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精准帮扶策略

2021-09-10 07:22张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国家、政府、学校都非常关注与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经济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物质与经济扶助转向“资助”与“扶志”相结合。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进行了研究探索,还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1+4”心理扶助模式,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与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精准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达到1 280万人。随着学生人数逐年上升,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政府、各高职院校和社会力量已经通过各种资助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问题,保障学生能享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困难得到缓解,但是在心理学层面,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影响学生生活质量,更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偏执、抑郁、焦虑、自卑等行为和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不仅要在物质上精准帮扶,更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精神上、心理上精准帮扶,实现“心理脱贫”,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表现

(一)缺乏感恩意识

自2010年秋,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資助力度,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了求学机会。但是有少数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存在“我家里穷,国家应该有补助”的想法,极力争取高额度助学金,在资助评选过程中强调家庭困难,一味“比穷、比贫”;少数学生申请资助前在班级表现优秀,积极向上,但获得资助后便在班级中表现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少部分学生在争取国家助学贷款时信誓旦旦,但是毕业后拖延或者拒绝支付学费。

(二)自卑与消极思想交织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物质生活上不如班里其他同学,会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不会主动甚至逃避和同学、教师的沟通交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排斥他人的关心;还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减轻家庭在自己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支出,他们会减少参与学校、学生间组织的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独来独往,很少与他人交流;还有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偏向内向,自我评价不高,从而减少社交活动,不愿与人交往沟通。

(三)对于国家资助有“等靠要”思想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实际认知,甚至可能出现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生活上的攀比之心;还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资助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意出去勤工俭学,甚至对学校提供的工勤岗位不感兴趣。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基本上由家里负担,与所在学校的同龄人物质条件相比有落差,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而且经济物质条件的不足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困境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

(二)环境影响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诱因

外在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弱,大部分为弱势群体。在孩子成长教育中,与孩子沟通能力较弱,不能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支持。父母如若无法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当孩子进入大学后,从原生态成长环境很难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通常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心理反应,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孤独状态,长此以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自我认知偏差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往往没有正确的认知:一方面是家长怕孩子因经济原因影响学习生活,没有明确表示家庭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现状确实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家庭经济问题,易产生自我评价低或者自怨自怜的情感。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精准帮扶策略探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不仅关系到困难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而且关系到学校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为国家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不仅要经济上帮扶其脱困,心理上也要解困脱贫,把经济扶助转变为“经济+心理”双扶助,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困境,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想要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与家长需要共同参与,整合双方力量,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与处理。由于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学校就更加需要耐心沟通,让他们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学校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心理知识和帮助策略,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钉钉群等媒介,搭建家校群,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告知家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家长开展针对性的交流,及时联动,更好地教育管理学生。寒暑假可以利用家访,对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开展联系,与家长开展学生教育方面的交流。通过家校合力,将学生培养为身心健康的、有担当的、综合发展能力强的青年人才。

(二)改进资助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中,由思政教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以及受助学生宣讲团,将国家资助政策传达给学生。学校可开设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受助学生深入调查自己的家庭情况,了解自己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以及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收入、家庭消费、经济开支等情况,了解自己家中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企业顶岗实习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活动,与企业合作设立爱心互助项目,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志愿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感恩意识。

(三)探索“1+4”学校帮扶模式

高职院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信念,强化自身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即“1”,学校发挥集体合力,构建四个扶助层次,形成“1+4”学校心理精准帮扶模式,将“自助”与“他助”相结合。

第一,开展朋辈教育帮扶。学校要发挥好学生群团组织作用,开展“心理帮扶”学生心理社团,成员来自各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团中以“扶助+扶志”为主线,从同学、朋友角度出发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达到朋辈引导效果;社团中还可以开展相关勤工助学培训及活动,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二,辅导员帮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一线教育者,能够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出发,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心理情绪變化情况等,灵活采取思想引导教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联动。

第三,班主任帮扶。班主任作为班级导师,可实现教育管理服务职能,对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时全面摸排,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配合学校开展好资助工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困难。其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筛选出心理可能存在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在日后加以重点关注。最后,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信念。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帮扶。建立学校—学院心理帮扶疏导机制,不仅需要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教育,还需要将普查得到的一系列相关信息数据作为重要基础,与其他相关资助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交叉比对,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门心理档案。而这个档案由学校心理健康部门管理,可对心理健康异常学生及时发现治疗。

四、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整个高职院校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学生群体。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方式,一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求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一言蔽之,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重大。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面对精神贫困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需求。这也是当前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维荣.高职院校“95”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5):41-42.

[2]韩婷婷.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3]张琳.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20.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4-28 修改日期:2021-07-08

基金项目: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21年度校级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助路径研究——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XY012)

作者简介:张燕(1980—),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