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课程发展

2021-09-10 00:33冯伟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专业发展名师

摘 要: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课程。本文旨在扩大名师工作室教师的知名度,带动并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骨干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基础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名师;专业发展;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89-02

引 言

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深度教育教学研究、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改革,引领教育科研,促进高素质教师成长,形成传承或发展名师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

一、基本理念

(一)发展名师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名师专业发展课程具有引领教师成长的功能,旨在发展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等核心素养,课程以师德为魂、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以研究为先、以创新为上、强调终身学习,以帮助教师成长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育家的目标。

(二)构建结构合理、满足教师多元发展需求的课程

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在结构上包括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注重为全体名师奠定共同基础,精选教师深入研究与实践项目作为必修板块,同时依据教师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成长需求,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促时教师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教学实际与未来发展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走进生活,也走入学校,这些也都是师生必须面对和适应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对问题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坚持扎实的实践研究,既要选择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内容,又要选择贴近名师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名师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教师选修的内容。

(四)注重人文與科学有机结合,突出跨学科课程的开发,突显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事业意识

通过对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蕴含的道德、心理、环境、审美等因素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影响。通过开发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科学系统地联系各学科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跨学科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设计性、探究性、创造性活动,激发名师的开放性、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提升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在“五育并举”方面全面发展。

(五)引导名师自主学习,提倡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以教师素养培养为导向,倡导以教师为中心、学习研究实践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研究实践的共同体,创设多样化的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式、项目式学习研究,进行体验、设计、实验、交流写作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六)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促进专业成长

名师工作室应将课程学习研究实践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既关注不同项目、不同阶段内容的掌握、技能习得、作品形成,又关注理念、态度的参与、积极、收效等评价,还关注活动中的积累、运用、融合、创新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形成研、学、评的统一。

(七)重视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丰富课程资源

名师工作室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收集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创设及时了解和跟进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的环境,充分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学习和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

二、名师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名师素养

名师素养包括担当力、共情力、尊重力、学习力、探究力、故事力、整合力、设计力、改革力、创新力。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深厚专业素养、扎实教科研能力的卓越教师队伍,使教师具备“五育”素养,具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德育目标:具有专业精神的名师要有理想追求、专业态度、良好师德,突出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长期从事教 育教学,使之成为毕生事业,追求价值的实现。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对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有理念、方法、策略,并用总结、提炼、整合的育人课程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其他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智育目标:具有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教育类知识在内的专业知识,具有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在内的专业能力,以育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给每位学生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享有选择权。评价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和成就所产生的效应;依据学生起点提出高期望,向所有学生教授多元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培养“学生成为老师”,让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的价值。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将测试视为对自身影响的反馈;参与对话并乐于挑战;发展积极关系;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肯钻研、敢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进行深度学习、深度研究;在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上下功夫。

体育目标:具有某一专项的运动能力、有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的健康行为,能用体育品德教育引导学生。

美育目标:具有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的审美能力,运用创意思维和创意方法进行创意实践与表达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穿插设计艺术鉴赏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解艺术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加深国际理解。

劳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具有设计系列性与生活相关项目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亲历、亲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培养学生技术意识、技术思维和技术能力及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结构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二,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与素养,设置课程结构;第三,遵循教师个性需求及原有認知,设计多样课程内容;第四,关注教师多元发展,设计基础性、发展性和拓展性课程;第五,融入理论和实践新成果,设计先进并具有操作性的课程;第六,立足课程改革实践基础与未来发展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第七,汲取最新发展成果,借鉴国际课程有益经验。

结  语

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学习直接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及敏锐的时代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要求各共同体联动,搭建共融、共联、共研、共建的交流学习平台,研究解决教学中难点、热点及共性问题。名师工作室应依据合作、创新理念,为使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服务于一线,名师工作室应发挥引领一批、辐射一批、培养一批的名师效应。

[参考文献]

高政.教师培训:如何走活这盘棋?[N].中国教育报,2014-02-13(003).

作者简介:冯伟(1970.3-),女,河北固安人,本科学历,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教高级,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名师冯伟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工作室专业发展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名师"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