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探析

2021-09-10 07:22潘华智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组织力基层党组织新时代

潘华智

〔摘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强大的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行动,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强化政治功能、坚定理想信念、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政治影响力;要拓展组织覆盖广度、提升组织工作深度,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1-0008-05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要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51,这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大意义

组织力是指组织内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整体合力。对基层党组织而言,组织力则是指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组织功能,团结动员群众实现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目标和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的综合体现,是基层党组织展现出的整体合力〔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出发,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继承党的宝贵经验的自觉行动

组织力是党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其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党的组织力”概念,并在《论持久战》中把政治组织力作为影响抗战进程的关键因素予以阐释〔3〕449。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三湾改编”,我们党将支部建在连上〔4〕97,逐步确立了我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通过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战线,构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通过放手发动群众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党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了国家发展的稳固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升组织力的奋斗史,注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磅礴力量。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和组织力量来源,在保障党的组织体系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层党组织处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5〕,其组织力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才会拥有磅礴力量,党的执政根基才会坚如磐石。可见,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调动党员积极性和激发群众创造性的力量源泉,是持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基层承载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主张的重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6〕202新时代,加强基层党建必须把提升“组织力”摆在突出位置,确保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与党的组织力提升协同推进,在服务群众中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有助于将分散的社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将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和社会动员力有机融合到社会治理当中,不断丰富社会治理主体,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通过持续拓展组织覆盖广度,有助于将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当中,不断优化基层网格化管理的空间布局,持续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依托组织力建设,通过不断提升工作覆盖深度,有助于将党建工作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促进“组织覆盖”与“服务覆盖”良性互动,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二、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的挑战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基层社会的政治领导核心。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还须进一步加强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员、信息、财富、资源在城乡之间游弋,农民、市民、工人史无前例地发生着角色混杂,使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7〕105。一些基层党组织面临经济社会的深度调整,出现了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导致政治领导力偏弱,难以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优势和社会优势。

(二)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建与业务协同有待进一步落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些单位和部门因为有业绩考核和科研攻关压力,在实践中很容易把党建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难以将党建与业务的互补性作用有效发挥〔8〕。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认识不深刻,难以将党建工作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使基层党建工作仅停留在单纯的“就党建谈党建”层面,呈现出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

(三)一些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力仍须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空白点”和“盲区”。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大都以固定单位为依托,对每个党员实施“静态化管理”,这种建立在原有的行政单位基础上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难以有效覆盖新兴的社会领域和经济组织,限制了基层党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个别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覆盖深度还须进一步加强,一些基层党组织按照制度规定或上级要求建立起来,却因缺乏经费、场所、人才等党建资源保障〔9〕,而一直处于“休眠”的状态,严重削弱了党的组织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10〕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在基层工作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决策部署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执政根基,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51,这为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明确政治定位,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核心领导能力,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离不开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基层党组织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党员履职能力建设和改进政治领导方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例如:湖南邵阳县通过开办“农村党员夜校”和组建“党员夜校讲师团”的方式,积极破解基层干部日常生产和政治学习的矛盾,有效化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涣散、政治领导力不强等问题;山西大同云州区通过推行“党组织+协会+合作社”模式,将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小黄花”打造成为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在服务群众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而坚定理想信念则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任务,持续补足精神之“钙”。因此,要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等方式,为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同时,要充分挖掘基层红色文化资源、选树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为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校准价值坐标。

第三,培根固本,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是干部作风、政治生活状态和政治发展环境的综合反映〔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12〕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关键。选用干部既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也是凈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入口,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努力营造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保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的高压线和政党的生命线,要通过思想建党来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通过强化党章约束来警醒党员干部明准则守底线,通过抓“关键少数”来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通过深化监督执纪问责来确保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条“高压线”永不断电,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来凝聚人心、净化风气、夯实根基。

(二)扩大组织覆盖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整个党组织体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而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这是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空白点”和“盲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13〕这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指明了方向,即一方面要持续拓展组织覆盖广度,使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当中;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工作覆盖深度,使基层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

