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文本解读

2021-09-10 07:22蔡思娜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

蔡思娜

摘要: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思”的名作,用语凝练,仅用二十八个字勾画一幅秋日羁旅图,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为什么这首小令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本文将从内容、艺术、情感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内容、艺术、情感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本文主要从内容、艺术、情感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一、内容层面

正因为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这首小令精心选择最能表现“秋思”的人与景,选择了最具有特征性的“枯藤”、“老树”等秋景,描绘了一幅精巧绝伦的秋思图。这幅图随着旅人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虽然“断肠人在天涯”是最后一句,但这句是贯穿全局的主线,因此,一开始就应该跟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勾画出一幅萧瑟之景。句中“枯”“老”“昏”三个字,给人暗淡低沉之感。昏暗凄凉气氛更是衬托旅人心中无限的悲凉。到了黄昏时候,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有乌鸦栖息。而自己却还在旅途漂泊,未能归家,顿感愁苦。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用明丽的线条,描绘出一幅恬静的江南家乡之景,以潺潺的流水声烘托周围寂静的环境,也与首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溪水从桥下缓缓流淌,旁边几户人家屋顶上飘出袅袅炊烟。看到小桥人家,不禁想起自己的家,然而自己漂泊在外,又如何能回得了家呢?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其中“古”“西”“瘦”三个字,给人迟暮凄凉的感觉,勾勒出一幅触目伤怀的凄苦之景。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骑着瘦马,冒着萧瑟的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颠簸。旅途奔波,风餐露宿,只有疲惫不堪的瘦马陪伴自己,烘托出旅人浓烈的羁旅之愁。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酣畅淋漓地打开感情的闸门。夕阳已经西下,旅人仍然在天涯漂泊。人归家,鸟归林,断肠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秋思是抽象的,通过“断肠人”的浪迹天涯及其所见所思所感,将秋思写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游子在秋日黄昏中无比孤独、感伤与无奈的羁旅愁思,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二、艺术层面

古典诗歌有密集运用意象的特点,借助紧密地排列众多意象形成意象组合来表情达意。首先,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并运用了典型的 “意象组合结构”。通篇景语铺排,短短二十八字中排列了十一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羁旅断肠的生活写照,更是内心忧伤悲凉的载体。小令的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没有一个动词,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只是九个名词的直接组接。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构成一系列的意象。九种景物,相交叠映,呈现出高度凝炼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现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九个意象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形成意象组合,构成了立体的空间。表面上看这些意象之间关系不定,文本之间形成诸多的空白点与未定点,但是在深层里却有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借助意象组合来暗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及心情流动,即“悲—喜—悲—更悲—断肠”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过程。正因为意象之间的这种未定点和空白,解除了读者很多的想象枷锁,留下模糊又朦胧的美感,让读者充分调动自身感官去自由解读。小令中的所有意象都浸润着诗人情感,将看似不相关联的每个意象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意象有机连贯的重要方式还体现在时空结构。从时间上看,意象所描绘的景既不是早晨的景,也不是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从空间上看,情感波动的景并不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景,而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天涯景。正是由于日落黄昏之时,面临夜宿谁家的问题,心中充斥满满的忧伤,然而眼前只有天涯的景,愈是萧条,就愈增加“断肠人”的愁思。此外,意象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营造诗歌富有流动感的画面,抒发富有层次性的情感。

三、情感层面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作为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天净沙·秋思》,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一是羁旅行役的愁思。太阳即将落下,在荒凉古老的大道上,旅人依旧骑着瘦马,迎着西风,忍着饥饿,却还在风尘仆仆地赶路,仍然在天涯漂泊着。这呈现了旅人日常生存的辛酸和漂泊日久的境况,抒发了浓厚的羁旅之愁。二是思亲怀乡的悲伤。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无比怀念家乡。而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但对于在外奔波的游子来说,更是凸显其悲伤。枯藤有老树可缘,乌鸦尚有古木可栖,而自己却萍踪不定,有家难归。三是前途未知的迷茫。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旅人的足迹,越走越远。时已深秋,而旅人还在漂泊,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断肠人当落宿何处呢?末句充斥着对前途未知的迷茫,也体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而这近乎哭诉之语,更是令读者怆然动情。四是时间感伤的痛苦。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之景触发了众多文人游子郁结胸中的忧思愁绪。悲秋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内蕴丰厚,极富感情张力和艺术魅力。诗中“枯、老、昏、古”等字都在暗示逝去的时间。众多意象都在提醒紧迫的时间,由景生情,景人合一,展现了诗人心中焦虑与伤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营造了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渲染了孤独困境中的痛苦与挣扎的氛围,在崇高的孤独和深邃的思想中闪烁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探索精神,反复咏叹出一曲高傲凄美的生命绝响。

参考文献:

[1] 刘红华. 从意象、选词和文化内涵看《天净沙·秋思》的六则译文[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4:2.

[2] 于泓珊,楚爱华.行在路上:一个关于人类的永恒命题——《天净沙·秋思》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5(01):48-50.

[3] 邹阳. 《天净沙·秋思》审美效果的另类解读[A]. 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18年6月(总第二十期)[C].: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8:3.

[4] 汲安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抒情秘妙再探[J].中學语文教学,2020(11):54-57.

[5] 王季.谈谈《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组合顺序[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58-60.

[6] 刘艳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J].名作欣赏,2020(29):124-12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231)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
秋思
天净沙·春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天净沙·春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意象并列的张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