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方言洗涤义“丈”本字为“净”说

2021-09-16 00:01周志锋郑晓芳
关键词:吴语大词典词典

周志锋,郑晓芳

宁波、舟山方言洗涤义“丈”本字为“净”说

周志锋,郑晓芳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300)

净;洗;宁波舟山方言;本字

有人认为这个词有音无字或本字不明,就是毛奇龄所谓“呼其音而不得其文者”[3];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有本字,本字当作“滰”“濯”等。本文认为,这个疑难方言词“字非奇僻,特因古今音变而莫探其原”[4]2767,本字就是“净”。

李荣先生强调,考本字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讲清古今音的演变规律,二要与其他方言作对比论证,三要有书证[5]。下面我们大致按照这三条进行论析。

一、前人说法检讨

一说“滰”。民国《定海县志》“滰”条:“滰,其两切。《说文》:‘滰,浚干渍米也。’今谓洗物曰滰,正作此音。”[6]《鄞县通志·方言(二)》“滰(潒)”条:“滰,强上声。滰衣裳,滰东西。甬称洗涤一切物品曰滰。《说文》:‘滰,浚干渍米也。’《越谚》作‘潒’,谓‘荡上声,宁波人读若祥。凡洗瓶缽,但用水荡漾也’。案:甬语滰与盪异,盪亦读若荡上声,即《越谚》所谓‘但用水荡漾也’。滰自别一字,《越谚》误合为一。”[4]3069

一说“濯”。近人应钟《甬言稽诂·释行事》“濯”条:“濯,《说文·水部》:‘濯,𤃬也。’直角切。甬音读如族。澄、从声近,讹转故也。𤃬、澣正俗字。𤃬者,《说文》云:‘濯衣垢也。’字亦作浣。何休注《公羊》云《庄三十一年传》:‘去垢曰浣,齐人语也。’然则濯亦去垢义耳。‘濯缨’‘濯足’,皆以水去垢之谓。濯从翟声,古音为宵类,燿、曜、耀、嬥、櫂、糶皆其例。故濯亦读直教切。《广韵·卅六效》:‘濯,浣衣。’宵、阳同入相转,同入于药。音变为长。甬俗称水洗去垢呼如‘长’,即濯读澄纽正音而转耳。”[7]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和写法:

“潒”,如《鄞县通志》所引,晚清范寅《越谚》认为宁波人读若“祥”的这个词是“潒”之音转。《越谚》卷下《音义·单辞只义》“潒”条:“‘荡’上声,宁波人读若‘祥’。凡洗瓶缽,但用水荡瀁也。《说文》。”[8]

“漒”,德国学者穆麟德(P. G. von Möllendorff)编著的《宁波方言便览》(The Ningpo Handbook)记作“漒”,注音ɡyianɡ,即今[düia)]。如:“我一日里头两遭漒肉。”[9]10(漒肉,洗澡)又:“锅漒一漒把葛个油熬一熬。”[9]89又:“肥皂可以漒掉油腻。”[9]114又:“衣裳漒来顶干净。”[9]115又:“碗要漒拉干净。”[9]116《简明吴方言词典》“漒”条:“(宁波[düiaN213])宁波一带的话。动词。洗:~衣裳|手交关龌龊,快点~一~。”又“漒浴”条:“(宁波[düiaN213¤io/2])宁波一带的话。动词。洗澡。”[10]《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本,下同)“漒”条、“漒浴”条引用了《简明吴方言词典》内容[11]6243。

“洗”,美国传教士睦礼逊(W. T. Morrison)编著的《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bo Dialect)记作“洗”,注音gyiang,亦即今[düia)]。如:“gyiang ih-go nyüoh洗一个浴。……gyiang-nyüoh-dong洗浴桶。”[12]36又:“gyiang-siu-un洗手碗。”[12]50又:“gyiang ken-zing洗干净。”[12]76(浴,注音nyüoh,音同玉)

“浆”,《汉语方言大词典》“浆面手巾”条:“〈名〉手巾。吴语。浙江定海[tþia)223-13m˜))113-33þiu334-53tþiN53-42]。”[11]4511(“浆”字注音恐有误,当读[düia)113])

诸说当中,“滰”字说影响最大,如《鄞县通志·方言(三)》:“六月六,黄狗猫滰浴。”[4]3240又:“六月六,黄狗老猫滰滰浴。”[4]3503又:“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滰浴。”[4]3510(滰浴,洗澡。浴音肉)近人陈炳翰《古堇谚铎》(附在《鄞县通志》方言卷)卷二:“扫地扫一地中央,滰面滰一鼻头梁。”[4]3337此外,写作“滰”的还有:《宁波市志》[13]、朱编本《宁波方言词典》[14]456、《宁海话》[15]、《象山方言志》[16]452等。

