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教学下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形成

2021-09-10 20:39林守湛
高考·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林守湛

摘 要:本文拟以《西学东渐,落地生根——“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圆梦之旅》一课为案例,探讨怎样利用人物教学,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物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西学东渐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每一段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活动史。历史又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才有了“时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的说法。“‘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徐蓝教授认为它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1]脱离了客观的时空因素,历史也就脱离了它的原貌和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或研究历史问题上,首先要把握好历史人物与历史时空的关系,让课堂更加鲜活、贴近历史真实,让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

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典型示范,如钱穆先生在点评历史制度的论著中,就一再强调时空因素的不可或缺。他说:“……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现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2]强调制度创设必是出于当世时代之所需,我们异代人研究历史,断不应该脱离时空之约束,去悬空推论脱离历史环境的结论。所以说,时空观念对历史非常重要。

笔者本文想就此借鉴《西学东渐,落地生根——“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圆梦之旅》一文的教学课堂智慧,梳理人物教学下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养成,遂成此文,以作引玉之砖,恳请斧正。

科组里的袁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一堂名为《西学东渐,落地生根——“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圆梦之旅》的公开课。课堂采取历史人物教学的模式,借助历史人物——容闳作为梳理历史事件的时空主轴,通过这一典型的历史人物原型,再现那段波浪壮阔的历史涛浪,把个人命运与历史沧桑、时空观念与人物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实现无缝对接,使听着感受到一堂课堂盛宴。

历史人物教学首先需要借助一个人物。当然,这个人物必须是历史上典型的代表,他可能是个声名显赫、影响巨大的人物,也可能是个大家非常熟知,但影响比较一般的人物……总而言之,必须达到“典型”为佳。钱穆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一讲中就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因此历史虽说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3]所以历史人物教学借助历史人物来展现课堂的形式,很值得研究、探讨和发展。而钱穆先生所谓“比较少数”的人,必是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人、是典型的代表。在实施教学时需要对这个“人物”花點心思去推敲,绝非随意安插个历史人物就可以的。需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历史地位、人生经历、历史贡献等等,还不应忽略学情因素,“他”必须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人物最好。

其次,人物的生活以及他的生命活动的时间、空间必须符合课标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出现缺乏时代感或陷入人造史料的陷阱。布罗代尔在《论历史·历史学和时段》中就有过精辟的论断:“任何历史研究都关心如何分解过去的时间,根据或多或少有意识的偏爱或排斥选择不同的编年现实。……”[4]作为人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大胆的根据自己的“偏爱”,依据唯物主义的理念去科学地取材,选择吻合时空因素的人物及其相应历史材料,编织课堂环节。

回到《西学东渐,落地生根——“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圆梦之旅》的课堂上来,袁老师处理课堂教学环节很有一套方法。首先她选举容闳作为课堂灵魂人物,完全符合历史人物教学的要求,不但容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而且其经历完全符合时空背景,正如雷颐教授《历史,何以至此》中所言:“学习近代史,无论‘进步’,还是‘反动’,肯定还是否定,赞扬还是批判,我们的目光自然容易聚焦于林则徐、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远非风云人物的容闳(笔者注:1828—1912)却是唯一全程参与了近代史的幸运者。”那么选择容闳人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时空主轴,再合适不过了。下面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袁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袁老师显然引导学生做足了预习和动脑、动手的工作,让学生绘制知识结构图,从中看到有的学生绘制的是线状知识结构图,有的绘制的是网状结构图、有的是表格状结构图等,这样就很好的给学生落实了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以“宏观建构”环节落实西学东渐的知识架构导入,抓住西学东渐之“渐”,以时空为线轴,划分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传播、后期康梁的维新运动、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从宏观角度、历史大时段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的过程,展现了西学东渐的全貌,让听课师生能从宏观角度俯视历史原貌,了解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下附知识结构图)

课堂关键是如何将人物与西学东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袁老师很老练地把“容闳”的一生“分解”成几个时间点:

