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视域下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的种植探析*

2021-09-09 08:59薛韩刚曹庆楼郑蕊华
农业考古 2021年4期
关键词:通志金樱子刺梨

薛韩刚 曹庆楼 郑蕊华

本文主要选取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地区为研究区域,主要以贵州地方志为主体,对“刺梨”与“金樱子”的关系、分类、分布状况、种植特征及影响进行梳理和阐述。文章中的贵州,主要包括今天的贵阳、安顺、六盘水、毕节、遵义、铜仁、黔西南、黔南、黔东南地区。

一、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与“金樱子”关系

在很长时期,“金樱子”又被称为刺梨。根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金樱子,释名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1](木部·《第三六卷》,P2096);《田居蚕室录》又载:“考之《本草纲目》:金樱子,一名刺梨子,一名山石榴,一名山鸡头子。苏颂云:‘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小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按此则‘金樱’,正是今刺梨。‘金樱’当作金罂,与石榴、鸡头皆以形象立名。”[2](P640)

在清代贵州地方志的记载中,关于“刺梨”和“金樱”也有不同的记载。如根据道光《遵义府志》载:“今药肆金樱,非《本草》所名,反以刺梨为别一物,谬矣”[3](卷一七,P373);民国《岑巩县志》载:“刺梨,俗称刺栗。丛生郊野,随处皆有,叶小卵形为羽状,复叶枝叶间有刺。春开淡红花五瓣,结实如小石榴。通体细刺密集,八九月熟。味甘香,可生食。又晒乾和甜酒渍,数日再入烧酒,浸之,称刺梨酒。色黄味甘,气香美。固封瓮口,至次年春夏间,饮之尤佳”[4](卷九,P467);又载:“金樱,茎长丈馀,而有刺,蔓生山野,叶尖狭边有细锯齿,春开白花五瓣,实小而形如罂。亦有细刺,冬月熟深黄色,甘香如蜜,故俗名蜂糖罐,可生嚼,用以泡酒,色黄,味较梨酒更香美,剖实取子去毛入药”[4](卷九,P467-468);民国《麻江县志》载:“金樱子,俗名‘蜂糖罐’,以实熟而甘,形似石榴,又同刺梨,特金樱子较长,而叶似红子叶,略大,秋后实熟,黄兼红,采与茨实煮膏,填精补髓”[5](卷五,P424);又载:“刺梨,野生,开红白花实,秋八月熟,形如金樱,甘酸芳香,经霜尤佳。生食消痞,糖渍可口,泡酒色黄香美,植籬,花可观”[5](卷五,P425);《中国植物志》又载:“金樱子,小叶片椭圆状卵形、倒卵形或被针状卵形……边缘有细齿,花瓣白色……花期4-6月,果期7-11月”[6](P449);又载“刺梨,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稀倒卵形……花瓣淡红色或者粉红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6](P452),等等。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金樱子”与“刺梨”不是同一种植物。

二、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的分类

在清至民国贵州府志中,关于刺梨记载书写多种。如嘉庆《黄平州志》载:“……果之属……刺棃”[7](卷四,P139);嘉庆《桑梓述闻》载:“茨梨”[8](卷四,P508);光绪《荔波县志》载:“……果属……茨藜”[9](卷四,P353);民国《岑巩县志》载:“刺梨,俗称刺栗”[4](卷九,P467);民国《瓮安县志》载:“……果……茨棃”[10](卷一四,P194),等等。

同时,在清至民国贵州府志中,并没有严格的关于刺梨的分类,只是把刺梨作为物产之一。根据贵州府志的记载,可将刺梨分为四类。其一为果类,如民国《石阡县志》载:“果之属。刺梨”[11](卷一零,P507);民国《沿河县志》载:“果类。刺梨”[12](卷一三,P657),等等。除了上述地方外,还有其他为地区把刺梨作为果类的一种,如次页表1所示。

其二为木类。在清至民国贵州府志中,部分地方将刺梨作为木材类。如道光《仁怀直隶厅志》载:“木属。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荼縻,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为酒,黔地处处有之,本境土里尚多”[45](卷十五,P240);光绪《增修仁怀厅志》载:“木属。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荼縻,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为酒,黔地处处有之,本境土里尚多”[46](卷八,P297);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载:“木类……茨藜(野生)”[47](第一编第十章,P400),等等。

