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南派风筝阳江纸鹞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1-09-10 07:22敖艺文汤炜倩邓恺靖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传承

敖艺文 汤炜倩 邓恺靖

【摘要】 近年来,阳江风筝的发展逐渐没落,曾经异常浓厚的阳江人做纸鹞、放纸鹞的氛围不断减弱,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原来制作风筝的手艺人大都选择离开了这个产业,并且在今日阳江街头上,群鸢共舞的情景也已少见,阳江风筝现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

【关键词】 信息时代;阳江纸鹞;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68-02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012623029。本文得到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建设项目资助和华农珠江学院经费资助。

一、阳江纸鹞的地位

(一)幸福之城与阳江纸鹞。阳江市地处我国粤西沿海,秋季多风少雨,有着中国著名旅游滨海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风筝之乡等美誉,这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阳江纸鹞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国内,阳江纸鹞是南派风筝的领军者,与山东潍坊的纸鸢齐名,素有“北有潍坊,南有阳江”之说。阳江纸鹞是世界艺术瑰宝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世界风筝之列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际上,阳江风筝手工艺人冯光老先生制作的“灵芝”更是被誉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因此也奠定了阳江纸鹞举重若轻的国际地位。而后,阳江串式类风筝、板子类风筝、硬翅类风筝、软翅类风筝、筒子类风筝都在中国风筝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3年,阳江市风筝馆在南国风筝竞赛场中建成,馆内共收藏了56种风筝,同时收录的有来自阳江老城区的九街十二巷的特色景观文物,关于阳江风筝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以及当前阳江风筝进校园等宣传活动的相关记载文献。2005年,阳江风筝入选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九九重阳戏纸鹞。在阳江,人们把放风筝和做风筝看作是重阳节的习俗。1986年,阳江南国风筝竞赛场在被誉为“阳江十景”之一的鸳鸯湖边建成。“鸳水飞筝”是阳江市的一大特色,《阳江县志》载:“儿童放纸鸢较高下,或悬藤弓其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1992年,阳江市政府将每年的农历九九重阳节定为“阳江风筝节。”每年一到重阳节,人们都有放风筝的传统,人们手中牵着风筝,身上佩着茱萸,嘴里唱着咸水歌,把放风筝的快乐传递给在场的所有人。在秋意渐浓的九月天里,风筝竞技赛也会在这里上演,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都会来此地共享盛会,这里的比赛不仅是比风筝的形态美、艺术美,更加考验的是风筝制作者手艺以及放风筝者对风筝操纵技艺。

二、阳江纸鹞的发展历程

(一)阳江纸鹞的由来,从传入到发展。目前已知最早的风筝,是两千四百年前出自鲁班大师之手的木鸢。而风筝源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事实。一千四百年前,风筝通过南粤古驿道随着运输的商品由中原传入阳江。风筝的真正起源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已无从知晓。如今,民俗家们认同的学说分别是“通幽说”“斗笠说”“飞鸟说”“帆船说”和“树叶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说法。无论是哪一种传说,风筝的起源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有的说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有的则说是古代人们为夢想迈出的一大步,每一个传说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传说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探索,对生活感悟的结果。

(二)中国风筝四艺“扎”“糊”“绘”“放”。据《云上精灵——阳江风筝》中总结到阳江风筝的特点:造型美观,神形兼备;选料严格,工艺精巧;色彩鲜艳,绘制精美;放飞容易,平稳高远。[1]阳江纸鹞形态各异,每一架阳江纸鹞都是手艺人们的杰作。通常人们会先把纸鹞的设计图画下来,然后根据设计图来制作纸鹞。阳江纸鹞的种类繁多。风筝尺寸的大小要与风力的大小相配合,阳江纸鹞的主题主要以花鸟鱼虫和神话为主,每一架纸鹞都有其不同的创意。

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选用三年以上的上好毛竹来扎制纸鹞的骨架,削成均匀的细长条。之后便是把竹条泡水或者浸油,让竹条有一定的韧性,不易被折断,这样做的骨架轻盈耐用。从前人们糊裱纸鹞都是用纸张,而纸张容易破损,难以运输和保存。如今,人们用更加轻盈,更加有韧性的材料糊裱纸鹞,这也为后来阳江纸鹞的运输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阳江纸鹞以色彩鲜艳为特色,一般在为纸鹞上色时,人们会选用较为鲜艳的颜色,这使得纸鹞在蔚蓝的天空中依旧艳丽夺目。在完成了所有的操作以后,手工艺人们会把纸鹞提起,若纸鹞出现不能平衡的情况则需要不断地调整,使得纸鹞能够平稳上天。阳江纸鹞飞行的动力是持线者手中的线与纸鹞之间的空气提供给纸鹞的支持力。并且纸鹞的飞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一定的风力,放飞点一定的牵引力以及风不能与地面平行。首先纸鹞的动力就是风,没有足够的风力纸鹞就飞不起来,如果风力不能够持续保持,则放飞在天空中的风筝也会从天空中掉落下来。其次是放飞点适当的牵引力,即是持线者通过风筝线对风筝施加的一定拉力,拉力的大小与风筝的大小有关,包括风力本身的大小,纸鹞本身的切面面积,重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纸鹞迎风的平面必须与线角形成锐角,则风力会通过此夹角对纸鹞表面形成一定的推力,这个作用在纸鹞表面的推力则可以让纸鹞迎风而上。

