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真笔墨韵味的探析
——曾进山水研究

2021-09-16 03:25罗怡然
大众文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真性情用笔笔墨

罗怡然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关键字:曾进;山水画;真性情;真笔墨;笔墨韵味

众所周知,曾进先生不仅是我们湖湘一派杰出的山水画代表,而且他的山水画所表现的“真性情”享誉全国。曾进先生用自己多年来对山水的游历和生活的阅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湖湘特别的人文地貌,一笔一墨的挥洒都融入其内心的豁达与淡然。曾进先生的作品从来不是虚构而生,他所看到的真山水,并不仅仅拘泥于它的形与色,而是刹那间将它看作是一种纯粹现象,而后通过真情实感所流露于笔尖的真性情。通俗点说就是通过游历河水山川,将湖湘山川印在脑海里、刻进骨髓中,用心去感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的这种艺术能带给我们一种清新润物的美的享受,这种具有诗一般的飘逸而形成的美逐渐成为曾进先生独有的风格特点。

曾进先生站在中国画传统的制高点,领悟山水画中的用笔用墨,并通过传承其家父“真景、真情、真笔墨”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真山水风格,从而开辟出另外表现山水的清新润物的新风貌。他在其色彩探究、笔墨浓淡干湿各得其宜、画面造型构图方面也十分的考究,每幅作品、每个画面都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用“真”一字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创作出真善美的艺术,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蕴美,创造出中国画绘画的新语言以及表现山水意境的新方式。

一、背景

在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大家中,曾进先生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三真”笔墨思想风格深入人心,也体现其山水画水平的高超技艺,他那笔墨的劲道以及精益求精的笔法在吸取北派大师的苍劲雄厚悠远深邃的特征后,逐渐形成湖湘地区清新、湿润的新图式。其“真境”“真笔墨”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求真精神。在近些年的论文和著作中,社会各界人士并没有客观对待传统中国画的性质和特点,导致出现过激或者片面的论述,比如认为中国画仅仅停留于意象的表达,并没有讲究“真”的再现,并认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写心性”而不是“写实性”,而这种写心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山水画只是表现性的艺术罢了。反而对比西方的绘画艺术则认为是一种模仿再现,是能精准到人、事、物的艺术,有典型的环境及人物特征,那才是“真”。追根溯源,在元代以降“不求形似”的“逸趣”表现则形成了可延伸到西方的具有表现特征和后现代性的一种绘画风格。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逻辑,事实上中国山水画更讲究一个“真”字。

二、曾进简介

曾进,双子座,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家,现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画院特聘画家;长沙画院副院长。

曾进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享誉全国的山水花鸟大家,其母则是著名的油画家,曾进先生从小在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并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逐渐成长,幼年的曾进对油画喜爱颇深,十一二岁便在其母的指导下进行素描训练,这也为后来曾进先生的成名、在山水上有颇高造诣奠定了良好的基调。1957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并得到了著名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及关山月的悉心指导,从而接受了正统的绘画训练。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始对西画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一来,曾进不仅受到母亲传授的西化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父亲传统文化的洗礼,中西绘画元素的融合使曾进先生对绘画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

三、曾进山水笔墨韵味及真善美的体现

1.真景逼而神境生——从个体到整体

曾进先生一方面以艺术理论为支撑不断地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注重骨法用笔,以及注重延续传统文人画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探索出新的用笔以及图式构成。他的绘画从来不是刻板摹写,而是那些素材都是取之于大自然,再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行表达。曾进先生注重刻画景物的细致,用细腻的线条和浓淡干湿各的其宜的手法进行描写创作,从近景到中景再到远景,层层叠进,笔到意在,给人以深邃的感觉,虽然只是寥寥数笔,简单勾勒,笔墨中的气韵油然而生,笔者想,这种快意挥笔的自信豪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朝朝暮暮的练习才会出现的成果,才能达到的境界。他指出:树是临摹和写生的结合,临摹是基础,而写生的会更加古香古色,更有气息在里面。树不能都画成圆圆的有尖有圆,要富于变化,树与其他树要“阴阳相关”,和其他的树要融洽要和谐统一。最后整体而看,整个空间层次得分明,画完后的点笔得跳脱出来,称之为“醒笔”,用笔清楚不能含糊,重复的勾也是一个深入的过程,也能让画显得更“厚”(所有墨的学问都在于厚),干笔要融入层次里面,临画理也是临“深”,不能亦步亦趋,要适当打破舒适圈,随心意自然流露的与呼吸同步的笔触才是可取的。

