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社会服务探究

2021-09-14 03:56许婷
日本问题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应用

摘 要:主要对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进行阐述,世界不同研究学者对其理解不同,赋有不同的意义。介绍了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现状。人工智能艺术是人工智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大数据等。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世界的发展是领先的。通过对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一些主要案例进行阐述,对日本人工智能艺术服务于社会不同领域进行探究,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服务应用的成功案例值得学习与反思,对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艺术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社会服务探究对世界对中国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社会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21)03-0075-06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1.03.008

一、引言

人工智能艺术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与艺术等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在世界上,日本高科技的发展,引领着世界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如著名的人工智能艺术teamlab团队所创作的作品,初音未来(初音ミク/Hatsune Miku)、機器人开发等是将艺术与算法进行结合创造的作品或产品。人工智能艺术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在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工智能艺术是指用计算机语言模拟人类智慧能力及物理构造,延伸拓展人类智慧能力的理论、方法及以其他系统应用为基础反映现实又从现实中升华提炼的社会意识形态,用机器、网络、多媒介技术等手段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企图了解智能实质、创造智能系统的艺术创作表达。它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人工智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机器语言、大数据(big data),如可以进行模拟识别、人工智能检索、语音翻译,或通过使用计算机算法进行编程创作,创造无人飞机、无人车、智能机器人等[1],并且以艺术创作方式呈现出来。

人工智能艺术主要有强人工智能艺术和弱人工智能艺术两大类,目前人类所制造的几乎都是弱人工智能艺术。“弱”主要是因为目前人类创作的人工智能作品或产品还没有自主意识,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智能”。强人工智能则不同,它具有多项自主能力。强人工智能也可以细分为类人人工智能和非类人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的思考与行动方式和人类非常相近或者相同时,这种人工智能就被称为类人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拥有独特的、自我的推理方式,且这种方式与人类思维方式不同时,这种人工智能就被称为非类人人工智能。前者的自主性很强,既可以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行动,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根据情况自己决定任务和方式。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曲艺、新媒介艺术等。人工智能艺术是要实现人工智能与艺术两者的结合与统一。需要考虑硬件、软件、统计学数据库乃至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作为技术支撑,又需要有艺术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人工智能艺术偏向于理想化,如艺术家对一个概念一个想法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呈现而进行表达上的探索。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商业中。人工智能艺术与艺术设计在生活、商业中都会对人类起到一定的影响,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算法、人工智能艺术的基础上人类有意识用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

动,艺术设计更偏向于为生活服务。人工智能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在生活社会中的应用使它们自身概念的界定越来越不明显。

人工智能艺术包括在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上进行的艺术创作表达。在公共空间里用计算机程序提前设定好艺术作品,虚拟现实艺术中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以及机器人艺术如3D虚拟主播等。程序员及艺术创作者因为技术的发展,有更多更新颖的表达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改变就是作品或环境的传递方式由信息传递的单一性到现在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信息传递给体验者,体验者能够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作品或空间。

人工智能艺术将艺术与科技等领域相结合,国际上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Myron Krueger (1983)提出“人工现实”,Paul Milgram和Fuio Kishino(1994),Ginatatus V(2007)提出“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合,以产生新的环境和可视化,其中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Roy Ascott(2002)提出的控制论和远程信息学,Stephen Wilson(2002)提出“信息艺术”,指的是机器人,人工生命,手势,触摸等,而Jay David Bolter和Diane Gromala(2004)提出的“数字艺术”,指的是平面艺术家使用传统的视频、音频以及电脑创作艺术装置和展览,这些作品通常是商业的或流行的。Levin Golan(2006)和Woolner, A(2009)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了互动艺术,主要与计算机视觉有关。Wolf Lieser(2010)指的是“数字艺术”,即互动对象和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国外很多学者将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区分得特别清晰,认为艺术就是艺术,技术就是技术。比如人们所理解的人工智能艺术的机器人艺术设计,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只是机器人。还有包括大家所理解的互动游戏艺术等,在国际上包括以日本为主的一些国家,更多得称之为游戏,而不是艺术。

二、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服务

(一)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可以在teamlab团队所创作的人工智能艺术空间自由移动。当人们触摸、踩踏身边的图形影像时,身边的通过电脑程式演算的图形影像会随之蔓延,幻化成其他的图形。体验者可以将现场所画的作品通过扫描,上传到投射的大屏幕上。

