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粤剧“志士班”

2021-09-10 07:22林寒露
今古文创 2021年25期
关键词:粤剧辛亥革命

【摘要】 在辛亥革命前后,为宣传革命所需,广东掀起了一场粤剧改良活动,“志士班”也应运而生。最初“志士班”并不被传统粤剧戏班看好,但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志士班”逐渐发展壮大,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十几年间省港澳就出现了三十多个班社。“志士班”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粤剧的改革,也对辛亥革命的宣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粤剧;志士班;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50-02

一、“志士班”的诞生

在辛亥革命前后,民主革命志士为了进一步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在广东掀起了一场粤剧改良活动。这场粤剧改良活动,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当时兴中会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在其增刊《旬报》首先开辟“鼓吹录”专栏,专门发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说唱文学以及戏曲剧本。香港、澳门、广东的许多报刊也纷纷仿效,于是涌现出大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说唱文学作品。戏曲剧本方面,则大部分是案头剧,这些作品“或直书时事,或演述历史,或改作中外传奇,总以达到宣传爱国、揭露清廷、鼓吹国民责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为目的。” ①

到了1904—1905年前后,致力于革命宣传的人们感到利用报刊鼓吹仍嫌不足,于是开始尝试组织班社进行宣传演出。兴中会的成员陈少白、李纪堂、程子仪等创立天演公司,开办戏剧学校。戏剧学校招收少年学员,教授表演技能和一般文化知识,使他们在表演技艺和思想素质上都有别于旧戏班演员,同时排演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新剧。经过一年的训练之后,戏剧学校的学员组成“采南歌班”,但两年后由于资金不足而解散。“采南歌班”只存在了短短两年,但它确实为“志士班”开了先声。

第一个正式成立的“志士班”是由报界志士黄鲁逸、黄轩胃等于1907年在澳门组织的“优天社”。后来他们将优天社重组并改名为“优天影社”。在“优天影社”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班社,“在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就先后出现过三十几个‘志士班’” 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陈铁军等组织的‘振天声剧社’,陈俊朋等组织的‘现身说法社’,李德兴等组织的‘移风社’,黄大汉等组织的‘真相剧社’,以及‘振天声社’与‘现身说法社’合并组成的‘振南天社’等” ③,这些“志士班”一度雄踞广州和港澳的各大戏院。

二、“志士班”的特点

“‘志士班’,又叫‘改良班’,班内互称同志,彼此一律平等。群众也把他们称为志士或新学志士。” ④他们演出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在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戏班之初,志士们自行筹集资金来置办各种戏服和道具,编写粤剧剧本、管理戏班班务等都是不收取费用的。戏班虽然也进行少数的营业性演出,但更多的是募捐和宣传演出,所以戏班常常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时组时散。就以较为有名的优天影社来说,其演出收入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戏班成员的生活和演出费用,并无固定工资发放,如因意外辍演,就需要依靠募捐来度日。

“志士班”刚出现时,传统粤剧戏班看不起他们,把自己称为“八和堂”,意为受到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的管辖,也称为“红船班”,因为正式戏班才坐红船来往乡间演出。由于“志士班”不属八和会馆,旧粤剧戏班称之为“九和班”;又因为“志士班”不乘红船,自制一种绿色戏船,故又有“绿船班”之称,这些都是传统粤剧戏班对“志士班”的贬称。传统粤剧戏班认为“志士班”违反行规和传统,不屑与他们交往。然而随着“志士班”不断演出改良新戏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志士班”的演出日益深入人心,还促进传统粤剧戏班也开始编演革命新剧。

“志士班”的出现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古典粤剧使用的语言是中州官话,而“志士班”的兴起,推动了粤剧的语言向广州本土粤语转化。粤剧舞台采用广州本地的方言粤语,有利于促进粤剧的地方化,更容易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使粤剧真正成为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演唱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粤剧中加入南音、龙舟、木鱼等广东民间说唱形式;同时,采用平喉演唱,用真声而非假声,原因在于粤语的音比普通话要低,因此,改用平喉演唱粤剧,更加符合粤语本身的特点,有利于粤剧向本地的广大群众普及。在表演方面,如人物的台步、身形、做工的姿势等等,则打破了古典粤剧的程式,转变为遵循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改变最为显著的是舞台美术方面,“如在服装方面,由于志士班编演的剧目主要是反映现实的时事新剧,所以人物的服装主要是清装便服,或者是西装等时装服饰。在化妆方面,传统粤剧,除了旦角施朱涂粉外,生行只是画眉、在印堂处涂少许胭脂等,与京昆大戏的浓墨重彩、勾脸谱有很大区别,比较贴近写实” ⑤。

