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校共育

2021-09-13 08:23王丽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应对策略

王丽聪

【摘要】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让家长心弦紧绷的过渡期。幼小衔接令人备受关注的背后,是幼小学习内容、学校环境等多方面差异较大、幼儿适应性不良的现实境遇和衔接需求。笔者从家长视角出发,探索如何正确处理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学习适应性不良问题,提出解决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学习适应性不良问题的建议,以期帮助儿童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为孩子未来身心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参与;应对策略

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过渡期作为幼小衔接的概念被提出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有很多父母向笔者诉说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种种辛酸与困惑,他们多是把教育教学作为探讨的焦点,比如,怎样帮助学生适应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必要提前让学生接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如何有效支持学生拓展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

实际上,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无论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还是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都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所以,多数学生刚进入一年级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比如,上课坐不住,爱讲话、插嘴、玩东西,频繁喝水、上厕所;执笔姿势错误,写作业拖沓,速度慢;不会整理书包,总是忘记带东西等。而且,学生在幼小衔接阶段认知差距较大,学习适应性方面发展程度各异。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做法。

一、了解“幼小”差异,有效对症下药

基于幼小衔接的视角,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在同时兼顾情绪发展与社会性的前提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习习惯、认知与一般知识基础,而幼儿园阶段则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与运动发展、学习方式。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幼小学习差异表。

因此,幼小之间在学习要求、教学环境、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导致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表现,作为家长要理解这是正常现象,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给他们机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不必过于焦虑。当然,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听之任之,应积极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心理銜接是基石

(一)带上正能量,迎接学习新阶

一年级到底学什么?幼儿能否适应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家长该不该送孩子去有效衔接班?在学生上幼儿园之前,笔者跟许多家长一样有过相同的困惑,也曾想是否要让孩子参加过渡班,孩子父亲也质疑让孩子一整天在幼儿园不过渡一下是否可行,会不会出现像别的家长说的那样天天哭的现象。而且那时笔者的孩子是很抗拒幼儿园,一提到幼儿园就哭,她表示坚决不上幼儿园,后来笔者就找机会带她在幼儿园门口转了一圈,透过围栏观察幼儿园的环境设备,告诉她这就是你很快要上的幼儿园,专门让她观察她喜欢的运动区域,有她喜欢的滑梯,攀爬架等,同时告诉她,她的好朋友跟她在同一个幼儿园等,后来就开始吵着“怎么还不让我上幼儿园?”事实证明,她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是很快乐的,从来没哭过一天。

一年级也是一样,当家长得知孩子上哪个学校的时候,带孩子到学校周围转一转,让他们从心理上喜欢、接受。一般六月份的时候,幼儿园会跟小学一起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的游园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感受学校。这段时间切忌千万不要恐吓他们,不要说“你不听话,一年级教师会批评你,会揍你”这种恐吓的话。这样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畏惧,甚至不愿意上学。因此,一定要给学生传播正能量。

(二)卸下旧包袱,培养学习品质

一年级是零起点教学,国家减负方针明令规定,幼儿园不能超前教学,一年级必须是零起点教学。也就是说不管学生之前学过什么,到了一年级,教师还是要从同一水平线开始教学生。有些学过的学生可能接受的快些,没学过的可能接受的慢些,但绝对从零起点开始教学。

因此,家长在家里要不要教孩子学拼音、认字、写字?这个问题笔者同样纠结过,跟自己孩子同龄的孩子,三岁前说已经认识200多个生字,并能用生字组词,他妈妈是语文教师。而笔者的孩子到四岁了还一个字不认识,笔者也急过,到底教不教认字,后来笔者咨询了专家,也做过对比。认识200多个字的学生他不太会流畅地表达,他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词语或者句子。而笔者家的孩子一个字不认识,一个拼音不会,但她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编造故事,二岁多可以把一本30多页的故事自由顺畅地讲完。于是,笔者又在思考他们的差别,并结合我校的“六习课程体系”,其中是一块习文,习文之“文”指的是文化,以文化人。包含:习言,习字,习作。习言分为三个层次:敢言,会言,能言。习字分为三个层次:识字,练字,书法。从这个层次性可以看出,一定是先学会说,然后才到识字,然后再到写字。也正是这种思路,笔者从六个月开始一直坚持每天晚上至少给孩子读三本绘本,一来训练她静下来听的习惯,二为她的语言表达(输出)能力作大量的铺垫,慢慢等孩子大一点她能正常表达了,笔者开始培养她对图片的观察能力。为什么她二岁多一个字不认识可以讲完30多页《鹦鹉爱说话》的一本绘本故事?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她养成了善于表达的习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她明白每幅图讲的是什么意思。

