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补子纹样流变探究

2021-09-12 08:51杨潞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明朝纹样

杨潞

摘 要:古代服饰承载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与物质文明。补子是明代服饰的特色之一,它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划分。明代是补子空前繁荣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的补子纹样形制严谨,成就斐然,体现了封建专制的特点。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分析补子纹样的发展变化,将纹样变化与朝代兴衰、社会动荡结合起来,阐述补子发展与明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补子;明朝;纹样;等级制度

补子是明清时期织缀于官服胸前或者后背的圆形或方形织物,大小一般为40厘米左右。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补子雏形就已经出现,随后明代服饰吸收了唐代绣袍的形式和意义,用不同的禽类来象征不同官阶的官员,同时注入了皇帝对每一品种官员的希望和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的符号之中。

一、明代初期补子纹样单一严谨

首先,是尊贵象征的龙纹和凤纹。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吉祥动物,长着脚、胡须,身体形似蟒蛇,但又四肢带爪的瑞兽。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吉祥之物,有着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寓意。因此,它被用作皇帝和太子的专属纹样。明朝初期,只有皇帝或只有经皇帝许可的朝廷官员才能使用,其他官员只有在获得赏赐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龙纹,而普通百姓是禁止使用龙纹的。明代初期的凤鸟纹是在元代凤鸟造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吉祥鸟纹形象是皇后常服、皇妃嫔以及命妇的大衫霞帔上常见的纹样,并常与皇帝的龙纹相伴,有龙凤呈祥等寓意。皇帝称龙,皇后称凤,龙凤便是皇帝皇后的代表,并且是皇室专有的纹样。

其次,便是象征最高等级赐服的蟒纹。蟒纹的形态与龙相似,所以随之成为仅次于龙纹的显贵图案。蟒在造型上与龙相似,都是集中了各种动物的肢体想象而成。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龙的爪子是五个,而蟒的爪子是四个。明代皇帝赐服中,带有蟒纹意味着这是最高等级的赐服。在初期就有严格规定蟒纹只有获得极高殊荣者才能享受,其余滥用者会受到严厉惩罚,据文献记载“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再次,是划分等级的文武百官纹样。文武百官以动物纹样区分各自的品级,并以其稀有程度来代表身份的高低。据史料记载,文武官服补子纹样皆以九品分之。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以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黄鹂、鹌鹑这些鸟禽区分;而武官一、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区分。《大明会典》中对文武官员补子纹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比可以发现:明代文官补服纹样以双禽为主,二者比翼双飞,相映成趣;而武官则用单兽为主,或蹲或立,彰显威风凛凛之势。

最后,是适用于普通大众的庶民纹样。如果说龙凤纹被统治者看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文武百官绣稀有动物神兽用以彰显品级尊贵,那么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动物和自然景物等纹样的使用,成为平民百姓对于吉祥寓意的指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代纹样设计在题材的选择与形象组合搭配时着重考虑的,以动物和植物的象征性来表达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内心寄托,这些纹样的艺术性远比单纯视觉感官看到的丰富和深刻。

二、明朝中后期补子纹样多样灵活

首先,龙纹较初期未被驯服的自由风格,到宣德年间开始逐渐变得具有威严、不可一世的特点。前期出现在皇室的凤鸟纹、赐服上的蟒纹,由于明代中后期禁令松弛,这些皇室纹样被人们争相模仿,并且成为时尚的效仿。据泰州东郊出土的物件看,墓主人徐番在弘治时期曾任工部右侍郎之职,其妻被封为三品淑人,出土时其身着织麒麟与仙鹤的补衣,其妻穿着带有凤凰牡丹花纹的补衣。这些服饰纹样的使用违背了当时的规定,效仿皇室纹样成为中后期纹样变化的一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后期服饰制度的混乱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其次,明朝初期官补纹样简单,除上文提到的禽兽等主体造型外,并没有太多额外的装饰元素。而明朝中后期官服整体上逐渐向华丽、奢华、多样的方向发展,服饰的色彩从单色变为多色,补子纹样由单一变化到添加祥云、松柏、波浪等元素进行修饰,更为精致细腻。笔者发现,随着时代的后移,明代官员补子纹样的造型由最初写实逐渐偏向装饰意味。

