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家风

2021-09-13 08:04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宰相家训家风

《文化产业》记者 孙 洁

□ 刘 鑫

《裴氏家训》

历代皇族最多也不过承袭二三百年便消失于世。历来权极一时的官宦家族往往兴盛一时,门前车水马龙,求见者络绎不绝。然往往不过几个春秋,门庭便萧然冷清,落叶铺满门槛,再无人清扫。张居正的张家、严世蕃的严家皆是这样的家族。

而河东裴氏,这个家族自“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裴氏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臯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蜚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后兴于东汉阳极平候裴茂之时,当唐代裴氏发展到巅峰,三眷五房共宰相十七人,所以后世也有人称其为“宰相世家”。这样成功的家族就算是在中国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之中,也并不多见。

裴氏何德何能,可以有如此延绵悠长的生命力的同时又世代人才辈出。裴氏家族这样的成功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家族背靠着一份淳厚的家风和一段严格的家训。家风家训在裴氏的传承中,为裴氏创造出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或在庙堂为政为国家,或在江湖为文为天下。在他们的事迹中,“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裴氏家风家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重教务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南齐北魏的名将裴叔业的兄长裴叔宝,娶了同是名门望族的夏侯氏,夏侯氏对裴氏后代的教育是相当严厉的,对待孩子犹如严父。孩子长大后,如果穿戴不整齐,就不能见长辈。孩子如有小过错,必须穿戴整齐,跪在外面,三五日后才可以让人引见,用严词督责。唯有小儿子裴衍可以穿寻常衣服见她,服侍左右。

得益于母亲的严厉教导,裴家后代子孙个个都才华横溢。裴植少小就酷爱读书,博览经史,尤擅长佛教经典。因善于谈论佛教义理,裴植后成为度支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衔。二子裴瑜初拜通直散骑常侍,封下密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后徙封灌津子,卒于渤海太守。三子裴璨性情沉稳,注重风度仪表,常以不可骄蛮作为自己的戒律。相继被任命为扬州中正、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西永州刺史和骠骑大将军等职务。四子裴衍学识优于诸位兄长,才华亦过之。事亲以孝闻,兼有将略,累官至抚军将军、相州刺史、镇北将军、北道大都督、进封临汝县公。在夏侯氏的教育下,四子皆成为国家栋梁,最后皆被封为贵族,位高权重。这当然与夏侯氏对四兄弟小时候的“重教务学”的家风家训教育密不可分。

当裴植在瀛洲时,其母夏侯氏已年过七十,她到寺院里舍生为婢,每天布衣麻裙,青灯之下,崇佛向善,红尘莫染。裴植的三个弟弟也会偶尔脱下华冠贵服,如同奴仆打扮恭谨侍奉。凡佛皆感动涕零。裴家家风可见一斑。

崇文尚武

崇文自不必说,裴氏历史上的五十多位宰相,不乏有在朝的高官,亦有在野的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了裴氏家风中最为凸显的家风——崇文之风。

我们主说尚武,东汉中期,西域各国逐渐强盛,各国互相攻打,发生兼并战争的同时,各国并没有把大病初愈的汉王朝放在眼里。各国不再朝贡的同时也在不断骚扰汉朝的西北边疆。

东汉顺帝刘保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裴岑带领群兵三千余人,长途奔袭,转战数千里,横扫西域,击败了西域和匈奴的联合大军,俘获甚众,并诛杀在背后支持西域人作恶的匈奴呼衍王等首恶,对那些为非作歹、罪恶累累的强贼,则割下他们的左耳,以示警戒。

《裴氏家训》

由此解除了西域四郡北庭、安西、轮台、敦煌的边患,使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恢复了安宁,保障了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军威所至,那些图谋不轨的地方势力俯首称臣,相继归顺汉主朝。为了纪功,裴岑将军特地立了一块《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因为当地没有勒碑石匠,裴岑将军直接用他的宝剑,在上面刻道:“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大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事。”