怎么解决识字问题呢?笔者觉得指读是个好办法。所谓指读,就是当家长或教师在给学生读绘本讲故事的时候,你跟孩子坐在一起,用手指着故事绘本上的文字边指边读给孩子听,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认字过程。而且我们要去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个认字的萌发期,就是你发现孩子出去经常会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字?“的时候,说明她那时候就萌发了认字的感觉。所以,当家长跟孩子一起出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当看到广告牌、各种标识语的时候,家长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字,读给他听,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记住了。这个时候再给学生讲故事就可以开始指读了。

笔者不提倡提前练习写字,一是小孩子手指还没有发育完全,二是当你在教小孩写字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孩子的握笔姿势、坐姿等,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是不正确的,坐姿也歪歪扭扭,随便在茶几、饭桌那里趴着写,一旦形成错误的写字姿势的话,后面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在写字这一块,我校专门研发了“天地格”,这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的一个学生练字的字帖。我们是有严格规定的,格物致知,法天象地,每一个字按照从入格到出格,提醒学生提笔及练字。一般学校在开学第一个月都会有专门训练,教师会指导学生们怎么拿笔,怎么坐,每个笔画怎么写,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太着急。

三、习惯衔接是关键

幼小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各项习惯的培养。为什么有些学生上了一年级,更加懂事、活泼,知书达理,家里一团和气。有些学生一上一年级,家里就鸡飞狗跳,父母互相埋怨,家里一顿争吵。其实就是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笔者简单罗列如下:

四、环境构建是途径

环境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显性环境直接地说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主要是指我们的物品的摆放,包括一个家里的家具摆放,学生学习的房间、书桌、书包、文具等,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隐性环境主要指父母之间的语言表达,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家里的一种情感氛围。为什么要讲环境,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自然的产物,所谓的道法自然就像种庄稼一样,孩子也是一样的,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比如,有的小孩子会讲脏话,那他可能经常处在一个讲脏话的环境中;家长在家要是经常玩手机看电视,那么,孩子肯定也喜欢玩电子产品,但如果家长经常跟孩子一起看书,一起画画,当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家长也拿起书一起看,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肯定是喜欢看书,能安静下来的,因为家长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磁场,孩子就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境和家风。

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一开始是居住在墓地旁边,于是孟子经常看着旁边那些人在扫墓,哭哭啼啼,就学着哭哭啼啼;孟母把家搬到了菜市场旁边,孟子就经常跟那里的小商贩学着各种吆喝、叫唤,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后来他们就搬到了一个学宫旁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旁边,每天看着其他孩子学习、读书的场景,于是,孟子就学会安静下来,努力学习。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可感知的环境,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于现在大班的学生来说,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的房间,里面有学习的书桌,书桌摆放的是学生学习有关的东西,让孩子认识到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沉浸在“学”里面,而且要注意家长在环境当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要给孩子们树立正能量的环境。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说看一个孩子怎么样就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怎么样,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注意提升自身形象。尤其当孩子在安静地看书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打扰,不要不合时宜地去“关心”孩子,比如,问他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东西,摸摸他冷不冷等。这些看似很关心的话语、动作,都是在毁掉学生安静读书的习惯。我们要给孩子提供能安静看书、做事的环境。