但是,从音义两方面考察,“滰”“濯”“潒”“漒”等均不够贴切,下面略作分析。

关于“滰”。《说文·水部》:“滰,浚干渍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齐,滰淅而行。’”《广韵》其两切。桂馥义证:“滰者,漉淅米使干。”《广雅·释诂二》:“滰,𥂖也。”王念孙疏证:“滰之言竟,谓漉干之也,今俗语犹谓漉干渍米为滰干矣。”“滰”是淘米使干、淘米后滤净泔水的意思。“滰”其两切的读音与宁波话表洗涤义的[düia)213]吻合(“糨糊”的“糨”异体字作“糡”,可证“强”“竟”两声相通)。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本字,于是人们用读音相同而意义似乎有点关联的“滰”来表示,并用引申说来弥缝其词义上的隔阂,如朱编本《宁波方言词典》“滰”条:“《说文·水部》:‘滰,浚干渍米也。’其两切。引申为洗。”[14]456《象山方言志》第八章《常用词本字考》“滰”条:“音‘强’。动词。淘米后滤净泔水。……引伸作‘洗涤’讲。”[16]171但“淘米使干”义与“洗涤”义距离很大,且“滰”字非常冷僻,文献中几乎没有实际用例,而表示洗涤义的是常用词,故“滰”不可能是本字。

关于“濯”。《说文·水部》:“濯,𤃬也。从水,翟声。”(“𤃬”同“浣”)《广雅·释诂二》:“濯,洒也。”(“洒”同“洗”)《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毛传:“濯,涤也。”《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有洗涤义,但《广韵》直角切(音浊),又直教切(音棹),义合音不合。应钟先生谓“甬俗称水洗去垢呼如‘长’,即濯读澄纽正音而转耳”,音转过于随意,靠不住。

关于“潒”。《广韵》徒朗切。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水荡漾貌,后作“荡”。《说文·水部》:“潒,水潒瀁也。从水,象声。读若荡。”段注:“潒瀁,叠韵字,摇动之流也。今字作‘荡漾’。”二是荡涤。《广雅·释诂二》:“潒,洒也。”王念孙疏证:“潒,与荡通,字亦作盪。”第二个意思就是宁波话“荡嘴巴”“荡夜桶”的“荡”。可见,“潒”与洗涤义[düia)213]音义均不合。《越谚》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这是学者较早著录宁波话管洗叫[düia)]的材料(宁波人读若“祥”),所以《越谚》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关于“漒”。《集韵》渠良切。《汉语大词典》收有两个义项:①水名(《集韵·阳韵》:“漒,水名,在河南。”)。②用同“犟”,性情固执。《宁波方言便览》等用“漒”,纯粹是借其从水强声的形声字字形。且“强”是阳平字,表洗涤的[düia)213]是阳去字,声调有差异。

关于“洗”。“洗”是训读字。所谓训读,是指“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1876年出版的《宁波方言字语汇解》用“洗”来训读[düia)],就我们目力所及,这是洗涤义[düia)213]迄今首见著录。

关于“浆”。“浆”指衣物洗净后,浸以米汁,干后使之平挺,“浆洗”指洗净并浆挺衣物。“浆”与洗涤义[düia)213]音义都有些沾边,所以用了这个字。其实音义都不合。

二、“净”字音义分析

今谓本字实作“净”。

宁波话里,“净”字通常的用法是读[üiN213],作形容词,表示清洁、纯等意思,如干净(书面语。口语说“清爽”)、净赚、净货等①。而洗涤义是动词,音[düia)213],两者音义距离都很大,怎么会是同一个词呢?