1828年 1863年 1881年 1898年 1912年 1919年

即1828年、1863年、1881年、1898年、1912年和时间点,每两个时间点对应一个历史时段,分别冠以“出国梦:年幼出洋,认知世界;洋务梦:中堂“三请”,投身洋务;维新梦:心系祖国,热心维新;共和梦:走向革命,共建民国;文化梦:教育救国,文化革新”“五个梦”为章节,构筑了五个教学环节,递阶讲述容闳的理想奋斗,折射当时的时代主题,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这堂课采取历史人物教学模式,课堂从人物生平、经历展开。1828年容闳生于香山县南屏村,家贫无法上学,不得不到邻近的澳门上免学杂费之洋学堂,18岁那年接受布朗校长的邀请,远涉重洋去美国求学,迈出了国门,完成课堂的第一环节任务:“出国梦:年幼出洋,认知世界”。课堂问题设置:“探究一:当时的容闳是‘开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那么谁又是‘开眼看世界’的精英阶层(地主阶级)?他们是如何引导国人开眼看世界?”抛出问题后,展开讲解,完成西学东渐第一阶段内容: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因机缘巧合,具有留美背景的容闳于1863年秋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很快,被任命为出洋委员,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直接参与了洋务运动。不过此时的容闳依旧念念不忘教育救国,极力促成幼童留学美国的事业。可惜最后幼童留美事业中途夭折。课堂问题设置:“探究二:洋务运动派遣的留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但在1881年正当半数学生已经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大学的时候,洋务派却中途将120名留学生全部召回。为什么?”通过这第二环节,完成了“中体西用”课标内容的讲授。时间跨越了19世纪20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转变,空间完成了从中国到美国再到中国的转换,这一历史时段是中国从开眼看世界、提倡向西方学习再到实践学习西方的过程,借助容闳个人的人生奋斗经历,很好地落实了课标内容。

促进留美运动失败的容闳心灰意冷,旅居美國。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国内政治风气云涌,容闳意识到中国的问题出在制度上,民族要走上发展的道路,必须学习“西政”。在这一环节中,袁老师抛出了“探究三:此时,国内一股要求建立西政的力量正在崛起。这股力量在怎样的背景下崛起的?他们主张如何变革政治制度?”从而由容闳的思想变化、个人经历又自然而然地切入到课标学习内容上来:维新变法,追求英式君主立宪政体。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干维新名将相继出场,西学东渐从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变化。借助人物教学,再一次很好的完成了时空转化,又完美地搭载了课标教学内容,自然、流畅,使课堂更显严谨而又具节奏感,顺利地完成第三环节的课标内容。

维新失败,容闳也成为大清的一名通缉要犯,只得远避美国,渡轮上巧遇孙中山,使他的人生又多带了几分色彩,思想转而支持革命,袁老师讲道:“此后,容闳在海外从军事和财政上援助革命党。1909年,容闳提出一项‘红龙计划’,在美国募集巨款支援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时容闳的身体已垮,无法回国,在病榻中完成《西学东渐记》的他一心念念不忘祖国,可惜在4月份与世长辞。容闳的命运又与辛亥革命、共筑民国梦联系到了一起。至此,课堂完成了第四环节的教学目标。

容闳的人生历史应该算是到此划上句号的,但是余绪未了,容闳的精神和思想犹在。袁老师又给课堂设计了第五个环节“文化梦”,它落地、萌芽、生根,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取材梁诚和胡适的案例作为课堂材料。容闳推动庚子退款促进幼童赴美留学的运动,已经深深洒下文化的火种。譬如第四批留美学生当中就出现了梁诚这样的杰出代表,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极力为中国争回庚子赔款多出款项用于教育,继承了容闳的夙愿和爱国精神;而胡适这位后来在教育、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界声振环宇的名人,也是庚子赔款留美的官费生,他和以他为代表的新文化干将们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更是迈出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大步子,欲以西来文化改造国民性,挽救民族国家于危难。

纵观整节课,借助容闳这一历史人物,袁老师像是处处在讲容闳的故事,其实处处又是在落实“西学东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借助容闳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让时空变化显得更有序、更明了,让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跃然纸上,使整个课堂内容没有脱节感,很好地借助人物把时空观念因素落实到实处。由此可见,科学和合理利用历史人物教学,将有利于通过课堂教学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19(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19(2);历史教学[J],2019(3)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徐蓝教授.历史专业课培训讲座[R]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