最后,平民百姓的吉祥寓意纹变化明显。明朝初期的纹样较为简单,比如三只羊代表三阳开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等。而明朝中后期演变出多个复杂图案的寓意纹样,如:在奔腾的骏马上画上蜜蜂和猿猴代表“马上封侯”;花瓶中伸出三只戟,称为“连升三级”;蝙蝠桃子连起来意为“福寿双全”;等等。

三、补子纹样流变的原因

政治上,明朝初期统治者为了消除元朝统治的遗留影响,实现政治统一,因此严格规定了服饰制度。“礼”是儒家哲学思想中维持政治秩序的工具,用礼乐重整社会秩序,并且利用服饰中的“礼”来“辨贵贱,明尊卑”“复古典,别华夷”,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明太祖希望利用服饰外在的修饰,达到内在教化的功用,强调不同类别的服装特征来区分他们的职责,监督他们履行自己的责任。然而明朝中后期由于初期严格的制度约束,人们开始对明代专制进行反抗。政策的松懈、社会秩序的失衡,导致逾制现象时有发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安稳民心,开始大量使用吉祥图案的寓意试图制造一种其乐融融、太平盛世的假象。

经济上,明朝初期为了抑制人们追求奢靡享受,稳定社会生产,帮助恢复经济,统治者下有严令,禁止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衣饰并未受到重视,加上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贾们社会地位低下,不敢轻易违抗朝廷的规定。而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发展,对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宽松的政策,商人可以自由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和资产不断扩大。

因此,他们在精神上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不满,开始向往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他们在服饰的面料和款式上打破原来的阶层界限,前期商贾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穿绢布衣物,而后期他们开始穿戴金银首饰以及绢绸衣物,而这些物件只有官员和命妇才可以穿戴,可见商賈的社会地位较之前大大提升。手工业方面,明代初期棉纺织业尚不发达,流通于市面上的面料以麻布为主,中后期棉花种植大量推广,棉花产量大幅度提升,由此推动了后期服饰花样纹路的革新,为颜色款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海外贸易的开展,中外商品交流频繁,一方面促进了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国外传来的服饰引起国内服饰的变革。

思想文化上,明朝初期主要推崇的思想为理学。一方面在元代时理学就已经取得了官学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元代特殊的官员制度,许多有志的汉族儒家学者不能入仕。明朝建立后,因其治世愿望符合当时明太祖的需求,儒家学者得到了进入仕途的机会,随着这些儒家学者的加入,理学的思想则渗入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而在明朝中后期,“异端哲学”思想的出现对服饰的变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等表达了市民在物质和生理上的要求以及对终极目标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情欲思想也进一步推动了服饰的发展。

总的来说,明朝初期在尚不稳定的社会格局下,统治者为平定社会动乱,坚信“衣冠之治”的思想是稳定明初政治格局的一种手段,并借助补子来进行等级划分,进而达到“大一统”的目的。补子纹样的使用成为历代统治者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文化的蓬勃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华丽和奢侈。较前期的补子纹样而言,中后期人们不断违反禁令追求新标准、超越礼制的时尚潮流,自由奔放的审美价值追求让人们开始对美有了渴望,最终达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

四、结语

补子纹样的发展变化与明代历史兴衰的脉络大体吻合。明初统治者为平定社会动乱,在生产尚未恢复、社会财富普遍匮乏的背景下,以礼乐重整社会秩序,借助服饰外在的修饰,达到内在教化的功用。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蓬勃发展,上层管理政策的松懈,人们纷纷以标新立异、追逐奢侈华丽为潮流,最终达到“礼崩乐坏”的地步。而这个时期服饰图案的演变,同时也揭示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社会风气走向浮躁,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参考文献:

[1]郝雪丽.明代服饰图案文化探析[J].青年文学家,2009(21):140-141.

[2]唐丑末. 明代女性服饰的美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明朝纹样
拯救“濒危”花纹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玩趣纹样
浅谈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