先看读音。《广韵·劲韵》:“净,无垢也。疾政切。”“净”字音韵地位是“梗开三去劲从”。“疾政切”折合成宁波话的今读是[düiN213](从母宁波话今读有ü 、dü 等,故“净”声母有ü、dü 两读),与[düia)213]声母、声调都一致,差异在于韵母。

“净”字韵母iN,又读作ia),看似很特殊,但从古今音变角度分析是讲得通的。李荣先生指出:“古梗摄主要元音今读[a],为我国东南部吴、赣、客、粤、湘、闽、徽诸方言区共性之一。这里所谓[a]元音,包括鼻化的[a)],带不带塞音或鼻音韵尾,有没有介音。”[22]就宁波方言而言,古梗摄主要元音今读[a)],绝大多数是梗摄开口二等字。如:

绷pa)53,烹(烧菜时浇入酒、醋、水等)p‘a))53,彭ba))24,孟ma))213,打ta))35,冷la))213,撑(撑船)ts‘a))53,锃dza))213,sa))53,耕ka))53,坑k‘a))53,鲠(鱼骨头鲠胡咙)ga))213,硬Na))213,杏úa)213,a)53。合口二等字有:横úua))24。

宁波话梗摄开口三等字主要元音读[a)]的比较少,但也有,例如:盛(姓,与“净”同属《广韵·劲韵》)dza)213,㿮(青㿮㿮,颜色发青)a))53,(反映,放映)ia))44。合口三等字有:(一段时间,如上顷、该顷、过一顷)tþ‘ia))35。

另外,“净”从争得声,争或争声字宁波话多读a)韵,例如:争(争口气,两人争起来)tsa))53,睁(眼睛睁勿开)tsa)53,挣(挣家计)tsa)53,棦(树棦:树节子)tsa)53,㬹(手㬹子头:胳膊肘儿)tsa)53。

如果横向比较,“净”在其他方言里也有主要元音读[a]的,如:于都ts‘ia)42,福州tsiaN242,温州tþiaN42,绩溪tþ‘iA)22,梅县ts‘iaN53,南昌tþ‘iaN11[23]2351-2353,广东台山台城tiaN31,广东恩平牛江tsiaN31,广东惠州ts‘iaN31,广东东莞清溪ts‘iaN42,广东中山南蓢合水ts‘iaN55,江西莲花tþ‘ia)33,江西赣州蟠龙tþ‘ia))53,山西襄汾tþiaN53,江西瑞金tþ‘iaN42[11]3159-3160,江西临川tþ‘iaN22,广东中山tsiaN22[22]。

综上,“净”读[düia)213],是符合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而且,这是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古老的白读音。

再看词义。“净”,《说文》作“瀞”,释作“无垢薉(秽)也”,本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把动作结果变为动作本身,就当洗涤讲。《国语·周语中》:“净其巾幂。”韦昭注:“净,洁也。”近代汉语里用例甚繁,例如:唐庄翱逸句:“焚香暮入翻花殿,净手秋开贝叶经。”《法苑珠林》卷八十九《感应缘·唐居士张法义》引《冥报记》:“乃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忏悔。”《西游记》第八十三回:“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四回:“当日却是安郎中摆酒,西门庆起来梳头净面出门。”《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那妇人又将大磁壶盛着滚汤,放在桌上,道:‘尊官净口。’”《笑府》卷六:“面主人持面至,倾之卓上,曰:‘你胡乱吃罢,我要紧净碗。’”《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奶奶今日中晌尚未洗脸,这会子趁便可净一净好?”《后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笑道:‘宝哥哥,你快快的把脑瓜子再往河泥里钻一钻,好等林妹妹试个净头的手段儿。’”《七侠五义》第七回:“要净面水,唤开水壶,吵嚷个不了。”以上各例除了“净口”为漱口,其余“净”都与洗同义。甚至现代汉语也保留了“净”的动词用法,如老舍《骆驼祥子》19:“眼睛直勾勾的,进门先净了手,而后上了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擦洗干净:~一~桌面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使清洁:~一~桌面|~~手。”

三、方言综合比较

近代汉语里,“净”当洗讲,几乎南北都说。那么,现代方言里的情况又如何呢?先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相关材料:

崇明【净】洗;洗刷:~碗|~镬子洗锅|手~~干净手洗干净。【净手】洗手:~净净干净。【净衣裳】①洗衣裳。②用做妇女例假的讳词。【净脚】洗脚。

上海【净浴】→〖汏浴〗(“汏浴”条释为“洗澡”)。

济南【净】②使干净:~身。【净面】入殓前由死者的儿女用棉球蘸酒擦脸。

于都【净】投洗(衣服):这件衫洗正头到,你拿得河下~干来。

福州【净】②擦洗、打扫干净:~厝屋子。

娄底【净身】入殓前为死者擦洗身子[23]2351-2353。

再看《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相关材料:

