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

2021-09-08 05:51张飞天
地理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爱国主义立德树人

张飞天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教师应发挥学科的特殊作用,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本文通过挖掘和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从爱国主义、尊重客观规律、环境保护意识、全球观念、奉献精神等方面探寻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爱国主义;客观规律;全球观念

十八大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1]。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以德育为先,以课堂为阵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立“爱国主义”之德,树“报效祖国”之人

地理知识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将爱国主义之德建立起来。

学习自然地理,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徜徉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从了解祖国的一点一滴开始,逐渐让学生获得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并升华到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比如,学习时区内容,让学生算出当赤峰市某中学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起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中学生正在做什么,当学生得知此时乌鲁木齐市还是黑夜、我国东西跨五个时区时,会为我国国土的辽阔而自豪;学习河流和湖泊等水文地理知识,让学生一起朗诵《长江之歌》《黄河大合唱》《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少郎河之歌》等歌词,学生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土地资源知识,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诵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当学生朗诵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时,一定会热泪盈眶。

学习人文地理,地理教师要把地理知识与时事资料、新闻报道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学习人口地理,向学生强调,国家是由土地和人口组成的,爱国就要尊重、包容、关爱每一个善良的人。学习经济地理,可列举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些经济指标,指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项经济指标喜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我国不仅成功控制住了疫情,而且还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其成绩来之不易。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也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其爱国主义情感将会进一步升华。学习旅游地理,笔者让学生撰写一篇题为“让你热血沸腾的旅游地”的地理小品文,并在课堂上朗读。有的学生撰写到:“长城是座不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体现”。有的学生写到:“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中枢,是热血青年向往的摇篮,创造了延安精神”。有的写了井冈山,有的写了遵义,有的写了西柏坡,有的写了太行山等红色旅游胜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更要激励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告诫学生,要报效祖国,首先必须学好地理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要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里创办地理小报,关心地理大事,把每天在报刊和电视新闻上看到的地理事件搜集起来,刊登在地理小报上。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如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时,遵守居家隔离的政令,讲卫生,不聚集,自我防护,不给国家添乱;在力量可及的范围内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树立文明意识,与各种不文明行为做斗争;认识、适应、保护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拥护和践行光盘行动等。

二、立“尊重客观规律”之德,树“按客观规律办事”之人

地理学知识体系反映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是优良的品德,该品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地理教师要以地理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品质。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环境要素也有其各自的发展变化规律。任何一种气候类型都有其分布、成因、特征等规律,如自然界的水有着三相变化的规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水热状况决定生物的分布规律等。人类社会也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产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区位因素,人口的分布则与环境、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客观规律之德,采取科学的态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认识人地关系,认识经济发展,认识社会进步,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

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强调指出:真理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古人通过太阳东升西落这一视觉现象,提出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因不能反映客观规律,曾长期阻碍人类认识的进步。而西方的探险家则带着种种疑问坐船出发了,无论是麦哲伦还是哥伦布,都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是围着太阳转的,从而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引发了工业革命,引发了科技爆炸,使西方国家走在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前列。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地球是按照某些规律运动的,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其生物钟也应随着地球的运动有规律地建立起来,该起床时就应该起床,该睡觉时就应该睡觉,不能黑白颠倒,毫无生活规律。作息不规律的人,是缺乏自律的人,大多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也不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因其缺少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品德。学习“产业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因为市场决定产品的类型和规模,按市场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波动离谱的现象。学习“大气环境”时,强调二氧化碳是干洁空气里的微量元素这一客观事实,人类不能试图过度改变它的含量,如果人類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全球气候变暖就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火灾等灾害就会频繁发生,人类就会自食其果。教师还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说明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病,具有一般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只要我们认识了这些规律,认真分析和研究它,尊重科学,有效应对,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阻断其蔓延,最终战胜它。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时,可以引入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说明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践行该理念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若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地和谐、人民富裕、生活美好等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三、立“环保意识”之德,树“环境卫士”之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环保意识是新型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当今世界,破坏环境和改善环境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地理教师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各种环境热点事件,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同时,动员学生搜集当今世界环境热点事件的更多线索,在地理课上与大家分享,并展开讨论。教师可把地理课的课前3分钟作为学生发布世界环境热点事件的时间。在这3分钟里,学生可以分享很多环境热点事件。如本学期,笔者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如下环境热点:《全球环境展望6》发布,地球已受到严重破坏;中国拒收“洋垃圾”两年,全球废品处理方式巨变;中国举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分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经验;地球生态超载日再提前;2019年成亚马孙森林发生火灾数量最高年;中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丹麦通过首个气候法案,2030年减排70%;欧盟发布《欧洲绿色新政》,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联合国通过生态系统修复十年行动计划;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南极气温首破20度;全球半数沙滩或在21世纪末消失;中国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等。这一分享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紧世界环境大势,时刻关心世界环境问题,促使环保意识的树立。

