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水调歌头》课例报告

2021-09-13 17:59李思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品析意象诗词

李思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水调歌头》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本课首次探索“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课例主题,学用“师之蕴”有观察要点地观课,从“语文素养:课时目标的具体化。先学后教:课堂环节的对应性。以学定教: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多学:自主构建的有效性”四点观察。

【文本解读】

词作主题与艺术成就剖析。《水调歌头》选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重点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通过景、物体会作者情怀和微妙、复杂情感。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正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做了这首《水调歌头》。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人间离别,感念人生离合无常。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月亮很有浪漫色彩,容易启发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月亮这一意象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既有对亲人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传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感悟。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看,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上片纵写,高屋建瓴;下片横叙,峰回路转。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扎实文言基础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诗作内涵的三层次解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以四点核心素养为线索,结合“师之蕴/解读文本三层次法”解读《水调歌头》。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与关教授的解读文本的三层次法相结合,这首词的显性内容是概括词意,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词意梳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品位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和审美表现、创造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结合关教授解读文本的三层次法,这首词隐性意脉是苏轼借月抒怀,抒发了自己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也就是隐藏的“情脉”。学生在理解文意,也就是解读显性内容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鉴赏,品析情感,归纳鉴赏诗歌方法。深邃主旨为作者仕途不顺,思念弟弟,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将真诚祝福流淌在字里行间,可见其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导入环节给学生们介绍词牌,让学生了解中国诗词特色;讲解意象,让学生搜集关于“月”的诗词。作业环节中让有能力的同学选择一种意象抒发情怀,以诗词方式展现,将中国的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学情分析】

关注学生对显性内容的解读。学生经过两年文言文学习,有一定古诗文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归纳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九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字、词、句以及课文内容理解已经不是难题,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流利正确翻译课文,个别地方不理解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能够为理解隐性意脉打好基础。九年级学生除了夯实基础,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所以品析隐性意脉就成了本堂课重点。

关注学生对隐性意脉的解读。学生可以粗浅品析出“思念”“惆怅”等情感,通过教师点拨和指导,学生还可以体会出作者“矛盾”的心情。教师继而根据学生品析梳理词作情感脉络,让学生了解中国诗词的意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预设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注学生对深邃主旨的解读。这首词虽浅显易懂,但要感悟到作者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还需借助外力,如:写作背景和教师引导。因此教师在梳理“情脉”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悟作者樂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圈点勾画,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教学重点)

2.点拨指导,学习鉴赏诗歌的四种方法。(教学重点)

3.感悟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一、歌曲导入,解读词牌

由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新课;解读《水调歌头》词牌。

(说明:由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样朗读,体悟情感

朗读形式分为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读出节奏、融入情感。(教师指导朗读,参与到朗读中,并加以点评)

(说明:采用多种朗读,为翻译和体悟情感打好基础。为达成课时目标1做铺垫。)

三、疏通词义,互译互答

学生自主学习,翻译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句子可小组交流,如果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提出质疑。

(说明: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本环节结束前进行成果验收。运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达成课时目标1打好基础。)

四、品读词作,赏析情脉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圈点勾画法把它们找出来?

明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品析,组内交流并指导朗读。

(说明: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品析,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分析后交流想法。本环节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作者的情感,落实课时目标3。)

通过学生的品析,总结鉴赏古诗的方法:

1.背景看情2.注释寻情3.品字悟情4.意象识情

(说明:根据学生分析总结部分鉴赏诗歌的方法,达成课时目标2。)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回忆并朗诵有关“月”的古诗词,巩固“月”的意象,并简析作者通过“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最后引出鉴赏诗歌的另一种方法:意象识情。

(说明:达成课时目标2)

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品析课外古诗,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说明: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巩固课时目标2。)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说明:学生总结后,教师依据课时目标,结合板书点评并总结,该环节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巩固3个课时目标。)

作业:积累一首你喜欢的诗词,运用本课鉴赏诗词的方法体会蕴含的情感,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一首词,选择一种意象来抒发情怀。

