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10 07:22覃顺黄光辉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职业中职专业

覃顺 黄光辉

一、前言

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能提供低成本、多样性的教育内容,最大范围惠及乡村不同教育需要人群;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更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技术、人才和文化支撑。

目前,作为承接东西部发展、以山地为主、农业经济背景深厚的中部地区,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位列前茅。全省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论城市或农村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备,不同产业、各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

为了深入分析农村职业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如何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湖南为例,通过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数据统计,分析农村中职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农村中职学校双向化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二、数据分析

本课题选取了湘西、邵阳、怀化等10个地区68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角度,以电话访谈和2020年各校招生简章公布的信息为依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专业开设数量较多,“双向化”选择空间充足

从68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简章获得的信息可知,2020年累计开设了346个专业,每所学校平均开设了5个专业。相对来说,每所农村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数,都具有一定的数量,为农村学生在“农村化”和“城市化”专业方向上的选择留有空间。

(二)“城市化”专业较多,涉农专业开设有限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68所农村中职学校中,绝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开设的都是面向城市就业的专业,仅有14所中职学校开设有涉农专业,占学校总比例的20.6%。从专业开设数量来看,调研的68所农村中职学校累计开设346个专业,有326个专业是面向城市的,占了累计专业数的94.2%;只有20个专业是涉农专业,涉农专业仅占累计专业总数的5.8%。

(三)涉农专业数量有限,且以升学为主要目的

从2010年以及2019年版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可知,农林牧渔大类就包括35个专业,从其他层面来看,涉農涵盖的专业更广。但是,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14所农村中职学校累计开设的20个涉农专业,开设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园艺(00版)、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农艺技术等9个专业,仅占农林牧渔专业总数的25.7%,还有26个其他专业没有涉及。更为显著的是,在涉农的9个专业中,有6个专业是以升学为主;14所开设有涉农专业的农村中职学校,其中12所学校把涉农专业办成高考对口班。

(四)涉农专业“传统经典”,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稀缺

14所农村中职学校开设的9个涉农专业中,大多数都是传统的、“经典的”专业,如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对照2021年版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现在还保留的仅有园林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等2个专业,其他7个专业都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对于现代农业来说,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现在农村、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农村中职学校双向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如何发挥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功能,实现专业建设“双向化”发展,湖南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异化,专业“农村化”严重萎缩

从统计可知,所调研的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仅占累计专业总数的5.8%。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很多农村中职学校一味追求功利、迎合家长和学生期望,忽视了农村职业学校公共性特征以及为农村振兴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尽管有些涉农专业依旧保留,而且招生规模也不错,但都是为了升学而升学,并非是直接为农村培养所需人才。“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异化,陷入“离农”“去农”“轻农”的旋涡。”

(二)涉农专业“传统经典”,就业竞争实力缺乏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14所农村中职学校开设的9个涉农专业中,大多数都是传统的、“经典的”专业,如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传统经典的涉农专业,难以满足现在农村、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需要。“传统经典”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实力不强,难以找到适合工作。

(三)涉农专业发展规划滞后,难以适应乡村发展

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很多地市教体局职称科对于农村中职学校专业开设的规划和布局,相对滞后。都是各个农村中职学校申请开设专业后,把申报的专业添加到地区所开设专业的统计中,从而形成所谓的规划。对于一些新兴的专业,没有足够的认知和推进,只能开设一些“老”、“旧”的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对当下农民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要说对农村学生来说会产生吸引力。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现在农村、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四)城乡融合理念缺失,制约专业双向化发展

农村中职学校追求功利且实现规模发展,虽有家长和学生厌农、弃农情节,但更多的是学校在专业开设方面,没有进行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开设一些既能有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又能具有城市化特质的专业,如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由于学校乃至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生存”压力之下,农村中职学校只能投家长和学生所好,重心向“城市化”转移,将继续制约农村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双向化发展。

四、农村中职学校双向化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重塑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实现双向化均衡发展