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初音ミク/Hatsune Miku)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她是由日本知名影视公司IT企业日本Crypton Future Media制作公司采用了雅马哈公司发布的语音合成引擎 Vocaloid软件,该软件将配音演员的声音摘录进系统中做成“音源库”,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歌词和旋律的方式直接“创作”歌曲,用画笔描绘出各式各样的“初音未来”形象,用视频制作软件创作图声并茂的音乐短片,通过使用3D动画软件制作“初音未来”的3D人物模型,可以为其编舞,使3D动画模型在视频里舞动,合成了一款虚拟女性歌手软件。“初音未来”是全世界所有虚拟动漫游戏形象里面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声音而不是配音的角色。2010年3月9日晚世嘉公司举办了一场名为“初音未来日的感谢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全息投影演唱会,演唱会异常火爆,2 500张演唱会门票在瞬间被抢购一空,演唱日当晚更有超过3万名忠实粉丝通过付费网络直播观看了整场演唱会。

人工智能艺术不仅包括在艺术层面上的探索,还包括在商业中的应用,也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的商业应用。人工智能艺术投入到商业生产中,作品或产品能够产生价值,这将使人工智能艺术进入到良好的循环发展中。

为了满足社会上不同人群的需求,涌现出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人工智能产品。满足不同人群进行设计、细微处的人性化体现也是日本智能产品的特点。日本的人工智能产品分类详细,全面覆盖了不同人群的各类需求。比如生活用品智能电饭煲、洗浴用品、家具床类用品等,都透露出人性化的设计特点,给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2]。现在日本的一些饭店或医院有机器人进行招待、导购。使用机器人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发为不同人群服务的机器人[3]。人工智能产品能够监测、照料需要关爱人群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还具有与人们交流、保护人群安全等功能[4]。日本电气株式会社研发了一款智能鞋,在鞋上安装特定装置,通过智能手机监控被关爱人群的行踪,防止被关爱人群走丢[5]。

(二)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教育服务中的应用

日本索尼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Aibo的日文发音为“同伴”,它又与Eye-Robot(有眼睛的机器人)英文发音一样。Aibo中A、I两个字母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一词的缩写,在当时被称作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能艺术家庭机器人。Aibo机器狗的脑部装有一台微型电脑,在它的体内有一片极小的晶片,即记忆棒(memory sticks),一部超感摄像机和一只麦克风代替其眼耳功能。由摄像机、麦克风摄进的声像经中央处理器处理,控制Aibo机器狗的颈部、腿部和尾巴内的单个发动机,依据电脑程序,再现小狗的动作。

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具有学习能力,能记住主人的声音和动作,也会对抚摸或责备等行为给出反应。当它明白主人的话题时,Aibo机器狗头上的角就会自动闪动白光,但是如果Aibo机器狗跟不上主人的指示,那么Aibo机器狗就会一脸茫然。当它高兴的时候,就会摆尾打滚。当它闷闷不乐或者想要睡觉的时候,就会趴在地上,甚至对主人不理不睬。

第一代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是首批大量销售的精致家庭机器。它在第一代只是个会摇头晃脑的“小狗仔”,定价高达3 000美元,但在开售2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第二代Aibo机器狗就显得“训练有素”,能更好地服从主人的命令。在长久的相处中,机器狗在生活中陪伴着主人。一对日本夫妇称,他们感觉自己在抚养一个孩子。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与用户之间甚至会有定期的聚会。用户除了把机器狗“遛”出来玩玩,他们还会对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故障表现出沮丧和担忧。但由于陷入经营困境,索尼公司在2006年宣布停产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并在2014年停止提供售后维护服务。由于零部件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确定无法维修的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会在得到主人同意后被拆解回收,像“器官捐赠”一样进入下一个生命轮回。用户还会给他们的Aibo举行葬礼,这给喜欢Aibo机器狗的用户尤其是孩子群体一种对死亡认知的学习。

