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大思政”略谈

2021-09-12 11:39李卫东张效红
求知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大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卫东 张效红

摘要: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探索“大思政”育人目标,以改进和优化高中历史教育、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紧扣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育有机融合,能较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其在优化学习情境中育人、在把握重难点中育人、在实施情感教育中育人,优化高中历史教育,并实现历史教育“大思政”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65-0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高中历史教育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视域和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那么,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文章结合笔者教学实际,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在优化学习情境中育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对历史教师来说,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应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历史学科本身,并且更新较慢,这也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华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近几年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中,学生比较熟悉、喜闻乐见,非常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华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例如,在教学《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曹操诗歌《蒿里行》(鲍国安朗诵)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中的这几句集中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中反映类似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还有哪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创设的学习情境导入,学生不仅能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还能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了解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绅的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聂夷中的名句“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咏田家》)等,深刻感受到曹操、杜甫等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不仅能使学生高度集中学习注意力,构建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还对增强学生的民本思想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在把握重难点中育人

(一)在突出教学重点中育人

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在对历史教材进行科学分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学科思想和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既有整本教材的,也有一个单元的,还有一課的。

中华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形象,教师借助多媒体将之引入历史教学中,通过重点的切入、激活、丰富和认识等方法,不仅能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很好地践行历史教育课程的思政功能,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目标。

例如,《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课,工农武装割据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因为毛泽东的诗词直接反映了中国革命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可在教学时将之有机融入。首先,在重点的切入和激活方面,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引导学生回顾秋收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西江月·秋收起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的异同。其次,在重点的丰富上,教师可展示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然后提问学生:《西江月·井冈山》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在重点的认识上,教师可展示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并提问学生:两首关于井冈山的词,分别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西江月·井冈山》再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开辟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由此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你认为井冈山精神的哪些方面还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和弘扬?在学生探究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后,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点拨。教师要特别强调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这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在突破教学难点中育人

受教材篇幅和课程资源更新时效的限制,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往往比较抽象,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适当引入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课,教材中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介绍较少,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毛泽东1955年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后写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一五”计划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重要意义。特别是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是鲜明地反映了“一五”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成就。作者借助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对未来进行了美好的憧憬。全词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不仅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赞歌,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大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