五、能力衔接是重点

(一)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倾听能力

家长们在重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的同时,往往忽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倾听能力不必刻意培养,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嘴时总是不予理睬或大声训斥。殊不知长此以往,这样的方法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失去倾听的欲望,变得不爱听也不会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首先要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关心的热点话题,精心选择倾听的内容。比如,每天电视每天播放的儿童食品或玩具广告,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跟孩子聊聊他们喜欢的广告、商品名称、广告创意,或者和孩子交换表演说广告,并让孩子听一听自己是不是和电视里说得一样。这样一来,孩子们倾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另外,要给与学生充分听的机会,通过问题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比如,在和学生一起欣赏古诗《咏鹅》时,笔者反复让学生听了三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激发听赏兴趣。然后借助启发式的提问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假如让你听着这首诗画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的画里会有些什么?鹅长什么样子?鹅唱的歌好听吗?是怎么唱的?笔者也会鼓励学生围绕诗歌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此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理解,提高倾听水平。

(二)家长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家长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支持、鼓励孩子,让孩子们获得自我管理的成功和喜悦。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相信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征询孩子们的想法与意见,比如,家里的新桌布选什么颜色,书房怎么布置,晚饭后选择哪条路线散步等。这样,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以及自我管理的意愿机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再者,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跟孩子一起规划近期目标或成长档案,要求孩子自己叠好收纳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遵守每日活动时间表等,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肯定。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示范,比如,及时整理物品,有良好的时间规划习惯,保持干净整洁的居家环境,在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们便能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三)家长要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我们希望学生们面对这些挫折时,能够有毅力、有办法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学生耐挫折能力却令人担忧。一是因为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或者说爱的表达不恰当;二是部分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三是安逸富足的生活条件让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缺乏挑战,减少了儿童战胜挫折的磨炼机会。

耐挫折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尤其幼儿比成人更需要他人的鼓励,这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当幼儿必须独立面对挫折时,应该指导他们掌握自我鼓励的方法。自我鼓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们可以教幼儿在面临困难时对自己说“我可以”“我很勇敢”,这样的自我暗示包含了对自己的肯定,这种肯定会转化成一种激励力量。

我们还应该教导幼儿合理宣泄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不要自我压抑。哭泣、运动、倾诉等都是宣泄的途径,但是宣泄方式一定要合理,不能影响或伤害他人。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有意識地利用或创设一些困境,给予幼儿面对和战胜挫折的机会和体验,让幼儿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提高耐搓能力,培养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六、了解幼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定性而习展特长

尊重幼儿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维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他们的兴趣班。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一样不可能千篇一律,比如,有些幼儿的性格是急躁的,要改变他们这种急躁的性格,可以让他们去参加书法班,让他们的心静下来。再比如,幼儿的思维方式,有些幼儿是图像记忆,有些幼儿是文字记忆,对一个图像记忆型的幼儿,你让他读几遍古诗背出来是很难的,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让他们把这些文字转化成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去理解,可能他们就很快背出来了。所以,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思维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给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当幼儿到了大班时,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去挖掘、发现幼儿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思维模式是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在他们进入小学的时候给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定性而习,通俗来说就是“老虎,给一座山,可成百兽之王;是鱼,给一片海,任你遨游;是鹰,给你一片天空,任你飞翔”。

(二)联系生活教知识

每个孩子的大脑中都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学习者。而学习形式的单一、学习内容的枯燥、学习任务的难度使得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本身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跟学生一起讨论时下热点新闻,让学生在问题中独立思考;引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解;开展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或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总结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是天真快乐的幼儿,高质量的幼小衔接过程应当是顺应天性、尊重儿童、多方协作、家校合作的样态。幼小衔接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定位于衔接,而应该是助力幼儿的未来。在启迪幼儿智慧的同时帮助幼儿保持的天性,在引导幼儿创造的同时守护他们纯洁的灵魂,这才是幼小衔接的目的,是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2]赵君.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J].幸福家庭,2020(12).

[3]陈炜.浅谈幼小衔接和家校共育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影响[J].成长,2020(2):168.

[4]吴喜红.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J].下一代,2020(4):1-2.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应对策略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浅析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