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

2021-09-12 08:51朱素素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雕塑

朱素素

摘 要:艺术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对艺术信息加以传播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价值。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艺术传播基本要素角度出发,探讨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即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艺术接受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传播媒介、地理环境以及艺术材料,以此加深人们对艺术传播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传播;雕塑;艺术接受者;传播媒介

一、艺术传播的概念和要素

艺术传播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艺术,从而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艺术传播作为人类的一项精神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传播的要素有四个:一是艺术传播者,即信息发送者或信息源;二是艺术传播的客体,即艺术作品或者艺术信息;三是艺术信息的接受者,也叫受传者;四是艺术传播的媒介。艺术传播者将艺术信息或作品进行传播,艺术接受者接收并推动艺术传播,完成整个艺术传播的过程,对所传播的地区和人民产生影响。

二、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

(一)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

艺术传播者是艺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他们不仅掌握了艺术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且影响了艺术信息的流动性和覆盖面。艺术传播者既可以是某个人,如某个作家、画家、演员等,也可以是艺术传播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如剧团、电视台、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对艺术信息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传播者的创作素材来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通常是艺术创作者。他们可以以雕像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雕像创作,赋予其现实中人物的特征,同时将自身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在中国古代,艺术传播者大多是统治阶级,统治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各类艺术中,如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感、神秘感,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尊贵。又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历史上宝贵的雕塑艺术。其中的兵俑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工艺精湛,五官刻画十分细致,是中国古代写实雕塑的高峰。到了唐朝,石窟造像明显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风格,统治者作为艺术传播者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传播意图融入雕塑艺术之中,此时统治者的意图就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宣扬众生平等,使人们接受其统治,所以,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充满着亲切、人情味,已摆脱了以前造像表情的呆滞感和神秘感,造型变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其中卢舍那大佛是糅合了人性与神性的终极理想形象之典范,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佛的慈悲、皇帝的威严,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概念,达到了艺术传播者的目的。

(二)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受传者位于艺术传播过程的终点,但其接受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艺术传播者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和满足他们对艺术信息的需求,才能积极能动地推进艺术的传播。受传者即艺术受众,是在艺术传播活动中接受艺术信息的人,是艺术信息传播的终点,没有受传者,艺术传播的过程将不完整。

受传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会影响艺术的传播。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因此,汉代的一些艺术沿袭秦代,有着秦代艺术的影子,但仍有差异。以雕塑为例,不同于秦代雕塑的写实性,汉代雕像气势恢宏,注重“因势象形”,崇尚象征性,如牵牛石像、霍去病墓石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混乱,人们崇尚隐逸风气,希望避开俗世,隐居于某处,过一种超脱世俗毫无拘束的生活。这种风气也改变了石窟造像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面目清瘦,有着“秀骨清像”的特点,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宾阳三洞。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唐代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并给予人一定的自由空间,石窟造像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独有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看起来雍容华贵,与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相似,造像衣纹线条流畅,富有节奏变化,衣物质地看起来比较轻薄,更显丰腴体态,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到了宋代,在宋学兴起背景下,雕塑从意象转为具象,造型出现了生动且极富有情趣的变化,摆脱了前代造型的束缚,淡化了神性特征,更加强调和突出人的特点。由此可见,受传者在接受并推动艺术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对艺术传播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时艺术创作也会受到受传者的影响,受传者在接受到艺术信息后会有反馈,进行影响艺术传播者的创作。受传者也是艺术反馈者,其中一些是艺术供养人和支持者。艺术传播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考虑到受传者,例如在造像旁边塑造支持者的形象,敦煌壁画中有一类名叫供养人的壁画。

(三)藝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

艺术传播中的客体,即艺术信息或者艺术作品,连接着艺术传播者与受传者,艺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不同,也会影响艺术传播的方向和效果。

纵观雕塑发展史,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雕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承载的内容各不相同。秦代兵马俑承载着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想法,从兵马俑形象刻画上可以看出秦代社会的风尚,毫不相同的面庞、一丝不苟的胡子、铠甲与鞋底,都体现出秦代追求严谨的风尚。汉代的雕塑与秦代雕塑在表现方式上大相径庭,一般为纪念性雕塑,如霍去病墓石雕,是汉武帝为了纪念霍去病出击匈奴封狼居胥的赫赫战功而雕造,形象古拙、气势恢宏。

(四)传播媒介、地理环境以及艺术材料

人类创造的文明是通过一定的符号代代相传的。在艺术传播中,艺术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如果艺术符号没有在特定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等)中具体化,就无法进入传播过程,与受众见面。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种传播媒介,如印刷、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

环境对艺术传播的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古代石窟造像一般在山石丰富的地区。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方有许多山,南方有许多丘陵,所以石窟造像主要在北方盛行。此外,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石窟造像所使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敦煌莫高窟的岩体构造属于酒泉系砾石岩层,是由细沙和砾石沉积黏结而成,因此不能像印度的犍陀罗或马图拉佛教雕塑那样进行雕刻造像,只能采用泥塑工艺进行造像,后世将这种艺术称作“彩塑”。敦煌塑像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以本地生长的红柳、杨柳为塑像的中心骨架,骨架上捆绑的芦苇或芨芨草采自大泉河上游或敦煌周边的农村。塑泥则更容易采集,主要为窟前大泉河岸上沉淀的澄板土和细沙。

艺术材料的差异也会对艺术传播产生影响。雕塑有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天然材料是自然界中未经过人工制作的材料,如石块,人工材料则有金属、陶瓷等,不同的材质会使雕塑特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金属材料的雕塑具有严肃冷峻的特点,容易生锈,给人一种沧桑感,泥质的雕塑具有一种细腻温婉的质朴美,木质的雕塑通过不同木材的纹理体现出木质特有的自然气息,现代石质雕塑会根据石质特点的不同来雕刻不同的题材。在汉代,木雕技术逐渐成熟,木质雕塑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迄今为止,河北省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的千手观音,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和佛教的盛行,石窟、石雕佛像大量出现,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如今,便利的交通使雕塑材料不再限制于地理空间,雕塑从只能应用当地材料变得更注重各种材料的结合,也从简单的雕刻模仿变得具有特色,现代化网络也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传播。

三、结语

藝术传播受到传播者、受传者、客体和媒介的影响。作为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客体和媒介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艺术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信息互动和文化共享。

参考文献:

[1]陈晶,洪玲.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张小芳.秦汉文化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以石雕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5):65-6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刘永增.敦煌彩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单颖文.艺术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以上海双年展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1.

[6]陈晶,洪玲.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雕塑
巨型雕塑
山歌的“再媒介化”:布依山歌传播的媒介形态嬗变研究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基于音乐传播媒介解读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表演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