其三为药类。刺梨在治疗消闷、活血驻颜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咸丰《兴义府志》载:“药属。刺梨,……煮子作煎,服食家用煎,和鸡头实粉为丸服,名水陆丹。益气补真最佳,《本草衍义》云。九月、十月霜熟时采用,不尔反人利…………去刺核、水洗过,捣焖入大锅水煎,不得绝火。煎减半,滤过,仍煎,似稀饧。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活血驻颜,其功不可备述。蜀本草云‘主治脾洩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48](卷四三,P441),等等。

其四为货物类。刺梨在贵州地方志的记载中,主要以刺梨酒为货物而出现。如《黔语》载:“刺藜争咤竿儿醅(刺藜,一名送春归,实可酿酒,黔俗有‘竿儿酒’),罗苏溪方伯《咏土物》”[49](《土物》,P389);又载“刺藜酒,色碧,味微甘,特不酽耳”[49](《土物》,P389);咸丰《兴义府志》载:“货属。刺梨 酒,……今郡人酿为酒,色黄而微红,味甘而香”[48](卷四三,P421),等等。

另外,在贵州府志的记载中,虽然有部分地区未将刺梨归为货物类,但也明确的记载着刺梨可以酿酒。如同治《毕节县志稿》载:“茨梨,俗以酿酒”[13](卷七,P414); 道光 《思南府续志》 载:“刺梨……可酿酒”[15](第三卷,P116);民国《贵州通志》载:“以刺梨掺糯米造酒,味甜而能消食”[50](《风土志·五》,P179);民国《威宁县志》载:“乾时酿酒”[36](卷一零,P602);民国《续遵义府志》载:“刺梨,曝乾浸酒盎中,作殷红色,味尤胜于刺梨酒”[30](卷一二,P491-492);民国《桐梓县志》载:“刺梨,花有四瓣,半白、半红,实扁如橘。同高粱酿酒,味更酥爽”[28](卷一零,P249),等等。

在贵州府志中也记载,刺梨可以制作成膏。如康熙《黔书》载;“刺梨……其煎之以蜜,可作膏”[51](《黔书下·刺梨》,P533);嘉庆《黔记》载:“刺梨……捣汁入蜜,炼之可为膏”[52](卷一,P553);乾隆《贵州通志》载:“刺梨……取其汁入蜜,熬之,可为膏”[43](卷一五,P284);道光《贵阳府志》:“刺梨……取其汁入蜜,可熬膏,亦可和米酿酒”[44](卷四七略八,P56);光绪《水城厅采访册》:“煎蜜可作膏”[42](卷之四 《食货门·物产·菓之属》,P299-300)等等。除此之外,刺梨也以其他的货物而出现,如根据民国《贵州通志》载:“糖刺梨”[50](《风土志·五》,P181)。

三、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分布状况

贵州作为刺梨种植地方之一。根据贵州地方志的记载,清至民国时期刺梨在贵州的种植分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空间分布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清至民国时期刺梨在贵州地区的空间分布,如次页表2。

表2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空间分布

(二)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种植发展脉络

根据贵州府志的记载,清至民国时期刺梨在贵州地区种植的发展脉络,如表3(第179—180页)所示。

表3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种植发展脉络

四、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种植的特征

贵州是重要的刺梨产地之一。从清至民国期间贵州刺梨的种植分布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特征:

(一)清至民国期间贵州的刺梨分布范围在全省地区

根据《滇黔纪遊》载:“四封悉产,移之他境则不生”[56](P7);康熙《黔书》载:“刺梨……黔之四封悉产,移之他境则不生”[51](《黔书下·刺梨》,P533);乾隆《黔南识略》载:“黔属俱有,越境即无”[54](卷一《贵阳府》,P360);乾隆《贵州通志》载:“黔属俱有,越境即无”[43](卷一五,P284);嘉庆《黔记》载:“各郡皆产,越黔境乃无”[52](卷一,P553);道光《贵阳府志》载:“黔属俱有,越境即无”[44](卷四七略八,P56);道光《仁怀直隶厅志》载:“黔地处处有之,本境土里上多”[45](卷十五,P240);光绪《平越直隶州志》载:“四封皆产,移之他境则不生”[33](卷二二,P320)等等,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的种植范围包括了现今的贵州全省地区。

