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路径研究

2021-09-10 02:42李大为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人际关系三全育人

李大为

摘  要:如今,“00后”逐步踏入大学校园,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多元化的价值观、互联网虚拟文化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交往内容、交往行为出现问题。本文以“三全育人”视角,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育人主体、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研究,建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育人模式,以创新人际关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人际关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7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際交往内容丰富、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形式多样 [1]。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部分“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突出,对其学业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校园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和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工具,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交往形式虚拟化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也不断变化,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交往方式更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通过符号传递表达自身情感,这种虚拟化的交往打破了现实生活人际交往所适用的会话原则,部分大学生被这种虚拟语境蒙蔽双眼。一些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交友软件和社交平台上进行匿名“网恋”,沉迷于和陌生人交往的虚拟网络世界,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二)交往动机功利化

受网络时代和全球化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利益主义,部分大学生把人际交往视为实现自身目的和获取利益的途径,把自己能否得到好处作为衡量人际交往的标准。这种以经济为基础的人际交往丧失了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互利互赢的本质需要,过度沉迷于个人利益会导致学生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淡薄。部分学生仅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商买卖和网红直播间“刷礼物”维系的人际关系,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物化。

(三)交往心理自我化

多数“00后”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家庭,部分学生把自己当主体,以他人为客体,习惯以自己的利益和想法进行人际交往。当个人思维与他人想法产生矛盾时,全然不顾他人感受,通常表现为要求他人进行改变,从而满足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这种交往观念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特点,把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视为理所当然,长期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导致大学生缺乏换位思考意识,难以与他人建立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

二、“三全育人” 视角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理念,提升人际交往修养和能力,使其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全员”是指人际关系教育的育人主体,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及朋辈群体应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中贡献力量,形成全面的人际关系教育格局 [2]。“全过程”是指人际关系教育的时间维度,根据大一入学至大四毕业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教育主体开展科学系统的人际关系教育。“全方位”是指人际关系教育的空间维度,高校要利用网络、寝室和家庭的育人阵地,创新教育形式,以人际关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全员育人:形成人际关系教育主体的系统合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着力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主题班会、讲座报告、谈心谈话等方式开展挫折教育和交往道德教育,围绕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人际交往观念教育,加强人际交往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校园氛围。

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接触群体,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受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和上课人数的影响,专业任课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近年来,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效应。专业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和“灌输”方式,利用合作小组建立“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专业任课教师要与辅导员进行协同,在课堂上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和人际交往偏差学生,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综合素质 [3]。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师资队伍建设,弥补人际关系教育中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足。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际关系交往构成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向人际关系存在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人际关系知识讲座和相关课程,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优势。

朋辈群体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由于年龄和教育背景相似,学生之间更容易平等地自由交流。目前,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朋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协同育人效应,“学长学姐帮扶计划”“朋辈导师”等育人模式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辅导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组织人际关系良好的朋辈群体把心得感悟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以正能量凝聚人际交往共识。

(二)全过程育人:实现人际关系教育时间节点的有效衔接

从入校到毕业离校,大学生会经历不同阶段的青春时光,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时间节点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特点不同,因此,高校要做好全过程育人环节的有效衔接。高校在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和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丰富交往教育内容时,充分考虑内容的适应性,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针对大一年级,高校可以新生引航教育为导向,帮助大一新生熟悉学校环境,侧重于人际关系教育的基础引导,通过开展适应性教育,使新生更快地融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开设的课程应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基础内容,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方向。针对大二和大三年级,高校可以生涯领航教育为导向,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方向,注重人际交往核心能力的提升,开设的课程以礼仪学和动作语言学等能力提升内容为主。针对毕业年级学生,高校可以未来取向教育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环境,排除社交障礙和困惑,侧重未来工作情景下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处理,主要开设职场交际学、交际礼仪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做好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4]。

其次,高校要利用重大节日、开学初、放假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活动。大学生放寒暑假前后,交往环境发生变化,交往群体从以校园群体为主向以社会群体为主转变,此时开展人际关系安全教育尤为重要。辅导员要利用典型事件,对社会不良人际交往现象给予正面回应,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知。

(三)全方位育人:实现人际关系教育阵地的有机联动

寝室作为大学生日常交流最为频繁的活动空间,是做好人际关系教育的首要育人阵地。寝室成员的人际交往观念直接影响其他成员的人际交往价值取向,辅导员要及时深入学生寝室,及时发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的人际“朋友圈”,主动向寝室长、宿管阿姨、学生干部了解情况,建立以点带面的协同育人模式。寝室文化建设以寝室成员共同成长为目标,建立寝室团队成长方案,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环境。

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亲密和最基础的人际关系群体,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家长要优化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心理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同时,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传统模式,担当正确的家庭角色,用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勇于担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辅导员要及时联系学生家长,通过家校沟通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联动,守好家庭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育人阵地 [5]。

网络思政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主阵地。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监管,确保网络空间良性运行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线上人际关系教育。

三、结语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需要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和朋辈群体共同协作,形成“育人共同体”的系统合力,以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和重要时间节点为特征,做好育人过程的有效衔接,利用寝室、家庭和网络的育人阵地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不断创新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策略和路径,对大学生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叶林娟,章申.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及路径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52-155.

[2] 张睿. 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1):101-106.

[3] 陈文婷. 高校“三全育人”的协同路径[J]. 高校辅导员,2019(04):45-48.

[4] 吴宝锁,张慧,屈廖健. 新教改背景下的师生共同体构建与大学生能力发展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2):154-161.

[5] 张舒,刘拓,夏方婧,李雨桐.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社会网络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10):855-859.

(荐稿人:艾斌,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人际关系三全育人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