有了环保意识,学生就会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自觉做一名“环境卫士”。学生在平时会有意识地践行环保理念,如积极宣传和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唤醒自己的道德良知;注重自身言行,不隨地吐痰、乱扔乱倒废弃物;节约用水、用电、用纸;慎用清洁剂,禁止露天烧烤;乘坐自行车和公交,绿色出行;认购“环保标志”产品,选绿色包装,购买绿色食品,少用一次性制品;回收废塑料、废电池、废纸等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做动物的朋友;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草;不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等。

四、立“全球观念”之德,树“维护人类共同命运”之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人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员,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因此,“努力培育全球视野,让放眼世界成为时代新人的伟大抱负[2]”,是地理学科的时代责任。地理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具备全球观念,自觉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观念呼唤人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携手面对、荣辱与共。地理教师应教育学生用开放的心态认识世界。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有多种多样的人种和宗教,有几千种语言和文字,他们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进程。因此,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它们都是多元的。用开放的心态看问题,就会包容互鉴,不会武断地否定和机械地照搬照抄。开放的心态是全球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世界发展到今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全球健康危机,印证了全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及命运与共的真实性。

地理学科知识也呼唤人们要具有全球观念。如全球性的一些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必须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各国应该携起手来,有效地解决诸如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全球观念是难以解决的。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我国对外交往的大事件,并在课堂上讨论,这是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途径。如2020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办,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进博会”举办的意义: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市场,宣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后将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彰显中国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度变化的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定力。

五、立“甘于奉献”之德,树“主动作为”之人

地理知识无不渗透传递着奉献的思想。气候奉献着光、热、水,土壤奉献着肥力,植物奉献着氧气,河流奉献着淡水资源。没有这些奉献,怎么会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任何奉献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非得付出艰辛不可。比如,一次降雨就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大气必须达到饱和状态,气温要继续降低,要有充足的凝结核,水滴必须增大到能够摆脱空气的阻力降落到地面。可见,一次降雨过程,是水汽经过千辛万苦才完成的,如果没有甘于奉献的勇气是无法实现的。再比如,在地球的回归线附近,大都形成了回归沙漠带,但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却形成了山青水碧的鱼米之乡,这是季风环流的伟大奉献。为了给南亚干渴的土地洒上甘霖,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千里迢迢越过赤道,穿过印度洋,到南亚次大陆赴会;为了打造高山之巅的冰晶世界,海洋里微不足道水滴,开始了它的神秘之旅,化作雪花飘洒在高山之巅。可见,地球上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因子不断奉献的结果。这些奉献,都让人类为之动容。

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亦是如此。世界上无数的地理学者,为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建立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我们仿佛看到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背着行囊,跋涉在高山峡谷之间;仿佛看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凝视着挂在墙上的那张世界地图;仿佛看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正俯桌编写《水经注》;仿佛看到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手捧一本《地学通论》正在那里若有所思。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地理科学家的故事,为其树立标杆和榜样,让其拥有甘于奉献之德,从而主动去作为,主动去承担时代责任,做一个对学科、人类和国家有益的人。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艾璘.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快速成长的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9(21):4-6.

[2] 陈顺典.浅议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新作为[J].地理教育,2019(11):11-12.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爱国主义立德树人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