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确定性下的尺规作图

2021-09-14 09:29王强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过点作图等腰三角

1 试题呈现

(2021南京)如图1,已知P是⊙O外一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要求:(1)用直尺和圆规作图;(2)保留作图的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2 试题探究

对于这样一道熟悉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再现,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几何学习,将一些基本的几何模型通过本题较好的呈现,体现了试题的评价功能,将学生熟悉的素材以发散性的形式进行考查,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本题的素材也是源于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案例,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导向.下面我们将从理解题意、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对试题进行探究.

2.1 理解题意

分析题目的条件,⊙O是定圆,点P是⊙O外一定点,需要在⊙O上寻找一个定点Q,使得PQ是切线,即∠PQO=90°.

2.2 拟定方案

我们通过构造示意图,如图2,观察∠PQO=90°,对于这个直角模型你能联想到什么?如何构造相应的几何模型来实现∠PQO=90°?

联想1(定弦定角) 由于PO是定线段,∠PQO=90°,它们都是确定元素,因此点Q的轨迹是圆弧.定弦定角的数学模型学生非常熟悉,很容易联想到轨迹,因此以PO为直径构造圆,与⊙O的交点即为所求,从而确定切线.联想2(HL全等) 由于PO长度固定,半径OQ已知,∠PQO=90°,因此Rt△POQ是确定的,基于三角形确定的情形下,我们可以利用尺规作图构造出这个直角三角形,其实这就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通过截取直角边,进一步得到切线长.上述两个作法对于学生是容易得到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在想到2个解法之后能再想一步,还可以怎么做?又是如何想到的?

联想3(三线合一) 从直角三角形可以联想到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再得到直角三角形.转化思维,不妨在原图形的基础上构造一个更大的图形来实现本题最初的想法.线段PO是等腰三角形的腰,OQ是这个等腰三角形底的一半,故等腰三角形确定,因此图形如何构造就豁然开朗.基于联想3的再思考,我们可以从等腰三角形构造这个直角,也可以借助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来实现这个构图的想法,此时的图形就“更大”了.

联想4(特殊位似) 根据联想3,从图形的大小启示我们,间接构图,从位似的视角来构造直角三角形.特别地,利用中位线构造图形更加容易,此刻的三角形是确定大小和形状.

联想5(一般相似) 根据联想4相似的视角,利用切线和割线构成的三角形相似,如图3,得到PQ2=PM·PN.因为PM与PN长度确定,因此切线长PQ确定.基于这样的比例式,多视角认识相似,那么构图的方法就比较丰富了.

联想6(垂径定理) 借助圆的垂径定理进行构图,垂径定理可以得到垂直,再结合圆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联想7(三高相交) 图2的构图让我们联想到OQ是△POQ的高,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的结论,如果能够构造出一个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那么OQ⊥PQ就自然生成.如何构造三角形?怎样构造会容易想到?借助“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的结论,不断尝试画图,这种逆向的思考会让更多的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奇妙.

2.3 执行方案

方法一 根据联想1作图,如图4,以OP为直径构造⊙M,⊙M与⊙O的交点为Q,PQ即为所求.类似的,我们也可以截取MQ=MO=MP,从而得到∠PQO=90°实现作图.

方法二 根据联想2作图,如图5,以Q′为直角顶点构造∠O′Q′P′=90°,截取O′Q′=r,截取线段O′P′=O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线段P′Q′=PQ.以P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弧交⊙O于点Q,PQ即为所求.类似的,如图6,构造PQ=AB,PQ即为所求.

方法三 根据联想3作图,如图7,以P为圆心,PO长为半径作弧,以O为圆心,2r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点为A,连接AO.AO交⊙O于点Q,PQ即为所求.类似的,如图8,构造菱形实现作图.

方法四 根据联想4作图,如图9,延长PO至点A,使得PO=OA,以O为圆心,PO长为半径作弧,以A为圆心,2r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点为D,连接PD,PD与⊙O交于点Q,PQ即为所求.类似的,如图10.

方法五 根据联想5作图,如图11,以PC为直径作⊙A,PC与⊙O交于B,过点B作DB垂直于PC,交⊙A于点D,连接PD,以P为圆心,线段PD长为半径作弧,交⊙O于点Q,线段PQ即为所求.类似的,我们扩大图形,如图12,延长BP至点A′,使得A′P=AP,同理可得切线PQ.

