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文化下中国美食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

2021-09-10 07:22栾新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摘要:美食类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实质在于本国文化象征性符号的传递。《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美食类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初次尝试具有首创意义,后舌尖时代,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的跨文化传播蓬勃发展。本文从象征性文化的视角探究该类短视频在“舌尖”系列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象征符号的选择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文化意义共享,以及遵循“舌尖”系列影像规范呈现这些象征符号,从而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实践。

关键词:后舌尖时代;象征性文化;美食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038-03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央视纪录频道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推出了我国首部高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版,开启了中国美食类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尝试。尽管该片在YouTube上的单集播放量最高仅超过40万,但其首创意义为后续中华美食的影像实践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形式,丰富了中国美食影像的实践形式。《中国移动短视频市场专题分析2017》将短视频定义为“视频长度在20分钟以内,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拍摄制作、上传观看、分享互动的视频短片”。李子柒、滇西小哥、日食记等自媒体博主制作的中国美食类短视频的出海,丰富了我国美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格局。

二、理论借鉴

(一)理論基础

1.象征性文化

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曾这样定义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1]。象征性符号是指具有双重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联想或者类比意义。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种由象征符号所表现的意义模式,它蕴含的价值、道德、感觉等都被称为“意义”,通过外在事物和人的行为完成“象征”。这个角度的解读,强调了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本文研究的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影像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呈现所包含的符号性和象征性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可以利用其影像中的象征符号与文化意义进行分析。

2.跨文化传播

孙春英在《跨文化传播导论》中,认为跨文化传播有三层内涵。其中,第三种内涵的方式与上文提到的象征性文化所关照的不同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有紧密的联系,即“由于参与传播双方的符号系统存在差异,传播因而成为一种符号的交换过程”[2]。故本文以符号的交换过程作为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定义内核。

本文研究的中国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主要关注YouTube平台上以李子柒、日食记为代表的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影像的传播。饮食文化作为生存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最有活力、最有关注度、最具传承性的文化特征之一[3]。不同国家的美食作为象征性符号能够承载各自文明的意义,而美食类短视频则是承载象征符号的形式载体。故当中国美食短视频向与中国象征性符号体系不同的别国受众进行传播时,其在观看影像中蕴含的符号过程中会进行意义解读,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发生。

根据YouTube平台2019年的数据,该平台在全球共有13亿用户,支持76种语言,支持88个国家使用,覆盖了全球95%的互联网人群。该平台用户所属国之间的象征性符号系统的差异,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下,中国美食短视频从点击量、订阅量和点赞量这三个角度来看都较为突出。美食类博主李子柒有1330万的订阅量,超过了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其“年货小零食特辑”更是获得了7304万次的点击量与97万的点赞量;滇西小哥有647万的订阅量,《炼猪油,炸油底肉,提前准备过年菜。肥而不腻的油底肉你们吃过吗?》一集更是获得了3870万次的点击量与41万的点赞量;日食记则有48万的订阅量。

(二)研究问题与理论应用

文化与文化之间有不同的象征性体系,承载着本民族的文明传统。本文通过对比《舌尖上的中国》与中国美食短视频象征符号的选择和应用,探究如何选择象征符号,从而促进文化意义共享,增强跨文化传播效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象征性符号的选择:简化与共约

跨文化传播学的开创者爱德华·霍尔曾把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高度依赖语境,在理解其象征符号意义的时候,需要通过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与民族习惯进行意义解读;然而中国美食类短视频海外传播面向的海外受众所属文化对文化语境的依赖相对较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两种体系对意义解读的差异,极有可能对中国美食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造成阻碍。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视听内容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文化的高语境,给外国受众制造了理解上的障碍。但中国美食短视频内容承载量有限,为保证叙事的完整性,故其视听内容符号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简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的语境意义能够被有效共约并传达,从而被不同文化语境的人理解。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象征性符号将美食与文化的深层意义相联系,通过食物、环境、人等符号,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人根本的伦理道德观念,描绘了一幅高文化语境的中国美食图景。例如,表1中所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的内容呈现中,背井离乡的挖藕人为了支撑家庭,宁愿做泥地挖藕这种艰苦、肮脏的工作。此时,挖藕人作为象征性符号意指中国勤劳朴素的劳动人民,而无比泥泞的荷塘、工人身上的泥污则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把这两种符号联结起来的,是中国人对家庭与血缘的观念与认识。为了整个家的发展和未来去做最艰苦的工作,这些内容是不了解中国传统的跨文化传播受众难以理解的。

对比之下,美食类短视频更倾向于将中国美食与文化的联结通过简化的象征性符号细化成一种对生活的展示。其较低的文化语境和生活话题的内容、其象征性符号的通约性与易读性有利于其被跨文化传播的受众理解。

以李子柒制作的《玫瑰花的一生》为例(见表2),其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性的记录(见表2)。该短片以线性的时间为叙述语调,呈现了一种悠闲的田园农家生活方式,而非把它置于任何一种语境中。

