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9-13 19:19张振庆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张振庆

摘 要:自核心素养内涵提出以来,如何立足课堂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要重点解决的育人问题之一。其中,狭义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课标、特点等方面有关,是学生了解、学习、应用学科知识所应具备的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就属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对该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实践综合效率。本文通过探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略,以期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区域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综合素养、人地协调等内容,区域认知能力就属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是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深入了解,掌握利用人地关系解决、预测、阐释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在区域认知能力支持下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地理现象分析意识及习惯,立足区域进行比较与探究,能为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与可持续开发献计献策,为地理实践能力等其他核心素养的应用奠定基础。基于此,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探析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要点

(一)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立足地理学科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其针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教学建议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使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据可依,能在科学有效的框架内达到育人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学生明确区域认知的同时保障学生具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问题、特点等方面解析能力,使学生能在区域中剖析自然现象,在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互相影响、联系、制约的基础上能为区域发展提出建议。新课程标准为教师育人理顺思路,教师需在深入体悟的课程标准前提下做好育人准备,使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

(二)思维方式

区域认知含义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区域的认知,二是用区域的视角认知,后者强调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认知的重要性,前者立足特定区域加以认知,同时二者均需学生形成“区域—空间”思维,能从区域尺度大小、区域基本属性、区域功能角度出发划分不同区域,如行政区、语言区、地形区、气候区、工业区、农业区、城市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对区域有空间维度上的理解。区域认知能力引领学生在不同空间形成区域认知思维并掌握方式方法,为学生地理知识系统性输出解决具体问题给予支持。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原则

(一)立足实际

区域虽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区域中的自然现象等客观事物是真实的存在,地理教学需回归生活,立足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区域,使学生能在感性认知助力下对区域有更加理性的诠释,达到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立足所在地区进行统计调查,借助网络、书籍、职能机关工作报告等媒介,在充分了解本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前提下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制定出的方案应能体现本地区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特点。

(二)育人为本

当前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了解人地关系前提下保护生态,这正是德育的体现。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学习兴趣、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区别,为此教师需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教书育人,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路径

(一)转变观念培育能力

首先,教师要学习立德树人内涵及有关政策,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转变观念,能站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个性化成长对教育的渴求、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等角度有效设计教案,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等,使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更加科学;最后,教师要立足本校端正育人态度,突出本校教育优势,善用本校教育资源,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创新是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亦需重视教法创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能积极学习先进育人手段,立足实际应用更多教法,使学情、课标、育人方法能有效结合。例如,教师在进行“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时可采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综艺节目《奔跑吧!黄河》中提及的治沙技术视频片段,使学生对荒漠化治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镜头语言下了解西北地区,明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积极意义。视频中常年奋战一线的治沙人更是让人动容,使学生能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被社会责任感召,在发展区域认知能力基础上培育核心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补充、质疑、探究,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区域认知,落实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育目标。

(三)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习、教改、教研作用,提高教学评价质量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教师践行客观性、公正性、生本性教学评价原则,能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学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继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基于此,教师要丰富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归纳地理特征,针对学生划区意识的发展进行评价,还可在“以评促学”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划分若干区域并阐明原因,亦可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赤道至南北极地域变化规律”,通过评价渗透划区意识,使学生能有导向性地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再如,教师可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评价,在“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中将主干知识要点视为关键词,如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因素、产业转移给区域建设带来的影响等,这些关键词还可细分,使思维导图得以扩充。以“产业转移给区域建设带来的影响”为例,关键词可细分为加强产业分工及合作、改变劳动力结构、改变地理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绘制思维导图旨在帮助学生理顺认知思路,创建知识体系,基于区域认知将地理知识归于一处,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期间教师针对學生导图扩展、填充、设计等情况进行评价,找准教学评价关键,重申重点内容,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区域思维,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育质量。

综上所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助其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紧抓课程标准、思维方式、教学内容要点,践行立足实际、育人为本、新颖有趣教学等原则,使学生能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激活地理思维,掌握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评价质量,使学生能不断增强区域认知能力,继而落实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书娜.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J].南北桥,2020(13):15.

[2]张懿.浅谈如何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区域认知能力[J].考试周刊,2020(55):147-148.

[3]马楷.浅谈高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J].魅力中国,2019(50):303.

[4]张爱青.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途径[J].新智慧,2019(21):132.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