此碑原在新疆巴里坤城西北三里关帝庙前,又名巴里坤镇海碑。巴里坤今译巴尔库尔(巴尔库勒)。碑址得名石人子,因碑上锐下大,孤笋挺立,远远望去,像一个石人挺立在沙漠上。此碑质地为汉白玉,通体晶莹洁白,至清代才被人发现。

如今被陈列在乌鲁木齐博物馆,碑上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千年岁月的痕迹也难以掩饰上面的剑痕字迹。

为国守门,御敌于外,英武杀敌,剑刻丰碑。裴岑将军的事迹可算裴氏尚武之风的体现。当然裴氏的武将也并不止于裴岑,后世亦有裴方明和裴行俭这样的名将。

德业并举

唐代中晚期名臣裴休,从初登谏官改革漕运、盐税到其后拜相,罢守诸藩,可谓是政绩斐然。

其所做之功业,就算是在宰相世家的裴氏中也算佼佼者。德业并举的裴氏家风在他身上同样体现了出来。

在他六十岁时,被委任主持当年的科举考试,当时裴休的侄子裴滈,恰巧同年来参加科举。朝廷的命令不能随便变动,所以裴休就让裴滈不要来参加考试。若是裴滈来参加考试,若是中举,难免会让别人有微词,也会有任人唯亲的嫌疑。而在这次的主考过程中,裴休并没有因为没有自己的侄子而怠慢,而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成为了朝廷里的知名伯乐。无独有偶,当宰相令狐绹要提拔裴休的同族裴坦时,裴休则认为裴坦并没有资格得到提拔而反对。但因为令狐绹是当时的宰相,权倾一时,最终裴坦被任命为知制诰。但当裴坦到中书房任命的时候,裴休对这位同族并没有什么好脸色,依然认为宰相任命有误,在裴坦礼貌地向他表示感谢时,冷言道:“这是宰相的过错,而非我的功劳。”说完便让人抬轿离去。

从裴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德业并举”的家风家训,同时有着斐然的政绩和举贤不避亲的高风亮节的德行。

裴家除了上文例举的这些名人之外,在千年的传承之中,英雄人物也还有无数。这样的传承已经不是一本家训就可以记录了的。

如今裴氏的家训,只是对这千年来体现出来的已经刻在基因之中的,成为惯性的,自然相承袭的代代家风的总结罢了。有人讲裴氏之所以可以悠久,只是因为裴氏祖宅“风水”好,有着“九凤朝阳”的风水宝地。或许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种说法还可一观。但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实在不堪一闻。

纵观裴氏春秋,那种根植于世代承袭的家风背后的人文精神才是千年传承的关键,也是裴氏留给今人的精神瑰宝。

廉洁自律

裴佗是北魏时代著名的良吏,也出生于河东裴氏。青年时代,裴佗博学多才,在任赵郡太守的时候,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助穷苦百姓。后迁任东荆州的时候,裴佗以德服众,收服了当地作乱的少数民族,让东荆州重新归于平静。

裴佗从政地方数十载,政绩显著,手中权力颇大。但他十分清廉,是有名的清官,不肯积蓄家财,史书称他家的宅子只有三十步,按后人的推算,大概只有八分之一亩,相当于现在的八十五平方米,如今在现代化社会中,要按楼房算八十五平不算小,但在当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一个普通农民的院子恐怕都不止八十五平,何况一个官员呢?当然更没山林园林供他享用。裴陀的生活来源只有自己的俸禄,所以生活十分简朴,夏天不用伞盖,冬天不穿皮袄。而且他性格刚正不阿,其所交者,可谓往来无白丁,皆是当时的名儒雅士。由此可见裴佗虽然是地方大员,但居住陋室可谓廉洁,虽地位高但不爱财,不交俗流,可谓自律。

猜你喜欢
宰相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