2.以景入画用心抒情——从真景到真心

曾进先生山水画所属派系是岭南画派,除了其父亲曾晓浒是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外,像陈金章先生在山水画领域也有所建树,他们的山水画有着惊人的契合点,都在于完美地融合了中西优秀的文化元素,他们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法用笔,又能借鉴西画对光的捕捉以及形体形状的把握而呈现出独有的山水构图思路与造型设计,他们的作品从来不会停留在其表层,而是更加注重作品内涵的精神表达,给作品以生命力的延续。在曾进先生教学历程中,他总是能将笔墨用笔灵活的运用到每件作品中,对待学生也是因材施教,亦教亦学中不断体悟山水精神,他能够站在传统文化的顶峰,坚持着对山水的传承,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以真山水真笔墨真性情创作出无数令人称赞的作品。

“求真”的艺术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曾进先生的整个创作过程,正是他对真的锲而不舍的探索才创作出为大家所认可的国画作品,“真笔墨”成了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是中国画的气韵点染,更是承载着整个山水画的重要依托。在用笔方面,皴擦点染勾笔笔见笔触又融于景物之中,笔断意连,颇具雄浑壮阔之气。在用墨方面,力透纸背,劲拔挺健,表现出酣畅淋漓的超然境界。画如其人另一方面来说,即风格如其人。曾进先生特别注重笔墨轻微与粗放之间的关系,画面上往往透出清润的效果,画面节奏轻快,点叶夹叶常常深入叠加,画面有留白给人以透气的效果,远山与近树靠空间进行平远拉伸,给人以空旷的感觉。曾进先生的画,正如他自己所言:“少一份世俗,就会多一份天真。”正是这多一份的天真,才成就了曾进先生山水画的纯粹而非矫揉造作,正是这多一份的天真,才能使曾进先生真性情得以抒发,才为所创作的中国山水画注入活得灵魂。

3.“真善美”的艺术交融——从笔墨到情怀

在艺术世界中,“美”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中国山水画所表现出的美,是离不开“善”的。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长河里,不难发现,交织于人们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绘画雕塑、音乐乐理等大多都是有“善”的影子,也就是说它们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儒与道的哲学思想。

而我们在曾进中国山水画的画理中不难发现,其中不仅蕴藏着无限的笔墨语言,而且能挖掘出一些生命智慧与生存智慧,这是每个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也是其灵魂所在。中国山水画家借助着艺术的载体,通过对所见事物进行感悟与解读,而形成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思想及观念,从而提升其审美的意境,这样的艺术不仅仅美于表面,而更美入骨髓。因此,在曾进先生的山水画中,你能很强烈地捕捉到这些气息,深吸一口气,你能闻到其中的香甜。试想,倘若山水画家没有足够的个人气质与精神修养,这画面便会像是被剥离了主体、抽出了灵魂,成为一个空壳而使整个画面没有了一丝的生气,也就更谈不上为画注入活的灵魂而能有所触动了。

因此而得知,真、善、美在山水画艺术乃至整个绘画艺术中是紧密联系而相互统一的,只有将这三点紧紧拴在一块,将其融汇于绘画作品中,这熔铸的不仅是画家毕生的心血,更是推动美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船桨。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哪个年代,艺术终究是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得到大众认可的文化才能传承下来,才会不断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这个读图的时代,要在信息中去寻求艺术的感受力,而这又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审美能力和获取笔墨信息的能力,而后又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增加作品“真景真境真性情”的丰富感和可读性。中国山水画历经历朝历代绵延至今,流传下无数令人赞不绝口的山水画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其作品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所处环境的描述,更是山水画家自身的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些反映实事、真情流露的好的作品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璀璨繁星、艺术瑰宝,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去体悟,与作者保持同频率呼吸,拉近我们与画作家的距离。曾进先生对于山水画意境美的解释即为“真景真境真性情”,通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山水画中书法的笔墨韵味以及美的体现。在笔者看来,笔墨韵味是通过“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来表达的,而美则是拉近距离时沉浸其中多时而不觉,离开时念念不忘,是身临其境流连忘返,返其必有回响的一种体悟。这种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在山水画中书法笔墨的升华,更是真景逼而真境现的意趣所在。

猜你喜欢
真性情用笔笔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笔墨童年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真性情与新境界——李树喜先生诗词漫评
智力大闯关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