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路径探析

2021-09-10 07:22平凯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实践过程中,遭遇课程思政与受教育者需求脱节和课程本身与思政教育意识的割裂的双重困境,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没有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课程思政人才资源状况不佳的原因使得课程思政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遇冷,必须从深化认识,提升能力;依托人才,培育人才;增强认同,共铸协同等路径来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在各地高校得到了重视与推行,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落实课程思政的历程中,遭遇问题亟待解决,探索其困境需深究原因,寻找路径以期解决。

一、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性论述

(一)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挖掘思政教育潜力,因势导向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让专业知识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把思政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和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方向。在充分认识自身所处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培育“四有新人”,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迫切需要。

二、开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困境

其一是课程思政与受教育者需求脱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思政理论的硬性灌输,易激起学生反感。其二是尚未做到课程本身与思政教育意识的融合,把专业课上成了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使得“课程思政”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充分

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因不了解少数民族历史、风俗、宗教、习惯等等,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被削弱。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课程思政如未切合其特点,易触礁。同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关联度不够,教学内容容易出现拼接现象。

2.对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激发不到位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民族构成丰富,学生缺乏主动意识,甚至可能因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背景而产生抵触心理,缺乏主体积极性。部分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想抓好课堂教学,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必须囊括学生的积极参与。

3.对课程思政人才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部分专业课老师缺乏理念的转换,割裂课程与思政教育意识的协同作用。与此同时,部分课程教师有心无力,缺乏双语能力,缺乏思政教育知识与方法等,囿于自身的能力限制,很难真正的开展好课程思政。

三、开展路径探析

(一)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首先,要更深入的认识教育对象,辨析其民族特色,挖掘其思政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交互反馈。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师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并把这种观念贯穿始终。课程思政开展者要坚持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突破教育瓶颈。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一体的合作,只有师生双向的良好反馈与协作,突破教育瓶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

(二)依托人才,培育人才

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要培育民族地区高校原有人才,提升其能力,更要引入和留住外来人才,依托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打造民族特色的课程思政队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理念协同是关键,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教学理念的认同培育。挖掘教育资源,培养和引入人才,融合当地民族特色多元化开展是必经之路。此外,更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课程思政的课程形式多样化,助力协同育人。

(三)增强认同,共铸协同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要从民族文化出发,增强民族文化与思政元素相关性,让学生有切实参与感与获得感,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的最大化。构建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充分彰显课程思政魅力。

结语

在全国落实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打造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需下大功夫,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教育主力阵地,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实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谢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穿石于滴水,润物在无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生命的化学,2020,40(5):1-7

[2]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的科学概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9-1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刘继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目标、方法与途径[J].河南农业,2020,(12):39-40.

[5]张晨琛,王丽丽.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4):77-80.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ꎬ2017(1):43-46

[8]俞启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55-163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10]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

基金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平凯(1992.2-),男,汉族,天津,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硕士研究生,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