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021-09-09 04:2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的又一精品综艺,节目以经典的古籍为切入点,将大部头的名著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静静讲述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生平。

主持人是“观众缘爆棚”的撒贝宁,第一期还请来了凭借“手磨咖啡”刷新国民形象的倪大红老师出演“古代护书人”伏生。但伏生是谁?他的一生有什么震撼的故事?伏生的一生几乎与《尚书》“绑定”。而这本被许多人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名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在干年的传承中几经波折,伴随着伏生一家的命运,在央视的镜头中,向我们铺开如史诗一般的画卷。

伏生,名胜,字子贱,本为秦朝儒学博士。在历经秦时焚书和秦末动乱后,为了保存《尚书》典籍,伏生与妻子儿女决定离开咸阳返回老家。在返乡途中,他的儿子为保全《尚书》,被乱兵杀死。妻子也因在数九寒天,不愿烧掉书简取暖,最终冻死荒野。历经千难万险,伏生终于回到家乡,但家乡也遭战乱,故土满目疮痍,他只得先将《尚书》藏在老宅的墙壁中。

此后二十余年,伏生颠沛流离在外,却始终挂念故园墙里的竹简。待天下安定再度回到家乡,伏生掘开墙壁,却发现书简竟因为腐朽而毁去了大半。等老年伏生回忆起《尚书》的残卷时,痛哭不止。“我一生护《尚书》,《尚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的台词一出,瞬间戳中了观众们的泪点。

节目中以回忆、“穿书”等有趣的形式,插入了不少《尚书》中的情节。孔子讲学,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承天命牧野起誓伐暴纣……各个场景都被完美还原,并配以风格宏大的音乐,一开播就“火出了圈”。

但“伏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护书人”吗?在秦末汉初,伏生一家舍命护书,让名著《尚书》得以流传。但随着时代变迁,在《尚书》上干年的传承历史中,还有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护书人伏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以穿越者的身份回到古代,向伏生请教《尚书》。镜头时不时切换到台下的现代读书人,古今共读名著的形式,让这种“在漫长历史中的传承”更有真实感。

《尚书》还记载了尧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同尧、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称为“上古四圣”。在《皋陶谟》篇中,他向大禹讲了执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通观九德,充满哲思和智慧,均能体现出对待人民的态度。皋陶认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任职务,那么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大禹还曾向皋陶请教:怎样才能使臣子们同心协力?皋陶则告诉大禹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项要务,都是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项,才能真正实现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书》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对人民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这与皋陶论“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脉相承,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巨大影响和伟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长城为何要绵延万里?因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保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而是要护佑所有百姓,为所有人阻挡战火烽烟。

“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有册有典,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之幸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适用主题: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自信;人文情怀;民本思想;核心价值观……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郑书舟 钟华江

角度一:让文化类节目焕发生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向普通观众解读佶屈聱牙的典籍,更是难上加难。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可以说,《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所图不在小。这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反响热烈又品质优良的珠玉之后,央视又一次的大胆尝试,意义非凡。这档节目让我们看到艺术可以是鲜活的。它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打破时空间隔,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另外,艺术同样是严肃的。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正是背后翔实的史料支撑,专注细节的匠心精神,严肃的学术精神,让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点赞。现代科技的出现也没有冲淡古典文化的韵味,相反,它把束之高阁的典籍放在观众面前,让严肃历史更具亲近感,走进干家万户。

角度二:当下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宝库实在了解得太浅。以至于大多只知《尚书》的书名,而不知此书背后的颠沛流转、政史地位:只知《天工开物》讲的是农业科技知识,而不知此书是在宋应星六次参加科举途中对民本思想的深刻领悟:只知《史记》是司马迁所著,而不知“史家之绝唱”的总设计师是他的父亲司马谈。于是《典籍里的中国》应时而生,可以说它是去除当下浮躁之风的一剂心灵良方。

在娱乐泛滥的今天,贯穿于节目中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成为众多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它的成功,说明市场和主流观众正在呼唤更多这样的诚意之作出现。

角度三: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典籍里的中国》用《尚书》中的一句话正本溯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尚书·禹贡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