室等。

3.4 民居立面构造

“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传统汉式民居建筑分为台阶、屋身和屋顶三部分。而阿坝州段沿线藏式民居建筑屋身采用石材,无需像汉式建筑一样建基座防水,其立面仅分为屋身立面和屋顶立面两部分(见图5)。

图5 汉式建筑和藏式建筑特征比较图

1)屋身

阿坝州藏式民居建筑屋身反映建筑的外部特征,主要指墙基以上、屋顶椽木以下的立面部分[3]。民居建筑墙体由当地条石及碎石堆砌而成,坚固而稳重,既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又可以保障安全。屋身受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墙体色彩丰富,常用色彩有白色、红色、黑色等,各色彩具有不同的含义。白色代表吉祥和纯洁,红色代表兴旺和权威,黑色代表驱鬼辟邪。丰富的色彩能直接反映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需求。

2)门窗

藏式民居建筑入口大门分为双扇门和单扇门,双扇门门洞较宽,为人畜共用门;单扇门门洞较窄,为人用门。藏式民居的房门有低矮的特点,因当地气候寒冷,门洞低矮可避免风雨和寒冷的侵蚀,有利于保温。门洞较小有利于防止野兽的侵袭,也能阻挡敌人的入侵。

藏式民居建筑中窗户多对称布置,可分为石墙窗和木墙窗两种。阿坝州藏式民居建筑“正立面”,在藏式建筑中十分重要且讲究左右对称。不论房屋大小,层高几层,正面至少设置两扇或两扇以上为双数的窗户。阿坝州在侧立面和背立面开窗大小和形式与正立面基本一致。

4 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4.1 建筑色彩

阿坝州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藏式民居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色彩特点,建筑色彩不仅丰富且每种具有不同的含义[4]。主要有白、红、黄、蓝、绿等颜色,最常见的有红色、浅土色、白色和黄色,其中赭红色、黑色作为点缀色。丰富的建筑色彩被赋予自然的象征寓意,红色象征太阳、白色象征白云和雪山、蓝色象征江河湖泊。按宗教文化来说红色象征庄严,白色代表着纯洁和吉祥。藏式民居建筑的主色调比较稳重、低浓度、低明度,给人舒适与安静的体验。在阿坝州主要以土黄色和白色为主色调使用广泛,并配以红色和黑色,配色表现在室外装饰、屋檐、窗户。室内多采用原木色配以清漆处理,部分民居建筑经堂内有彩绘。这些建筑色彩反映了阿坝州藏式民居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

4.2 建筑要素

民居建筑色彩要素主要表现在门、窗、经堂、佛龛、经幡、煨桑炉等元素上。

1)门、窗

藏式门窗的结构、形制、色彩都具有独特风貌,民居建筑的门窗通常装饰以香布,精致的窗格上粉刷不同颜色,窗框绘有由吉祥寓意的纹饰表现了鲜明的藏族文化特征。

2)经堂、佛龛

藏式民居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会设有经堂或佛龛是藏族民居中的神圣空间也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幡、煨桑炉

经幡是整个藏区及阿坝州各路口、寺庙、民居等处的小旗。民居院落和屋顶上常挂着经幡,印有佛经,具有特殊的寓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煨桑”是藏族居民祈福的一种方式,是宗教仪式,也是民俗活动,是藏族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坝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煨桑炉,有的则砌在屋顶有的砌在院子中,每逢年节或特定的时间就会举行煨桑仪式。

4.3 文化传承

阿坝州藏式民居建筑装饰是文化魅力的直观表现,承载着人们的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在民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民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居建造过程中要尊重藏族居民传统文化信仰,不可忽略文化元素与文化内涵。在藏式民居建筑的发展中要注重民族特色和装饰特点,功能布局中保留原有经堂、煨桑炉等民族文化要素的设置。

5 结语

茶马古道阿坝州段沿线的藏式民居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其平面特色、立面特色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习俗、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驿道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5]。本文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筑平面特色、建筑立面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其独有的特点,以期对当地藏式民居的研究分析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望引起更多学者关注阿坝州茶马古道沿线的藏式民居,使民居得到更好地发展,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猜你喜欢
藏式阿坝州茶马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茶马古道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藏式佛珠的收藏
骑行“茶马古道”
藏式碉房建筑形态与装饰色彩研究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