第一,要持续拓展组织覆盖广度。“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14〕1022,而广泛的组织覆盖则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一要持续加强对农村的组织覆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得日益多元,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致使依托行政村建立党支部的固有模式出现了一些“空白点”。面对此种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就成为提升基层组织力的必然选择。二要以组织重心下沉为牵引,推动党建单元向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不断延伸,以有效弥补“一村(行政村)一支部”传统模式所造成的组织覆盖“盲区”,不断发挥党组织在凝聚村民共识、发展农业生产、化解村民矛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例如:江西省分宜县通过将行政村的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单独或联合成立党支部的方式,使党支部数量扩大了3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宜模式”〔15〕。三要以产业和行业为依托,促进基层党组织横向覆盖,通过在“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14〕689,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致富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例如:山东省昌乐县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把零散经营的社员组织起来,“实现了‘1+1>2’的叠加效应”,走出了一条村社联动、强村富民的新路子〔16〕。

第二,要持续加强对城市的组织覆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治理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不断涌现,这些新变化和新领域也成为了城市基层党组织覆盖的新“盲区”。一要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纵向再延伸,逐步从居委会深入到弄堂、邻里、楼宇和院落,通过空间的纵向延展不断填补组织覆盖的“空白点”。例如: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依托社区邻里,积极探索“邻里自理”新模式,通过在社区居委会下嵌入“邻里”单元,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新型组织架构,实现了对社区邻里的有效覆盖,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了千家万户〔17〕;山东省滨州市则进一步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小区里,把党小组设在楼幢上,通过统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各方力量下沉一线,形成了“城区党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幢党小组”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组织格局,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了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二要以“两新组织”的党建为抓手,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横向覆盖,配合园区党建、商圈党建和项目党建等新型党建形式,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生产活动空间当中。例如:西安市依托现有办公楼宇、核心商圈和产业园区设立新型党建空间———红色会客厅,并将其打造成了凸显红色引领、优化党群服务、推进基层治理的新平台,建设成为承接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载体〔18〕。

第三,要不断提升工作覆盖深度。组织覆盖是工作覆盖的前提,工作覆盖是组织覆盖的延伸。只有不断提升工作覆盖的深度,才能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优势和社会优势。一要加强党建资源保障,从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和人才供给等方面持续用力。通过建设城市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会客厅等新型党建空间,打造基层组织建设坚强阵地;通过探索党费拨返制度、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和设置专项经费等方式,为加强基层组织力建设提供“刚性”保障;通过建立党务工作人才库、聘任党建顾问和吸纳新兴领域优秀分子入党等举措,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提供人才支撑。二要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促进信息网络发展与基层党建同向发力、深度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变量,可以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忽视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19〕。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深圳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依托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党建+互联网”工程,通过采用“平台+应用”的设计思路,聚焦传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管理不精细、服务不均衡、底数不清晰等明显短板,打造了信息管理、业务交互、督办指挥、党群服务“四大集成系统”,以创新服务的方式触达到每一个党支部和党员,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20〕。三要将党建工作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广西崇左市,坚持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协同推进,主动将第一书记制度嵌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形成了“第一书记+合作社+党支部”的扶贫新模式,解决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使基层党建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就党建谈党建”,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彰显党的组织力和领导力。这是对“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的生动诠释,为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力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启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李小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N〕.光明日报,2017-11-27(0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李毅弘,孙磊.习近平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33-37.

〔6〕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7〕鄢一龙,白钢,章永乐,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李望平,李照.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协同推进机制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9):64-68.

〔9〕崔唯一,周凯,王冲.上海“两新”组织党建的新发展与新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09):51-55.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01).

〔11〕包心鉴.不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2016-12-19(07).

〔12〕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4-9.

〔13〕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18-07-05(0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5〕徐明强,许汉泽.村落复权、政党拓展与耦合调整〔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04-116.

〔16〕邓有峰,高伟仁.昌乐县“合作社+党支部”推动村强民富〔N〕.农民日报,2012-12-11(05).

〔17〕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课题组.小邻里实现大共享———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建设的探索及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2):38-42.

〔18〕张振,陆卫明.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的空间逻辑与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基于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的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0-49.

〔19〕吴昊,赵光亮.“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与困惑之解〔J〕.领导科学,2015(31):42-45.

〔20〕吴记峰,邓善凤.城市基层党建视阈下的互联网党建创新路向研究———以深圳“智慧党建”建设为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02):40-48.

责任编辑白慧玲

猜你喜欢
组织力基层党组织新时代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