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家访吧,那是一片天

2021-09-10 18:43郭传兵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俊主科学科

郭传兵

在小学阶段,家访一般都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事;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学校很少安排去家访,其主动家访的现象也比较少。

在前段时间的“千师访万家”活动中,一位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向学校反映,他给家长打电话预约家访,却被家长婉言谢绝了。于是,班主任又尝试打电话预约家访,出乎意料的是,家长的态度发生180度的转变,不仅没有回绝,而且十分期待和欢迎班主任的到访。

這是教师家访现象的一个缩影。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科的差异和家长对待科任老师家访的态度存在一定的联系。“主科”教师家访,家长的态度比较积极;“小科”教师家访,家长虽不一定排斥,但在态度上却没有对待“主科”教师那么上心。家长眼中的“主科”,即考试学科。

家长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对待不同学科教师的态度。调查发现,学生上“主科”教师的课时,课堂纪律普遍要好于其他学科。而且,在完成学科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在执行力上,“主科”作业也是优于其他学科。这种现象并非必然,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学科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有影响。

由于学科的性质,“主科”教师自身会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作业完成、考试成绩等情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电话反馈,或叫家长到学校,或亲自家访……久而久之,在关注之中,“主科”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情感认同方面,家长和这些学科教师已经跨过了陌生的围栏,彼此能够认同。于是,“主科”教师的家访也就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而这种态度的认同,教师作用于家长,家长作用于学生,反过来又促进了“主科”教师的“权威”的确立。

然而,“小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若发生突发事件,从自身评估学科性质的基础出发,往往采取回避的方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代表所有的“小科”教师;但是,笔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看到的、听到的情况很多都是他们直接面对的少,交给班主任处理的多。不管这类教师处于何种心态,但“处理班级事务是班主任的事情”的思想已经在许多年轻教师的心里萌芽。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教师会回避,源于他们的担心——突发事件可能引起家校争端。

这样做的结果是否在本质上解决了课堂问题?其实不然。下面笔者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出发,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去年带毕业班,一天上午,第三节科学课的下课铃声还未敲响,班上的小俊耷拉着脑袋,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来到我的办公室,一声不吭,手里还拿着一瓶辣椒酱。问其原因,原来科学课上,他经不住辣椒酱的诱惑,竟以书遮面,拧开瓶盖,偷吃起来。自己吃也就罢了,小俊还十分“友好”地分享给最后一排的所有同学。科学老师发现后,十分生气,让“主谋”拿着“赃物”到办公室找我,交给我处理。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训斥了小俊,对最后一排参与“辣椒酱事件”的同学也分别进行了批评教育。

但事情并没有朝着科学老师想象的方向发展。好景不长,在后来的科学课上,小俊却成为科学课上扰乱课堂纪律的“常客”。这样的结局,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是,科学老师的做法,无形之中已经让他自己和小俊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潜在的课堂对抗模式。

撇开教师不谈,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这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科学老师的消极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能够管得住他们的是班主任,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靠边站了。其后果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所谓”的心态,科学老师的能耐仅限于“告诉班主任”。于科学老师自身而言,这一方面降低了其管理班级的“权威”认同,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学生“班级事务班主任说了算”的处世信条。基于此分析,也就不难解释小俊的后期表现了。

反之,如果在上述案例中,科学老师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理方式,果断处理班级事件,必要时和家长建立联系,专程家访,共商良策,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我想,也不会导致“小俊事件”的再次发生。

“小科”教师回避处理班级事务,源于担心,那担心又从何而来?其主要原因是“小科”教师对家长的不了解,从而产生了处理班级事务的不自信。而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生涯中的“必修课”。

你要问我家访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彼此能看见对方。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微信等新型沟通方式所不能代替的。这种交流让教育有了温度与力量,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真知。

对教师而言,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对“问题学生”“对症下药”。家访让教师可以直接跟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也能通过家长了解孩子居家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教师查找原因,指导家庭教育方法。

对家庭而言,家访也利于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零距离的接触,更容易倾听真实的内心世界。

对学校而言,家访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亦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访无疑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家访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深远意义毋庸置疑。家访是一场有温度的行走教育。每一次家访,都是一种温情的传递,更是一种热情的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吧,朋友,去家访,那是一片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俊主科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Debate rages over proposal to ax English 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引发热议
延迟开学期间,学校不能只提供几门“主科”的网课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邻桌的故事
“超学科”来啦
警惕学科上的“沙文主义”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识时务者为俊杰
警惕孩子“抄袭”不文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