如果说李子柒的视频体现了中国乡村的唯美生活,那么日食记的视频则展现了当代中国都市热爱美食的人的慢生活(见表3)。日食记的美食制作大多有切实的生活背景,其YouTube的海外名字也翻译为“Cat’s kitchen”,片中宠物猫狗以及女朋友的出现为其内容增添了代表趣味性生活的象征符号。《这是一条有味道的视频:臭豆腐烤冷面》一集,使用了较为简单的象征符号,展现了臭豆腐与烤冷面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猫狗的悠闲模样,表意悠闲美好的生活,是抛却复杂文化语境后的一种更为本源的意义呈现(见表3)。

与此同时,《舌尖上的中国》在构建表达的时候,利用了大量的画面讲解和人物讲述。利用本民族语言对象征性符号进行解读与翻译后,在高语境文化的呈现失去了语境,相关文化信息遭到了大量的损耗。更何况海外版在没有改变任何文化意义的情况下,较为直白地使用了直接的翻译,在观众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的情况下,这种表现显然不利于其表现主要对象——美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李子柒的视频全篇贯穿背景音乐及自然声,缺失了语言的分散和阻碍,也不需要通过文化语境进行理解,观者可以更为直观地专注于画面的传达。在日食记的相关视频里,解说也处于缺位状态,但其对美食声音的抓取达到了极致。例如,在《啧啧多少人辣哭了,也不肯松开这盆水煮牛肉》一集当中,剥开糖纸的声音、调制水淀粉的声音、给牛肉淋油的声音拾取,能够从听觉上唤起不了解相关文化语境的跨文化传播受众对美食的兴趣。

(二)象征性符号的呈现:影像视听语言

除了选择对语境依赖较低的象征性符号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同样的象征性符号,在视听语言更加有效的影像当中,意义的承载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海外版因高度依赖文化语境导致跨文化传播效果不佳,然而,其在影像审美层面堪称达到了行业工业水准顶峰。这对后舌尖时代的美食短视频影像的视听符号呈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李子柒、日食记这样的美食类自媒体短视频在制作的时候,也最大限度地对《舌尖上的中国》所代表的传统美食类影像进行了借鉴与回归。

1.环境镜头运用:场景与叙事

环境镜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影像氛围,提升影像的审美性,为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呈现提供相关场景。《舌尖上的中国》善用环境镜头,环境中的景物作为象征性符号,象征美食的食材与制作的独特的文化场景,从而完成了中华美食与中国文化的勾连。李子柒的视频中也大量使用空镜头展现乡居环境,这些镜头主要的作用在于利用其象征性符号塑造美食扎根生活的环境。

同时,这些镜头也为短视频的叙事服务,李子柒拍摄了许多以作物“一生”为主题的视频,环境镜头在这些视频里起时间变迁转场的作用。例如,《瓜间一壶酒,西瓜和葡萄的一生》这条视频,利用不同节气下李子柒所居住的山野之间景色变化的镜头凸显了季节的更替,体现了中国美食因时制宜、随季而动的文化意义特征。

日食记的环境镜头与《舌尖上的中国》和李子柒相比景别较小,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审美性的环境镜头主要用于表现室内生活,而猫、狗在画面中的出现也为这样的环境镜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结束对美食的影像叙述后,紧接着呈现具有清新风格的环境镜头,有利于视频将美食与美好生活联系的象征性意义的传达。

2.精到的剪辑:符号的意义组接

《舌尖上的中国》的整体叙事采取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多条主线将故事串联,但其中每一个蕴含文化内涵的故事都完整精到,对象征性符号进行了整体有意义的组接,有利于其更好地发挥表意作用。李子柒在制作多种美食的时候,采取了类似的叙事,如在《玫瑰花的一生》的酿制玫瑰米酒的片段中,对其象征中国传统制酒过程的动作影像刻画,细致地采用了多个角度和景别。同时,在表现时间变化的内容时,李子柒的视频采取了平行蒙太奇的处理方式,给米酒封坛后用大远景转场,叙述其他内容,过后再呈现玫瑰米酒的最终形态。这种叙事方式将该段落承载的有关中国玫瑰米酒的制酒过程是时间的艺术的文化内涵影像化,并通过不同段落的组接体现出来。

3.美食的图像修辞:用光与景别

在用光层面,《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的影像刻画十分精细。美食类短视频在拍摄食物的时候借鉴了这一点,根据食物的色彩运用较为温暖的光源,让食物呈现出诱人的色彩和质地,烘托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广博与精深。

在呈现美食的同时,影像也十分注重景别的变化,对同一物体进行特写、近景、中景的多机位、多角度呈现,还注重表现与美食相匹配的环境以及制作美食的人,体现了美食与当地风土人情的相互应和。

四、结语

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在象征性符号的选择与呈现方面,实现了对《舌尖上的中国》所奠定的中国美食类影像的突破以及对其精华的吸收,使用了简化共约的符号与规范精良的视听语言,由此更好地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该案例可以为我国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启示。一方面,影像传播相较于目前的文字传播,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则更加容易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呈现。其在较短的时间长度内对承载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且注重这些符号在较低的文化语境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在创造意义共享的同时,实现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另一方面,我们进行跨文化传播作品创作的时候,应注意和借鉴国内已有的优秀影像作品的内容,学习他们讲故事的技巧与方式,并思考如何通过影像加入能够跨文化传播的要素,从而使其被受众更好地解读。只有吸收和借鉴这些内容,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影像实践才能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

[2] 孙春英.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

[3] 吕乐平.影视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87.

作者简介:栾新萍(1999—),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