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阅读心理,做会开书单的语文教师

2021-09-10 07:22刘炳霞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语文教师阅读

摘 要: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阅读心理,促使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文雅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学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恰当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一位会给学生开书单的教师。

关键词:阅读;学生心理;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5-0004-02

引 言

在近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中,笔者坚持践行“大语文”教学观,积极推行“书香校园建设”,大力提倡“亲子共读”活动。有家长问及:“怎样给孩子推荐他们喜欢的书目?”笔者回答:“先读懂孩子的阅读心理,根据孩子的阅读心理给孩子开阅读书单。”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名学生,想象学生的语文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而这样的语文教师必是受学生钟爱的语文教师,必能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也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样的作品在阅读前的阅读期待是不一样的。6~12岁的学生正处于学龄初期,在感知上表现出较强的情感性,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富于想象力,特别是在阅读画面感强、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时,很容易把自己“摆进去”,想主人公之所想,急主人公之所急;而在阅读充满悲剧的童话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当初如果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的重新创作体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那些图文并茂的书,教师只要进行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就会引起学生和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共鸣。学生最先识记的往往是书中能给他们印象最深、最能勾起他们强烈好恶感的人物和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读的深入,学生会逐渐形成感恩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一些正确的情感,并以此评价作品的“优”与“劣”、人生的“成”与“败”。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图书馆学者将儿童阅读心理的发展类型及其特点做出如下划分:初级阅读期包括幼儿阅读期——幼儿故事期(2~4岁)、学前阅读期——神话期(5~6岁)和转换阅读期——寓言童话期(6~11岁);中级阅读期包括丰富阅读期——社会故事期(10~11岁)和深入阅读期——传记期(12~15岁);高级阅读期包括文学、思索期(15岁以后)。

从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来看,读书是有年段层次的,而成人认为的“经典”作品并非都适合儿童阅读。有些经典的外国名著就连成人都读不下去,更何况是儿童。在幼儿阅读期,幼儿喜欢听故事,因而教师就要给幼儿推荐绘本读物,使幼儿通过直观的图片,能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在学前阅读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正处于旺盛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而神话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故事往往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教师推荐儿童看绘本、听神话故事,有助于儿童锻炼心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在学生上了小学后,童话故事进入他们的视野。童话故事的丰富多彩、富于想象,有利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故事中自由的力量、无畏的个性、美好的感情,更能促使学生热爱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性和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很容易被武侠、言情、玄幻之类的通俗作品吸引。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以锻炼其心智、拓展其知识视野。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会崇拜偶像和英雄人物。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名人传记类作品,让学生励志地、正能量地成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到了初中阶段,教师要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植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促使学生成就大智慧、大格局。

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适读的阅读书目。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置阅读梯度,筛选出一些调不起学生阅读“胃口”的书,力争使推荐的书目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读后能冶情启智,提高语文学习力,促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质的提高。

二、投其所好,引导学生爱上阅讀

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状况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主要依据。教师以语文教材为依托,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向学生推荐文学阅读书目,从简单、具体、便于掌握的儿童文学着眼,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加深拓宽,使学生的阅读面既不超前,又不滞后于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水平[2]。由于学生的年段年级不同,教师在儿童文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有不同的取舍。对于小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阅读易感知的、直观的寓言童话、科幻故事等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当前,在繁杂的文化市场上,优秀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占比很少,充斥着城乡大小书摊、店铺的多为武打猎艳、英雄传奇、言情玄幻等书刊。儿童文学读物匮乏,使学生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目标取向浅近,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有些学校尽管开展了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的“书香校园建设”,但阅读功利化、浅层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只要阅读文本,就要摘抄好词好句,写心得体会。这种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的阅读,使好多学生带着负担阅读。这种阅读,何谈兴趣?阅读应是快乐的,能愉悦学生身心。教师不能把阅读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产生负重感和压力感。当阅读成了负担,学生就再也没有兴趣读书了。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揣摩学生的阅读心理,解决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投其所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是以它健康的思想、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操陶冶人、鼓舞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教师引导学生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好书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陶冶。这对培养学生的情商、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城市、乡镇、农村)的学生的阅读心理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并进行有效指导,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笔者有以下四方面建议:第一,依据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悦”读。那些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战斗故事,以及科幻小说、历史小说能让学生一口气读下去。第二,依据年段特点,引导学生“适”读。图文并茂的童话寓言故事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读;现实感强的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等更适合高年级学生读。第三,依据“男女有别”,推荐学生“乐”读。童话、民间故事更受到女孩子的喜欢;科幻小说、历史故事等则更受到男孩子的喜欢。第四,结合教材内容推荐“选”读。教师以教材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选读与教材文本关联的文学作品,也引导学生选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推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结  语

总而言之,文雅健康、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阅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高雅的气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充分发挥儿童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军亮.找寻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对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10):18-19.

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8):29.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力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3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炳霞(1976.8-),女,甘肃镇原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称号。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语文教师阅读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