(说明:增加学生诗词的积累,运用所学方法体会情感,巩固课时目标2。)

附:板书设计

(说明:板书就是本堂课课时目标,教师边品析边概括边板书,结课时将板书通过符号连接起来,形成脉络,学生一目了然。)

【执教反思与同伴评课】

一堂一首词,一师两实践,团队两反思,群体皆蜕变。

一、导入环节,进入词境

本节课通过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第一次上课,我问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答案是必然的,不管学生们喜不喜欢,在众多听课教师面前,一定答“喜欢”。导入瞬间失去了意义。在张婷老师建议下,第二次上课导入环节修改为:让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跟着音乐哼唱,开始只有几个同学哼唱,渐渐全班同学都加入了哼唱行列,教室里悠扬婉转的歌声带着学生进入词作意境中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宋词”,我解释“词牌”。导入不再空泛,而有了着落。

第二次上课后,我再一次对本环节进行反思并加以补充:可以适当地对“词牌”进行扩展,给同学们适当的举例,如:“蝶恋花”“江城子”“浣溪沙”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词牌名,我想这样的导入就更加饱满了。

二、多样朗读,感悟读法

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为解读隐性意脉打好基础。第一次上课,我直接范读,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致使目标不明确。根据评课教师的质疑,我第二次上课时,范读前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听范读,注意读音和节奏。范读后要求学生自读时读准字音、读得流利、读出节奏,在理解基础上适当融入情感。这样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并在展示朗读中采用“互评”和“自评”的评价机制。通过对朗读的评价,学生不断改进,为后面了解显性内容和隐性意脉做好了铺垫。

三、疏通词义,强调自主学习

该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兼以小组合作,教师做适时的答疑。第一次上课,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环节不明确,有的小组直接进入了合作环节,缺少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显得该环节的设定无实际意义。根据张婷老师提出的质疑,第二次上课时,我做出了适当调整,在翻译之前明确提出要求,先自主学习,遇到不会的再进行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内容当堂提出,师生共同解决。讨论结束后,个别小组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帮忙解答,整个过程教师只是组织者。通过第二次上课的改进,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四、品读文本,感悟鉴赏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品析,理解意象并得出鉴赏诗歌的方法。第一次上课,我将问题设置得太多,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导致课堂上气氛沉闷。根据王颖老师的质疑和建议,我第二次上课将该环节修改为:取消了所有的问题,把这首词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可以对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孩子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正是我的大胆放手,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课堂上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充实了课堂内容。第二次上课后,我再次进行了反思并将该环节加以修改。第三次上课时,我会让学生在品析作者情感的同时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一边鉴赏一边总结,并让学生把它们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对鉴赏诗歌方法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强化意象情感

第一次上课在讲解意象时,我只是让学生列举了关于“月”的诗句。学生虽找出很多,但却对意象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为此第二次上课我对学生明确要求:不仅要列举“月”的诗句,还要说说作者通过月想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总结出“用意象来品析情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总结方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在当堂训练环节,第一次上课我选取了一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但没有注释。学生不能在练习中巩固新学习的方法。第二次上课,我选取了一首带有注释的诗歌,不仅巩固本节课的学习,还更好地践行了环节与目标的对应性。第二次反思时,我发现选取的诗歌还有不妥,学生通过练习又总结出一个鉴赏诗歌的方法,即“题目探情”。雖然方法适用,但是却与本课不符。本课是一首宋词,它的词牌名是统一的,因此从题目上是看不出作者情感的,学生们总结的这个方法只适用于诗歌。所以我将该环节做了修改,在选取练习的时候选择一首带有注释的宋词,做到学与练的统一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环节的反思

课堂小结环节是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师在品析情感的时候选择关键词作为板书,在学生对本课总结后,教师再根据板书做最后总结,并运用符号将板书形成脉络,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

第一次作业布置只让学生积累一首喜欢的诗词,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经过反思我认为,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写作功底,对文言诗歌也相对比较熟悉。因此,第二次作业改为:“积累一首你喜欢的诗词,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一首词,选择一种意象来抒发情怀。”

猜你喜欢
品析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