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

2021-09-10 04:57曲佳佳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

曲佳佳

[摘要]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人为本位,展示人物形象、弘扬人物精神的视听新闻作品,其兼具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在视听作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下,如何吸引受众、凸显人物精神内核是此类视听新闻作品面临的最核心问题,而作品的表达形式、叙事节奏、材料组合以及精神传达则是此类作品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要点。

[关键词]人物传记;视听新闻作品;创作要点

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主要由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和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组成,是视听类新闻作品的重要分支。其中,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物传记文学的视听化延续,历史性和真实性是其两大特征。一方面,其历史性表现在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展示,历史人物占据所选取人物的重要部分。同时,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也是承载和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真实性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作为新闻作品的基本准则。

“传记是对生命的鉴赏”,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正是如此,它所具有的纪念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得传记人物和观众之间能够产生直接的交流,观众通过观看传记人物进而观看自己、观看社会,同时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1]。当前,虽然媒介环境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仍然散发着极大的魅力,其凭借自身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在视听作品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央视《大家》栏目作为典型的人物访谈栏目,在2003年至2019年开播期间为大众讲述了各领域的“大家”故事,展示了“大家”风范。该栏目的人物类视听作品可以为当下此类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因此,本文选取《大家》栏目中的《高士其》《陈寅恪在一九四九》《缅怀季羡林》三部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通过寻找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此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

一、形式多样,恰当方式服务主题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主要以历史人物和重要人物为对象[2],这些人物或是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或是在重要时期、重大事件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根据人物差异以及主题不同进行选择,从而呈现不同的作品风格。若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形式选择恰当,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主题,展示人物形象,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此类作品的创作要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选择最恰当的形式来展开作品。《大家》栏目中的《高士其》《陈寅恪在一九四九》《缅怀季羡林》三部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它们在选择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创作目的相同,时机不同,作品展现方式不同。《高士其》《缅怀季羡林》两部作品的创作目的都是纪念和缅怀已故人物,但所处的时机不同,采取的形式也不同。《高士其》是以高士其先生诞生110周年为契机,注重展现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经历和人物精神,该作品采用全知视角和线性叙事讲述高士其的一生,将该历史人物与历史时空相结合,凸显其精神内核。《缅怀季羡林》是适逢季羡林先生的辞世,其更注重新闻性,且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后的独家访谈影像资料就显得十分珍贵。因此,该作品表现形式以访谈资料为主,围绕对话,回顾季羡林先生的一生。

二是人物类型相同,主题不同,作品风格呈现也不同。《高士其》《陈寅恪在一九四九》所选取的人物都属于历史人物,但二者的主题侧重点不同,它们作品的呈现风格也不相同。《高士其》以高士其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进行故事化讲述,通过人物行为弘扬人物精神,作品整体风格生动细腻,具有感染力。《陈寅恪在一九四九》围绕“陈寅恪在1949年是留在祖国大陆还是奔赴台湾的艰难命运抉择”事件展开,通过挖掘相关史料和学者采访,分析人物行为和人物心理,作品呈现的风格偏向冷静客观和真实理性。

二、节奏张弛,叙事全面有重点

节奏在视听作品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视听作品,是使观众保持注意力、吸引力和新鲜感的关键所在。节奏有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之分,内部节奏即事件或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外部节奏则是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所产生的节奏[3]。节奏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巧妙地推动作品进展,是否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好的作品节奏一般张弛有度,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又能够给观众带来意外之喜。一般来说,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本。因此,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要对作品内部节奏进行重点把握,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让观众更深入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试听作品对作品内部节奏的把控,可以通过突出重点、设置悬念和使用空镜头这三个方面实现。

对人物的刻画,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一般是通过讲述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及其行为来表现的,但受限于时间和作品的艺术性等方面,作品无法对人物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事无巨细地展示。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写作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将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4]。为了作品的整体节奏张弛有度、疏密得当,叙事应将二者有机整合。例如《高士其》这部作品的骨架,一方面,由高士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的核心事件构成:“求学中感染脑炎”“科学小品的写作转型”“战火中奔赴延安”“战后坚持科普写作”,这些事件对作品具有决定性作用,支撑整部作品,并推动作品叙事发展;另一方面,“毕业后游离十多个国家”“战争中被保姆反锁屋中”等这些卫星事件则服务于高士其的核心事件,增加作品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另外,作品适当的设置悬念能够在原有节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刺激性因素,引发观众好奇心,调动观众积极性。《高士其》就巧妙地运用悬念,在大悬念中嵌套小悬念,层层推进作品。首先,在作品片头设置大悬念。高士其大半生身患重疾却乐观积极,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什么给了他强大的支撑,让他能够完成健康人也无法企及的成就?什么样的灵魂才能消解他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量?”通过设置悬念,作品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带着疑问寻找答案。其次,在作品中设置小悬念。作品提到高士其经历的意外事件导致其患病,讲述事件和患病原因。这样适当的设置悬念能抓牢观众内心,使作品叙事节奏更有层次。最后,空镜头的使用也能够对作品節奏进行调控,起到渲染气氛、借景抒情的作用,使作品更加张弛有度[5]。《缅怀季羡林》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空镜头,开头缅怀花圈特写引出已故人物季羡林;作品结尾朗润园里“季荷”的绽放镜头,预示季老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亲手种植的“季荷”依旧绽放。一方面作品将观众带入对季老的缅怀和回忆,另一方面表达了斯人虽已逝,但其精神、其师者风范仍然福泽后世。