(三)灵芝风筝—— “云上精灵”。“灵芝”风筝出自阳江风筝大师冯光先生之手。一般“灵芝”属于板子类风筝,而它却有所不同。它有四个部分构成:头顶的响弓、画着白娘子和白云的扇形版面、灵芝体以及末端的梅花小鹿。整个“灵芝”风筝的构想源自冯光先生对粤剧《白蛇传》的思考。头顶的响弓与其他的风筝不一样,它会“随风而筝,迎风而鸣”,在放飞的过程中它会与空气产生摩擦发出声响。扇面的图画是白娘子盗取灵芝草的景象,此中绘有衣着华丽的白娘子从天而来盗取灵芝草的景象。灵芝体以红色为主,以绿色和白色修饰。尾部衔着栩栩如生的梅花鹿,冯光先生绘制的小鹿色彩鲜艳,线条柔和,且炯炯有神,仿佛神鹿踩云而来守护灵芝草。在“灵芝”放飞的过程中,它会以“∞”的路径飘上天空。1986年在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而后在后来的五次风筝邀请赛中相继夺冠,成为中国风筝史上唯一的“六连冠”。后阳江纸鹞手艺人制作的纸鹞作品—— “阳江巨龙”又在美国举行的亚太地区国际风筝邀请赛中获得冠军。从此阳江纸鹞成了中国风筝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三、阳江纸鹞在市场面临的窘境

阳江纸鹞之美让无数风筝爱好者叹为观止,与潍坊品牌化的风筝不同,阳江纸鹞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在信息高度流通的年代里,信息的更新让人们应接不暇。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纯手工制作的阳江纸鹞变得十分可贵。由于纸鹞是纯手工制作,并且工艺复杂,造型各异,这使得纸鹞制作的周期很长,并且如今材料稀缺,老毛竹和布料的价格昂贵更是使得阳江纸鹞落到了有价无市的境地。如今,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风筝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使得人们大多选择工业化生产的风筝。而许多从前专业的纸鹞手艺人也把制作风筝变成了业余爱好,这导致了如今阳江的纸鹞产量更少,也使得阳江风筝宣传和发展的空间更小。

四、阳江纸鹞的创新发展

(一)推行学校、社会和公益相结合的宣传,提倡风筝进校园,打造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校园建设。阳江纸鹞作为艺术瑰宝,是阳江艺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阳江当地学生的教育中和阳江当地的公益活动中却一直缺少对阳江纸鹞文化的学习和宣传。阳江纸鹞文化需要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走入社会、融入公益。在学校和社会活动中,大力推广纸鹞宣传活动。例如:把纸鹞与美术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制作风筝,绘制风筝。在风筝竞技比赛时,在社会上尽量多地招募志愿者去为阳江人民普及阳江纸鹞文化。

(二)学习阳江十八子等地区品牌打造的特点,力推风筝品牌市场化,推动风筝可持续发展。把阳江纸鹞批量化生产是阳江纸鹞品牌化的第一步。由于目前制作阳江风筝的手艺人较少。所以必须先把阳江风筝的制作与工业化相结合,通过原料的代替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阳江纸鹞的销售价格。在保存阳江纸鹞的精美制作艺术的同时,提高了阳江纸鹞在风筝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利用互联网+做活基层,进而宣传阳江纸鹞文化,数字化风筝模拟技术的互动模式,将线上和线下并结合。在线上通过对阳江纸鹞文化的历史介绍,使得阳江纸鹞的发展历史得到有效的宣传。再通过3D模拟技术对阳江纸鹞的制作过程进行还原,通过对纸鹞制作全过程的模拟,让人们线上体验纸鹞制作的全过程。同时通過微信小程序、微博、朋友圈等互联网手段对此模拟技术进行宣传。再通过线下风筝制作体验等手段让人们亲手体验阳江纸鹞的制作,并且通过放飞纸鹞体验阳江纸鹞的放飞技术。

(四)推进阳江风筝节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把阳江风筝节与阳江旅游业结合,通过加强与北派风筝交流互通,组建风筝民间艺术协会,加强民间风筝艺术的交流。将阳江纸鹞文化与阳江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可使阳江纸鹞的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推进阳江纸鹞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阳江旅游业的文化底蕴。并通过风筝民间艺术协会的组建和推广,使得中国南北风筝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南北方风筝艺术协会的共同发展必将使中国风筝文化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在开阔阳江风筝文化市场的同时,也丰富了阳江风筝文化的文化底蕴。

(五)力推撰写风筝文化示范性读本,大力宣传传承的意义。把阳江纸鹞文化的推广深入化,更加深入地挖掘阳江纸鹞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对阳江纸鹞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播。使得阳江纸鹞的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联合当地出版社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有关部门,将阳江风筝有关图文及文献记载,通过推出少儿风筝读本,风筝百科全书的有关形式,将这一传统的风筝文化通过书籍去激发青少年群体的阅读兴趣,起到宣传和传承的效果。

五、结语

阳江纸鹞的推广已不同往昔,在工业化发展繁荣的今天,机器制作的风筝早已代替了手工制作的风筝。曾经,阳江风筝的特色是纯手工制作,而如今通过创新的方式,为阳江风筝开辟出新的发展及传承发展道路,也是为了给我国这一文化瑰宝给予可行性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冯峥.云上精灵:阳江风筝(广东非物质文遗产丛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51.

作者简介:

敖艺文,女,汉族,广东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8级本科生。指导老师:许祝。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传承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阅读别丢掉“笨办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未来是一个概念时代
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