(二)清至民国期间贵州的刺梨区域主要集中于遵义、黔南地区

从清至民国期间,贵州刺梨种植区域空间分布来看,刺梨在贵州地方志中出现的地方次数35处;其中遵义地区出现6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17.1%;铜仁地区出现了3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8.6%;黔东南地区出现5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14.3%;黔南地区出现6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17.1%;黔西南地区出现3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8.6%;六盘水地区出现1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2.9%;安顺地区出现了4次,占统计总数11.4%;毕节地区出现3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8.6%;贵阳地区出现了4次,占统计总数的约为11.4%。可以看出,贵州刺梨种植范围主要集中于贵州遵义和黔南地区。

(三)清至民国期间的贵州刺梨种植历史传承性较强

从清至民国期间贵州种植发展脉络来看,刺梨在贵州部分地区种植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同一地方均有记载。如贵阳:根据康熙《贵州通志》载:“贵阳府。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荼蘼系,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炼之,可以为膏。各郡俱有,越黔境乃无”[53](卷十二);乾隆《贵州通志》载:“贵阳府。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荼蘼系,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熬之,可为膏。黔属俱有,越境即无”[43](卷一五,P284);道光《贵阳府志》载:“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荼蘼系,实如小石榴。彀骨有刺,熟时可食,味清微酸,取汁如蜜,可熬膏,亦可和米酿酒。黔属俱有,越境即无”[44](卷四七略八,P56)。除了贵阳,如正安,在嘉庆《正安州志》[21](卷三,P55)、咸丰《正安新志》[22](卷四,P237)、光绪《续修正安州志》[23](卷五,P329)等等均有记载。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清至民国期间刺梨在贵州种植的传承性较强。

五、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刺梨种植发展的影响

其一,根据道光《遵义府志》载:“《戊己编》红子、刺梨二物,山原之间,妇馌未来,午茶不继,则耕牧之粮也。途左道旁,贩夫肠吼,行者口干,则中路之粮也。黔中当乾隆己丑庚寅,大歉,饥民满山食野,以此全活者多”[3](卷一七,P373)。可见,清至民国时期刺梨在贵州种植,在救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

(续表3)

其二,根据《滇黔纪遊》载:“每冬月,苗女子采入市货,入市得浙楚豫客买之。苗女喜曰‘利市,谓得佳客交易也’。本省人为之,买则倍其价;江南人或物色之,则与筐以赠曰‘爱莫离’者,华言你有宿缘也”[56](P7);民国《普安县志》载:“刺梨酿酒,味最清香,制得法则成金黄色,比他酒价常倍。否则黝黑而不美观,县属随地皆产。有人精制出售其利,不可数计也”[32](卷一○,P503);民国《开阳县志稿》载:“刺梨,……色味均优,驰名外县,惜未有大量之生产以倾销各地,为可惜耳”[26](第三十三节,P414),等等。可见,刺梨通过以酿酒出售等方式,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

其三,根据光绪《古州厅志》载“自经兵燹后,材木砍伐殆尽。凡可获利,砍后不知蓄禁,以致山穷地瘠,民力愈见艰难,亟思所以兴利之道,必广种植以收自然之利”[57](卷之四,P344)。又根据乾隆《贵州通志》载:“贵阳府。刺梨,野生”[43](卷一五,P284),等等,因此刺梨通过野生的生长方式,为其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其四,根据康熙《贵州通志》载:“刺梨……味酸”[53]卷十二;乾隆《贵州通志》载:““刺梨……味酸”[43](卷一五,P284);道光《贵阳府志》载:“刺梨……味清微酸”[44](卷四七略八,P56);民国《开阳县志稿》载:“刺梨,……色味均优”[26](第三十三节,P414)等等。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刺梨通过味酸的味道,丰富了贵州的饮食文化。

其五,根据康熙《贵州通志》载:“刺梨……更有重胎者,花甚艳,可艺为玩”[53](卷十二);乾隆《贵州通志》载:“刺梨……花甚艳,可艺为玩”[43](卷一五,P284);嘉庆《黔记》记载:“刺梨……又一种重胎者艳花,红紫间色,可莳为玩,名送春归”[52](卷一,P553);《中国植物志》载:“花朵美丽,栽培供观赏用。”[6](P452)因此,刺梨的种植,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观赏价值。

猜你喜欢
通志金樱子刺梨
贵州刺梨专题书法作品
贵州刺梨专题纂刻作品
贵州轩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金樱子酒
金樱子的叶子落了一地
天然保健品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采金樱子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