三、“志士班”与辛亥革命

“志士班”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也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志士班’在省港澳和南洋的活动,对革命力量在南方和南洋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⑥他们在各地编演了许多反清革命主题的粤剧,如1911年3月爱国志士温生才刺杀了清朝将军孚琦,随后“志士班”的冯公平和另外一名演员就在香港编演了《 温生才打孚琦》一剧 ,呈现了温生才行刺孚琦的原因、过程以及最后被捕、就义的经过等,赞颂了革命志士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此外,还有《徐锡麟刺恩铭》《蔡锷云南起义》《安重根行刺伊藤侯》等,都是反映反清斗争、富于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新戏。这些改良新戏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激起反清情绪的作用。

有的粤剧艺人还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亲自参与革命,为革命作贡献。如1907年,粤剧“永寿年班”到新加坡演出后,在孙中山的引领下,全体成员都加入了同盟会。1908年,“振天声班”借为水灾公所筹款的名义到南洋进行巡回演出,借此宣传革命思想,当“振天声”到新加坡演出时,恰逢孙中山先生也在那里,孫中山先生亲自在“晚晴园”接见戏班全体成员,该团未加入同盟会的,也都在这时加入了。“志士班”的同盟会会员有的与保皇党展开斗争,如“永寿年班”在新加坡演出时,适光绪皇帝去世,新加坡的保皇党在当地举行“国丧”,“永寿年班”乐师冯源初遂率领戏班的艺人冲击捣乱会场。当时孙中山住在何心田医生家,保皇党人包围了何医生的住宅,冯源初又率领部众前往反击保皇党人。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吴丽珍在香港自行筹集资金,组织了“醒群女科班”,利用戏班在广州和香港往返之机,为辛亥革命暗中输送枪支弹药。还有一些“志士班”的同志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有些人甚至在革命中献出了生命,如李文甫就是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的。

除了“志士班”的成员加入同盟会之外,也有原先同盟会的成员亲自参与到粤剧演出当中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是男同志,李是男是同盟会旧金山分会会长,为了筹备革命饷银而组织了“新舞台粤剧团”,亲自扮演小生。“新舞台粤剧团”演出了许多反清爱国革命主题的粤剧,比如《唤国魂》,一方面向群众宣传革命,鼓舞美国华侨参加到反清革命斗争中;另一方面则是为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筹集资金。黄博耀在《李是男事略》中说:“生平嗜好戏剧,擅小生,嗓音甚佳。革命筹饷时期,尝粉墨登场,甚为侨众欢迎,每次成绩极好。” ⑦冯自由也说:“是男为筹款计,组织一新剧团,亲自粉墨登场,饰小生一角。居恒精于音律,至是高歌一曲,响彻行云,金门士女咸大为倾倒。每往唐人街中,妇人界多称之新小生。归寓则电话纷来,馈品杂至,几有掷果盈车之寓。” ⑧李是男利用粤剧在美国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受到很大的欢迎,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方便了革命党人在当地的活动,筹集经费也更加顺利。

“志士班”的反清宣传,也促进了一些“八和班”积极排演革命主题的新剧,乃至八和会馆头门挂出“籍古代衣冠实行宣传党义,娱今人耳目尤应力挽颓风”的对联来。其中较有名的有“人寿年班”演出的《岳飞报国仇》,该剧既配合了革命形势,宣扬了忠义观念和民族观念,又娴熟地运用了传统的粤剧表现方式, 而且演员表演技艺精湛, 演出大获成功。 在反清革命宣传方面,“其收效之速, 较新剧团之宣传,有过之无不及” ⑨

肩负时代使命的粤剧“志士班”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十几年间活跃于历史舞台。然而由于“志士班”是为了服务于革命而诞生的,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也渐渐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志士班’对于革命宣传,对于粤剧艺术改良革新所做出的贡献,却将永载史册,在中国革命史和粤剧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 ⑩

注释:

①③④谢彬筹:《清末民初的粤剧改良活动》,《学术研究》1982年第1期。

②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⑤张福海:《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1902-19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164页。

⑥⑩罗铭恩、罗丽:《南国红豆——广东粤剧》,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第70页。

⑦黄博耀:《李是男事略》,《近代史資料》1978年第2期。

⑧冯自由:《革命逸史(二集):新小生李是男》,《大风(香港)》1938年第5期。

⑨冯自由:《革命逸史(上)》,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294页。

参考文献:

[1]谢彬筹.清末民初的粤剧改良活动[J].学术研究,1982,(1).

[2]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张福海.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1902-191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黄博耀.李是男事略[J].近代史资料,1978,(2).

作者简介:

林寒露,汉族,广东信宜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

猜你喜欢
粤剧辛亥革命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地方戏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探究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
今年第12个“粤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