三、材料丰富,展示人物立体形象

作品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其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有利于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采用的材料虽然大多集中在人物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出的贡献,但是作品往往需要人物一定的家庭角色材料作为补充,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真实。而这些材料除了人物自身的口述、对相关人员的访谈,还包括史料文集等。《缅怀季羡林》充分调用各种材料展现人物。如在讲述季羡林的回国情況时,作品先由季老自己口述“母老家贫子幼,回来了就走不了了”,然后引用《季羡林自传》“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要承担起来”的相关资料进行人物阐释。同时,该作品还通过人物亲人的采访,“创造一种不受中介的阻碍而直接接近叙事对象的感觉,使叙事化无形为有形,造成一种有出处的真实”[6]。作品对这些材料的综合使用,使人物行为得到更好解读,展示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此外,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表现人物时往往多采用正面材料,但适当运用人物的负面材料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富有生命力。《高士其》运用大量材料展现高士其面对疾病折磨时的积极抗争和幽默乐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士其在面对不幸时是不可能全然乐观的。因此,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巧妙地引用了高士其表达自身痛苦的诗句:“脑病的恶魔,将我封锁在这小小的房间里,森严的墙壁包围着我,我被夹在天花板与地板之间了”[7]。作品让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高士其,其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饱满,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精神深化,揭示作品核心内涵

正如契诃夫所言,“在这世界上,除了人类心灵的崇高的精神表现,一切都是渺小而没有趣味”,精神可谓处于人类文明的顶端。究其根本,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核心内涵是对人物精神的弘扬,其通过事件和人物的行为来展示人物形象,指向人物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核,让观众了解人物,感受人物精神魅力,进而深入思考。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精神文化的可视、可感的传承和纪录形式。

《高士其》彰显的是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面对不幸时的顽强乐观精神及其爱国爱民的奉献精神;《陈寅恪在一九四九》强调的是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仰;《缅怀季羡林》展示的是季羡林先生勤奋厚朴、传道授业的师者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是每个人物用其一生书写和践行的。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记录、传播和铭刻这些精神,以教化当世、滋养后世。尤其在各种信息和思想混杂、喧嚣的当下,这种滋养和浸润显得格外重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要选取最恰当的方式来说明主题;通过突出重点事件、设置悬念以及空镜头来掌握作品叙事节奏;运用丰富的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人物,凸显人物精神内核,提高作品的文化审美价值。然而,《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其中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最高,达87.0%,用户规模8.18亿[8]。短视频时代已然来临,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也面临观众减少、亟须适应新媒介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要进行创新才能赢得受众注意力,带给观众新的视听体验。一方面,作品可以借助VR、AR等新媒介技术,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让人物和观众对话,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另一方面,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前受众的接收习惯,调整作品的时长和节奏,对精彩片段进行二次剪辑,通过短视频平台播放。同时,坚持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高鉴国.关于传记文化及其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80-83,85.

[2]陈菁瑶.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要素浅析[J].东南传播,2013(07):129-130.

[3]李劲松,周敏.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中国电视,2010(05):62-65.

[4]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06):79-81.

[5]薛琰.浅谈空镜头在历史人物纪录片中的运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2):45-46.

[6]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管委会.站在科学的阳光下—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菌儿自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8]刘春妍,王小英.《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用户规模破9亿 短视频全面推动市场变革[EB/OL].(2020-10-13)[2021-06-14].http://news.cctv.com/2020/10/13/ARTIip4JhuTW6qREtOt5SV2t201013.shtml.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宋史·曾公亮传》传主形象论析
在高中人物传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论人物传记的阅读策略
人物传记
归化理论视域下人物传记《政治家》翻译技巧浅析
高年级人物传记类文本教学策略谈
浅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文章阅读指津范例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