人工智能艺术Aibo机器狗从以“娱乐”为主要功能定位,到后来成为大批用户的“陪伴”产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其实际功能进行了转变,从一种娱乐产品到逐渐让人们适应、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并能够在陪伴中让用户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三)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日本人工智能艺术依靠收集世界范围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临床研究数据和病例等,针对每个患者进行各项评估,为医生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建议。人工智能艺术通过对患者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更好地规划病人的治疗方案,并为医生提供作出好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以往只能通过医生的肉眼去看X光、CT、超声、MR等影像,给患者作出诊断结论[6],现在人工智能艺术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医学图像。人工智能艺术医学图像识别能够执行复杂的图像识别任务[7],可以准确地检测医生看不到的所有细节,分析出图像中的疾病迹象。人工智能艺术远程医疗能够使医生随时随地看到患者、了解病情、作出诊断。

(四)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在军事服务中的应用

日本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艺术的军事应用,将无人化、智能化作为未来防卫的发展重点,试图借助智能科技实现军事能力的发展。2016年8月,日本防卫装备厅强调,随着人工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陆上、水面水下、空中三大领域装备“无人化”的条件正在成熟,特别是无人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日本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将大幅度提升日本自卫队的智能化水平。日本希望其无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在2019—2023年能自动生成飞行轨迹、遵守交战规定,2024—2028年实现自动躲避、空中加油。

日本人工智能艺术不仅融入到社会的应用服务中,也有对弱势群体、残障人群等进行帮扶[8],比如考虑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艺术治愈人的探索[9]。研究显示自闭症青少年在虛拟的艺术环境中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交流[10],没有典型的交流障碍。还有通过人工智能游戏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共识等[11]。通过不同的项目课题,探索人工智能艺术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不同人群应用服务的功能及作用。

三、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对中国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启示

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对艺术等作品或产品原创性、版权意识要求非常高,也就是一个好的作品或产品,包括人工智能艺术项目及环境,它的创意、长期研发及项目完善,有其专属的版权,也有健全的法律作保护等。

目前,中国亟需培养更多有原创性、专业性强的开发智能产品的技术、创作人员,中国较为缺乏针对人工智能艺术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顶层设计高端人才,不仅需要拥有相关计算机、艺术、互联网技术知识,或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应用服务中具备一定的医疗护理或一些基本的生存生活知识。原创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能够有助于中国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艺术是交叉领域、学科的融合。日本大学、大学院主张“产学官”相结合,“产学官结合”不仅仅是政府补贴政策,更是从制度上建立了“产学结合”体系。日本对于在社会(公司)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人才,大学、大学院抱以欢迎的态度,社员可以把工作中最新的技术带到大学,大学教员同样可以将最新的学术理论运用到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公司社员与研究所人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日本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差异。相比于中国,大学教授等教职员的资格界定较为严格,教育界及其他领域审查较为严格,教育界与其他各界在沟通上会受到体制的一些限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管理与引导对中国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加强产教融合,人工智能艺术的研发需了解市场中不同人群的定位与需求,艺术作品能够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提升人工智能作品或产品高层次发展。企业需加强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统一的研发设计标准、生产标准,逐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在自身完善环节、融合环节、过程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探索、改进中,逐步发展中国人工智能艺术。

通过实地考察,量化得到数据。人工智能艺术或任何一门工具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即使是来自于有学术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大学院中,专业领域知识不仅是从书本、文章、课程中汲取,而是真正通过调研,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或团队等所提议的项目逐步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数据虽然与中国学术知识体系中学者对书籍、论文等归纳概括不同,但是每个项目因为开展的主题不同,它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的不同单元如某学校、某机构、某企业等中,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实际地搜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尽可能接近于真实。

中国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尤其在作品或产品创意研发中,不能一味求快,需要深入到不同人群中,真正了解、考虑不同人群自身,不同人群对作品及产品的接受度、使用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来进行研发,只有这样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才会逐渐做得更高端,作品或产品更具有人性化特点,才会一步步为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搭建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好的未来。

四、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改进的策略

(一)提升人工智能艺术产品适应不同人群的程度

中国人工智能产品数量和款型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智能家居、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主要以中青年为受众主体,针对其他群体的人工智能产品开发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创意研发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智能环境,提升产品与环境的“人工智能化”程度。一方面,应加强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通过建设、优化人工智能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人工智能信息的互联互通,促使产品的智能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鼓励竞争和版权保护,鼓励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使用需求和特点的软件程序、智能设备等产品或环境,激发创新型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有效控制技术成本,在规范行业市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惠及不同群体。

