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09 09:18刘旭琦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思政育人

刘旭琦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高校综合素养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非音乐专业学生。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处在“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也逐渐进入活跃阶段,课程思政在其思想引领和指导尤为重要。“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做好课程思政的贯穿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以人民为中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将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相融合。应当把满足当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提高文化自信能力,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树立青年一代“四个自信”。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对各类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结合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育人职责,逐步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向多元化的“课程思政”相转变。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是完成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青年深刻认同并积极践行的思想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最需要学校的引导和教育栽培的时期。高校课程围绕思政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树立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教育,就是“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1],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课程思政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观为理论基础构建各类课程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教育内容由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和“第二课堂”构成,可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类课程中融入。引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好的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体现。

课程思政涉及各专业各种类的课程,通过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基础上,各门课程能够从中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明确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塑造学生价值观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加强思政理论学习的同时,教育效果与学生接受程度以及社会的需要,是对新时代对思政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应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校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目标改革、优化课程建设,修订相关教材,发掘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这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环节,更好地引导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新时代高校培育的正是以厚重的中国文化为德行养成,延续传承并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新时代人才,这正是传承美德又开拓创新“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正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相互联系但又有不同,课程思政是落实在各类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融入思政理论内容。这个理念最先由上海提出,经过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最终不断发展并形成理论体系。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2],高校教育要坚持立德为先,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来塑造学生、发展学生、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树人”“育人”目的。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轻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的今天,不顾忌祖国的培养,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供自己的知识,为他国谋取利益遏制我国发展的知识分子,已然没有了坚定的爱国之心坚决为祖国奉献自己力量的政治信仰,思想是腐朽的。这对我国高校育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成效分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学校教育要时刻围绕课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思政内容的引导:专业教育课,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进行专业类科目的学习课程,多为必修课程,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最多的科目种类;综合素养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其中音乐鉴赏课程属于这类科目,为选修课程;“第二课堂”,是主课堂的延伸课程,让学生结合第一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创新、开发探究式学习,可参加专业比赛和竞赛等能力项目。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这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能够将本专业课的知识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很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丰富了专业课的内容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重新整合和阐释。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别从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思政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于“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一问题,由郑州已开设音乐鉴赏的4所高校任课教师,共25名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式调查。通过访谈,发现教师都一致认为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入思政课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并希望通过更多创新的教育方式对本课程进行深度挖掘更多方面的融入思政内容。有72%的教师认为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应在音乐作品中把爱国主义情怀、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信念融入课堂教学中;68%的教师认为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音乐作品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88%的教师认为音乐鉴赏课程要发挥美育作用,不仅通过鉴赏音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人性培养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及发现生活中美的心灵。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及访谈,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和教育方式的探索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要以德为先,德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一个重大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4]。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高校的辅修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非音乐专业学生[5]。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处在“拔节孕穗期”,思想上的引领、课程思政的贯穿尤为重要。大学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将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相融合。目前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生及教师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但音乐鉴赏课程因地域文化与学校理念的差异,所以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教授的内容会受到因音乐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存在的差异的影响,而侧重不同教材的教学活动。查阅关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材,属于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出版及“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的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鉴赏教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的《音乐鉴赏新编》。分析不同版本的音乐鉴赏教材中可发现,其鉴赏内容包括:乐理基础、西方音乐、民族音乐及戏曲等几个方面。内容多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梳理式内容,理论性较强,音乐鉴赏课程属于音乐理论专业课中的一部分,音乐专业必修的学生与全校非专业选修的同学,在选用教材的难度和深度有所不同(如表1)。在这些教材中,有55%的教师注重乐理基础知识的讲授,让非专业选修的学生掌握例如认识五线谱及节奏等最基础的乐理基础知识,有67%的教师在中西方音乐史部分进行重点讲授,例如不同西方时期音乐的特点和不同朝代中国音乐的特点,有88%的教师都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表1 教材的选用

综合调查结果结合高校普遍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实际情况,在全校非专业通识课程的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把具有德育功能的音乐作品融入课堂中去,是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教授专业性太强的理论知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会大大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度及知识获取,这样对思政内容的融入也较为被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知识需求的同时,从情感出发加入符合作品乐思的思政内容融合与课堂。

通过对我校及郑州市已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4所高校进行调查,在全校各专业选择音乐鉴赏课程的学生中,关于“您期待从音乐鉴赏课程中获得什么能力”这一问题中,有65%的大学生希望能够了解音乐,增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20%的大学生想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可以弹奏吉他或者口琴等乐器;15%的大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想进一步学习音乐相关内容,更加丰富提高自己。

结合以上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应以兴趣为出发点,抓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兴趣为主导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以经典的中国作品为主围绕音乐创作的背景及意义,通过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时的背景,重温历史弘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和声效果,在音乐旋律高低起伏、强弱对比中感受艺术之美,提高艺术修养。抓好课堂这一关键环节,结合“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育人观念,在音乐作品鉴赏的同时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用音乐之美润化心灵,音乐情感与政治情感产生共鸣,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报国热情,真正把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润化学生。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插入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入音乐鉴赏课程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中,选择“效果很好”的为66%,选择“效果一般”的为24%,选择“效果不好”的为10%。