首先,重塑学校和教师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农村中职学校本身就承担为农村、农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学校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应该结合本地区农林牧渔大类发展现状,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涉农专业。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乃至教师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服务的意识,回归自身发展目标,突出为农村发展培养多方面人才,做到双向化均衡发展。

其次,注重学生职业引导和规划。初中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和规划,相对来说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同时,从事现代农业发展行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从事涉农专业的学习,并为其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真正热爱本专业并将来从事本行业工作,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根据学校涉农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情况,农村、农业人才使用情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借助各类宣传渠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获得社会对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认可和肯定,重塑农村中职学校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中的地位和价值,使社会各界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加快“农村化”和“城市化”双向均衡发展。

(二)创设服务振兴乡村专业,夯实毕业生就业实力

首先,加大市场研究力度,切实掌握现实需求。不论是行业、研究机构或学校,都要加大农村人才需求调研力度,以农村现有产业、发展行业等领域为调研对象,真实了解农村、农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类别、数量、质量,然后针对人才需求,结合现有专业开设、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

其次,根据地方发展实况,创设融合发展型专业。根据各地区目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创设服务农村、农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如湖南靠近洞庭湖区域的周边农村中职学校,可以根据现在大闸蟹发展态势,开设以大闸蟹为主的“淡水养殖与销售”专业。对于水果产量和销售额比较比较稳定,且销量高的地区,如怀化市麻阳县,可以开设“水果贮存加工与销售”专业。可以根据依托乡村旅游来实现乡村振兴的规划,打破原有农业和旅游业的桎梏,创设“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实现跨行业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性强的新专业。

最后,培育融合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在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设的新型涉农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涉农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如农产品的项目选择、养殖、种植,到农产品的培育和管理,以及成品的采摘、贮存,后续的加工、运输、销售等,让学生具有融合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变化,增强持续就业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学习涉农专业。

(三)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涉农专业规划和布局

首先,调整好地区现有涉农专业规划布局。针对地区各农村中职学校多县市开设同一涉农专业,以及地方开设的涉农专业人才需求很低等现状,地区教体局可以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涉。对于已经开设的多县市同一涉农专业,可以根据办学条件最好、办学经验最丰富、县市人才需求最多,通过区域协调,撤并专业和调配师资队伍。

其次,严格把控一些相对较好的涉农专业开设。在一些区域,由于某些农产业发展较快,而且人才需求较多,其对应的涉农专业相对比较热门,各个农村中职学校都想开设同一专业。面对这种情况,地区教体局职称科应严格把控好专业申请开设关,从整体出发,宏观把控,做到合理引导和调控,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最后,引导和鼓励,创设新型涉农专业。根据调研的农村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序引导和鼓励一些农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创设新型涉农专业,做到提前规划和合理布局涉农专业。如靠近洞庭湖、太湖、阳澄湖、长荡湖等湖区周边农村中职学校,可以根据现在大闸蟹发展态势,开设以大闸蟹为主的“淡水养殖与销售”专业,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职教力量,进而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的战略目标。

(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专业“双向化”均衡

首先,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农村中职学校融合发展就是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和互通,从而构建县域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和教育资源集约化使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不僅要深深扎根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县市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心中,而且更要深入农村中职学校所有教职工心中,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办学行动。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其次,加强涉农服务力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村中职学校强化有必要发展的涉农专业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村中职学校法人,以及校班子成员,要明确自身肩负农村人才培养的重任,不能仅仅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培养适应城市化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从而忽略了服务农村、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最后,创设城乡融合发展专业。农村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地方需求以及周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切实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创设城乡融合发展的专业。创设的涉农专业,既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又具有城市化特质的专业,如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木业产品加工技术、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等专业,从而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专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将会实现专业建设“双向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3):12-19.

[2]雷世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审视[J].职教通讯,2018(09):1-6.

[3]黄光辉;;农村职业学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104-105

猜你喜欢
职业中职专业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