(二)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在发展人工智能艺术中,为了应对社会资源的分散性和压力的持续增加,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多元主体间合作,注重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促进人工智能艺术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民政部门应加强数据采集、处理、保密等方面的工作,为人工智能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安全的数据支持。通过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源,为社会资本进入人工智能艺术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政府部门应协调统一,针对研发、生产为不同人群提供智能产品应用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激发从事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和提供应用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引导、吸引更多企业、行业研发适合应用的智能设备,将人工智能艺术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进入人工智能艺术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入人工智能艺术市场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各类多元主体共存的人工智能艺术产业体系。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完善人工智能艺术发展体系和政策标准,将其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基础保证。一方面,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对人工智能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也要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指导人工智能艺术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艺术行业发展评价和保障机制,政府需加强版权法制建设,保护行业、企业、程序开发员或艺术家的版权,鼓励更多的行业、企业、个人创新研发,加强原创性,确保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更规范、更优质的良性发展。

(四)吸引培养专业型人才

从事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的人员需进行从业资质、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专业、综合、高水平的人才是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人工智能艺术操作要求,不断拓展服务人才培养渠道,培养有助于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人工智能艺术行业,逐步提高人工智能艺术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依托高等教育资源,鼓励学科技术、艺术人才跨界投身服务该行業,加强服务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综合能力,促使人工智能艺术顺利发展。

日本人工智能艺术及其社会服务值得借鉴,学习日本人工智能艺术的成功之处,反思中国人工智能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探索改进策略,对于中国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许婷.共享社会下的人工智能艺术[C]//彭贵军.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230-234.

[2]日高義浩,辻利則.6点入力式による点字型キーボードの開発:工業科「課題研究」におけるものづくりの実践事例[J].教育情報,2012:57.

[3]小林正幸,西川俊,三好茂樹等.聴覚障害者のための学年別ルビ付きリアルタイム字幕提示システムを用いた情報支援(聴覚補助,〈特集〉情報 福祉論文)[J].電子情報通信学会論文誌·D·情報·システム,2007,90(3):662-672.

[4]平林ルミ,河野俊寛,中邑賢龍.デジタルペンを用いた小學生の書字パターンの発達的変化の検討[J].発達心理学研究·日本教育情報学会学会誌,2013,28(2):45-51.

[5]永澤精一,熊井正之,渡部信一.知的障害者が働く作業現場におけるデジタルカメラ活用の効果[J].日本教育工学会論文誌,2008,31(4):487-494.

[6]川嶋栄子,小椋規子,島田里恵.iPad等を視覚補助具の代替手段として活用している事例について[J].弱視教育,2012,50(1):1-7.

[7]小西順.知的障害·肢体不自由の子どものQOL向上を目指す『系統的に開発した自主教材ソフトによる個別課題アプローチ表』の紹介[J].教育情報研究·日本教育情報学会学会誌,2012,27(4):67-79.

[8]金堀利洋,鈴木昌和.PDF中のテキスト情報を利用した視覚障害者のための英文PDF科学技術文書読取りシステム(視覚補助,〈特集〉情報福祉論文)[J].電子情報通信学会論文誌·D·情報·システム,2007,90(3):706-714.

[9]滝川国芳.日本の病弱·身体虚弱教育における教育情報の共有と活用に関する研究動向[J].特殊教育学研究,2013, 51(4):391-399.

[10]池上英子.ハイパーワールド:共感しあう自閉症アバターたち[M].東京:NTT,2017:213-217.

[11]加藤,浩平. 自閉スペクトラム症児の対人相互交渉の促進に関する研究: テーブルトーク·ロールプレイングゲーム(TRPG)による会話の支援)[D/OL].(2017-12-02)[2019-04-11].Tokyo: Tokyo Gakugei University. http://hdl.handle.net/2309/147692.

[责任编辑 王雅坤]

Research on Social Servi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Japan

XU Ting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 11603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which has different meanings to different scholars in the world.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Jap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rt, which includes virtual reality art, robots, and big data.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intelligent art is leading in the world. We explain some major cases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and explore the service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different fields of society. Successful c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and social service application in Japan are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reflection,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China.The social service exploration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social service; applic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应用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