其中有72%的大学生表示民族音乐家们用音乐表达深厚的爱国之情,可以在鉴赏中国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精神。48%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中西方音乐作品的差异,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背景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兴趣。56%的大学生认为通过鉴赏中国音乐作品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鉴赏课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通过以上从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思政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当今部分被调查的高校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但整体教师队伍思政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不能够把最新的思政内容融入课堂中。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程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是积极的。可能受到对音乐专业认知不够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理论知识掌握的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也没有具体实际的计划性行动,对音乐理解缺乏主动性。教材的种类及选取方式较单一,为丰富课堂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作品进行鉴赏分析,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思政效果,大学生对音乐鉴赏教育的育人功能有一定的认知,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入手融入思政内容是主动接受的,但对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还不够了解。从侧面反映出当今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育人功能较弱, 学生音乐理论水平略低,音乐鉴赏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也处于弱势状态,对其育人功能及课程思政的建设的探索有待提高。

三、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是学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遵循,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明确要求高校落实课程育人工作。由此探索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高校思政建设的突破,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革新。从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融合专业衔接体系、定制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讨。

一是打造以德育为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更新的同时,更应注重价值观的引领。在专业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思政教育成为“孤岛”的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立足在专业知识上的价值观教育,让音乐鉴赏课程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价值观引导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内容的支撑。这样学生从内心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通过专业课程进一步内化形成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鉴赏音乐作品对中国音乐作品及民族音乐家的认识中,树立文化自信、热爱祖国之情,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打造课程全过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团结创新精神,在实践课程中锻炼实践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我们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思政的建设。深入挖掘音乐鉴赏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音乐基础知识内容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和德育功能,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使全课程德育目标变成现实。抓住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契合点,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立足音乐作品本身,把思政元素与鉴赏教学相融合,发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挖掘音乐鉴赏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才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正途。

三是打造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衔接体系。音乐鉴赏,重在“鉴赏”,与音乐欣赏在概念和程度上有所不同。“鉴赏”本意为鉴定和欣赏艺术品、音乐作品、文物等。但作为一门课程,“音乐鉴赏”更好的理解是:通过音乐作品更好地让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论的一种感知体验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欣赏”则更倾向于学生因个人喜好或爱好对一些音乐作品自主的进行观看,“音乐欣赏”多在乐趣中享受音乐,而音乐鉴赏是在欣赏的基础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判断、鉴别”的教学活动。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可结合本地域音乐文化特色选取音乐作品,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更好地融入本地音乐特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具有价值观和精神指引的作用。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和再创作,了解当地音乐文化主动去感受音乐艺术带来的美。正如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如盐在水一般自然而然地把德育、美育融入音乐鉴赏课程中去。

四是打造具有特色内容的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我校作为四所河南省戏曲成果展示的高校之一,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更应该让非音乐学院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通识课程把河南戏曲作品深入到课堂鉴赏中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美,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建立文化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河南音乐文化之美、河南戏曲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为了更好地结合教材贯穿课程思政,以音乐鉴赏课程为载体,立足中原特色以河南省戏曲、中国传统器乐、声音作品作为鉴赏内容。教学内容以河南省戏曲特色文化为主题,根据学期课时设置,可分为32个课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部分,立足中原以河南省戏曲文化为课程的引入点,结合每学期“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所演奏的曲目,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特点、歌词配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例如豫剧《朝阳沟》《挑山女人》,歌颂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河南精神。第二部分,配合戏曲作品中所使用的民族传统器乐为拓展,进一步讲解中国传统器乐在世界音乐的地位和贡献。例如认识琵琶、二胡、唢呐等民族独有的乐器,欣赏民族器乐重奏作品感受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不同音色之美。第三部分,实践环节,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作品,进行模仿表演。深入作品体现内涵,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从感受作品的情感内容和思想内涵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与自身思想与情感产生共情并升华,转化为欣赏者深刻而持久的自觉行为。这是音乐审美的最高层次,也是音乐鉴赏的本质所在。通过了解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对音乐进行不同角度的审美分析,深度挖掘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领略音乐的深层魅力,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基于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促进学生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提高。从音乐作品入手,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丰富上课形式,在欣赏的同时学习一定的音乐作品,做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这种“欣赏性德育模式”,把作品中的精神与自我很自然的融合一起,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音乐鉴赏教育以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感染特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建立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做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音乐鉴赏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理论基础、加强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音乐鉴赏课程培养体系、立足本地音乐文化特色打造适合本校音乐鉴赏作品分析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育人功能的路径,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希望为促进我校课堂思政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开展做一点贡献。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我和我的祖国”中山市原创音乐作品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