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09-10 14:45尹雨辰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政治

尹雨辰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二者间完美融合,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感与感召力,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提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再适用,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顺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目标,高校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间协同效应。因此,高校需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所面临的各项机遇与挑战,并积极探索可行性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新媒体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供丰富语料资源。新媒体时代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以及网络话语,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方针政策思想价值引导;后者为前者提供深刻而又全面的政策解读。作为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包含大量文本话语内容,理论性有余而人本性不足,极为晦涩难懂。而大众话语与网络话语则具有不同特点,其二者往往高度贴合大众生活,通俗易懂,人本性极强,因而普及度较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既需注重话语内容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大众及网络话语,对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表达,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1]

2.新媒体传播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提供便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人作为对象,同时,人又具有社会属性、群居特点,因此,便产生了交往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是交往主体间以达成话语共识、推动话语发展为目的,以一定知识为基础并借助一定传播媒介所展开的话语话题互动交流活动,本质在于排除错误或敌对思想,以为正确思想做辩护。[2]如今,传统媒体话语资源垄断现象被兼具信息海量性与传播快捷性的新媒体所打破,新媒体背景下,交往资源实现共享。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打破既往交往主体间不能开展互动交流的被动状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便捷性。

(二)挑战

1.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可乘之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又一重要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一直尝试凭借科技手段占领网络阵地,并煽动部分专家学者在新媒体平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及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此外,在中西方思潮交锋过程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相对缓慢,远不及网络话语发展速度,难以针对多种社会思潮及时提出合理解释与有效引导,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遭到削弱,并可能危及马克思主义之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有的指导地位。值此情况,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而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理的认同感。[3]

2.多元化价值观的涌入导致主流价值观深陷认同危机。新媒体不仅为多种形式价值观念的涌入提供了平台,且还为民众生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塑造社会价值观念提供了平台,使得人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开始质疑从前所深信不疑的价值观念,逐渐迷失在多元化价值观念当中,最终导致主流价值观念遭遇认同危机。

3.网络海量信息冲击导致大学生信仰缺失或者扭曲。网络平台信息量巨大且传播快捷,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大学生囿于经、认识不足,难以准确判断和分析当下良莠不齐的多元价值观,因而导致信仰缺失。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客观导致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功利化思想肆虐于新媒体平台,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思想,使得部分大学生信仰扭曲。

4.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存在误区与不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问题:(1)混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概念。[4]这样的错误认识不仅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且还大大挫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感。(2)割裂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政。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不仅只有思政课程可发挥积极作用,其他课程同样可对学生道德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坚持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注重课程形式但轻视教学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参与思政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倾向于大做“表面文章”,一味创新课程形式,却不注重充实教学内容,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4)一味追名逐利,课程空壳化问题严重。在参与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脱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这一根本目标,而是将课程改革当作自身获取教研课题或专项经费的踏板,导致课程流于空壳化。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革新教师教育理念

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变革教师教育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确保课程内容科学性,以正确而又全面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内容人本性,以进一步凸显新媒体背景下课程思政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5]2.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以进步一增强思政教学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结合学情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摒弃低效的“填鸭式”教学法,转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二)高效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

前文已然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一定挑战。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主动出击,认清并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6]。一方面,教师应当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并结合大学生成长需求,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打造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空间,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高自身对于网络教育阵地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现实教育场所重要补充空间,积极于网络平台开展思想健康且形式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举办网络专家讲座、开设时事论坛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更好地培养其思考与判断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编制

教材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根本,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应慎重选取教材、认真编制教材。值得一提的是,编制教材并不是指对既有理论观点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应当选取与本土课程思政工作相适应的资料,唯有如此,方才可以有效避免或可能出现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现象,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具体而言,编制思政教材需以深厚专业知识为基础;此外,教材编制人员还需具备时事敏感度,能够立于课程思政改革前沿及时捕捉相关时事要点。因此,高校便需在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制工作,组织教师系统化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机融合。[7]

(四)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工作执行者,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有必要打造一支兼具专业教育理念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还需能够深入挖掘蕴藏于其他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实现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融合,打造科学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8]为此,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倾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与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培养教师专业理念。高校需对全体教师进行岗前与岗中培训,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帮助其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间关系,引导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氛围,创新学科教学方式。2.采用“内培外引”方案。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举办教师沙龙活动,为教师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延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举办座谈会,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充实任课教师专业知识。3.储备优秀人才。高校除应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外,还应积极储备相关优秀人才,鼓励其为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多提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充实专业教师教学所用素材。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高校应积极调动校内外组织机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各部门协同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高校应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驻网络阵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具体而言,需认真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探索可行性应对策略,包括革新思政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教材编制以及打造专业师资队伍等。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