如图13,在⊙O上任取一点A,连接PA,过A作∠OAB=∠OPA,易得OA2=OB·OP,

过点B作BQ⊥OP,交⊙O于点Q,因此OQ2=OB·OP,所以∠PQO=90°,则可得切线PQ.

如图14,在⊙O上任取点B,连接PB,交⊙O于另一点A,过C作∠OCD=∠BPO,交OB于点D,易得OB2=OD·OP,在OP上取点E使得OE=OD.过点E作EQ⊥OP,交⊙O于点Q,因此OQ2=OE·OP,所以∠PQO=90°,则可得切线PQ.

進一步的改造上述方法,如图15,构造∠PAC=∠POB,交PO于点C,过点C作CQ⊥OP,交⊙O于点Q,因此∠PQO=90°,则可得切线PQ.

如图16,在上述的方法中,由于垂足点是确定位置的,因此可以尝试连线形成交点从而确定切点弦,此法的最大优势是只用直尺进行作图.

方法六 根据联想6作图,如图17,以O为圆心,OP为半径构造大⊙O,任意取小圆半径OA,

过点A作CD⊥OA,分别交大⊙O于C,D两点.以P为圆心,CD为半径构造⊙P,⊙P与大⊙O交于E点,连接PE交小⊙O于点Q.则可得切线PQ.

如图18,任意作线段PB,交⊙O于C,B两点.过点O作OA⊥PB,垂足为点A,以A为圆心,AP为半径构造⊙A.过点B作BE⊥PB,交⊙A于E,以P为圆心,BE为半径作弧,交⊙O于点Q,则可得切线PQ.

方法七 根据联想7作图,如图19,20,我们先看看思维的过程.

图21从图19到图20的演变中,我们能感受到三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的巧妙,那么垂直相切就显而易见.如图21,延长PO交⊙O于点B,过点B作直线l垂直于PB,垂足为B.在l上找一点C,使得OC=PO,作PC的垂直平分线交l于点E,连接PE交⊙O于点Q,则可得切线PQ.

2.4 回顾反思

2.4.1 关注模型思想

对于本试题,我们从多个角度建立直角模型,从而构建出初中数学中基本的几何模型.联想1从定线段、定角这个角度思考,构建定弦定角的数学模型.联想2从三角形确定性角度思考,以全等为抓手,构建直角三角形.联想3关注转化的思想,将确定的直角三角形转化成为等腰三角形截取得到,换个角度看问题,这边风景独好.联想4从特殊的位似思考,或者说利用中位线来解决问题,熟悉的背景,不一样的感悟.联想5的多种相似构造,彰显几何内功,从一些结论出发倒推相似得直角,将几何模型运用的炉火纯青.联想6关注圆中的垂径定理的灵活使用,让方法更加多元,将相似与圆的多个结论融合在一起.联想7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三高交于一点”展开思考,熟悉是因为小学画图时就知道此结论,陌生是学生不一定会构图,作图的魅力是从念头开始,不断尝试和思考构造模型,证明不言而喻.

从拟定方案到执行方案,我们不是一味的追求多解和巧解,而是希望这个“直角”能够带给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再思考,用一道试题构建几何学习的整体框架,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加强模型思想的渗透.

2.4.2 关注课堂教学

这道试题在教师新授课或者复习课時都会有所涉及,属于一道“老题”,但老题背后却反应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通性通法的讲解,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去书写,去交流,去质疑等环节,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体现到方法上的差异,进一步呈现出思维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学会聆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解,当遇到多种方法解题时,掌握通性通法,接受并学习不一样的方法,同时关注不同方法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学会反思,学会交流和学会创新.

2.4.3 关注考试评价

南京中考试题近年来关注两种方法的解答,这在全国都不是很多见,而两种方法背后承载着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呈现的是学生对于不同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两种方法的考查也指引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来,鼓励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例如本试题的教学,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在课堂中尝试并探究各种作法,引导学生交流和互相评价,关注学生的原始生成,适时引导和帮助,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另外,试题中出现了“保留作图的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说明在评价中关注到了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作图的想法,同时也倒逼作法的精准性,加强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正如波利亚所言:没有一道试题可以解决的十全十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将“理解题意,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反思”的解题四步法深入内心,从确定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才会更让人心动.

作者简介 王强(198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伊犁州优秀援疆教师,伊宁市优秀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秦淮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过点作图等腰三角
巧用三条线 作图不再难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反射作图有技巧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三招搞定光的反射作图题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作图促思考
数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