【净】①〈动〉洗;洗涤。吴语。上海。……《沪谚外编》:“十月交到十一月中,敲冰~菜叫长工。”上海奉贤。《白杨村山歌》:“新的衣裳布眼头~得清,旧的衣裳~来要轻轻能。”上海松江:~手|~脚|~衣裳。【净手】〈动〉洗手。吴语。上海松江。江苏海门。浙江湖州双林。【净去】〈动〉洗去。吴语。上海崇明。【净头】〈动〉洗头。吴语。上海崇明。【净面】〈动〉洗脸。吴语。上海。江苏海门。【净浴】〈动〉洗澡。吴语。上海。上海嘉定。江苏海门。【净菜】〈动〉洗菜。吴语。上海松江。江苏海门。浙江。【净脚】①〈动〉洗脚。吴语。上海松江。江苏海门。【净衣裳板】〈名〉洗衣板。吴语。上海松江。【净澡】洗澡。中原官话。河南[11]3159-3161。

此外,《苏州方言词典》:【汏】洗。……苏州郊区根据所洗的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说法,如汏手说“净手”[24]。《上海话大词典》:【净】旧洗:~衣裳[25]。《山东方言词典》:【净面】入殓时,用水把死者的面部擦干净。(阳、青)[26]244。又:【净】冲洗。(牟)[26]393。

上举各例,除于都方言外,“净”作动词与作形容词,读音相同。

不难看出,现代方言管“洗”为“净”的,主要是吴语,如上海方言(包括崇明、奉贤、松江、嘉定)、江苏海门及苏州郊区、浙江(《汉语方言大词典》没有交代具体方言点,据笔者所知,余姚、慈溪就有说“净”的,分别见《余姚市志》[27]974,984、《慈溪县志》[28]921方言章。事实上,吴语明州片都说“净”,只不过语音变化太大,一般人没有意识到)。其他方言虽然也有用“净”表示类似洗的概念的,但词义和用法都有一定限制,“净”和“洗”不能互相替换。在现代汉语里,“净”和“洗”也不能完全划等号,如“净一净桌面”显然不是洗一洗桌面的意思。

“洗”的意思,吴语往往不说“洗”,而说“净”或“汏”,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说“汏”的主要是苏州话、杭州话、上海话(旧也说“净”,且使用范围较窄)[23]1549;而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说“汏”的主要是吴语,此外江淮官话(江苏泰州)、闽语(广东潮阳、汕头)也说[11]1941。为什么不说“洗”,而说“净”或“汏”?这恐怕与文化及民俗有关。乾隆《昆山新阳合志》卷一:“讳‘死’,呼洗曰‘净’。”②《方言与中国文化》说:“苏沪一带忌‘死’[s]音,口语改用[þi]这个音。又因[þi]和‘洗’同音,遂不用‘洗’这个词,改用‘汏’或‘净’。否则‘侬先洗’就等于‘侬先死’了。”[29]204其说甚韪。“死”,《广韵·旨韵》息姊切(姊,宁波话读挤),与“洗”同音,出于讲忌讳求吉利的文化心理,于是宁波方言就用“净”来表示“洗”。

如上所说,“净”当洗讲,一般都与干净的“净”读音相同,但也有例外,即“净”有文白异读,作形容词,文读;作动词,白读。例如江西于都方言:

【净】ts‘e)42①清洁;干净:倒碗~水来,涧你取仙丹。②纯:~重|𠊎今年除了本,~赚一万块[30]197。ts‘ia)42投洗(衣服):这件衫洗正头到,你拿得河下~干来[30]166。

浙江慈溪、余姚方言也有类似的情况:

慈溪【净】[düieN223]干净[28]898[úieN223]洗涤[28]921

余姚【净】[düi«)13]干净[üi«)13]洗面孔~得清爽[31]

慈溪、余姚方言“净”的形、动两义只是声母有变化,所以比较容易看作一个词;而宁波、舟山方言形容词音[üiN213],动词音[düia)213],声母、韵母都有变化,所以不容易察觉本是一个词。

①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卷2352页“净”条:“宁波ts«N32”,下列“清洁;干净”“纯”“剩下”“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等4个义项。此系误植,不是宁波方言的,而是东莞方言的。参见:詹伯慧、陈晓锦编纂《东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熊正辉、张振兴、沈明主编《新华方言词典》“净”条义项(1):“剩余下来的。如宁波ts«N32:使~一蚊块钱。”误同。参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87-488页。

② 转引自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净”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③ “干黏曰滰”见《康熙字典》引《方言》。又,陈训正为浙江慈溪官桥村(今属余姚三七市镇)人,“甬俗争读张[tsa)53]”,反映的是他老家口音,宁波话张读[tþia)53]。

[1] 曹志耘. 汉语方言地图集: 词汇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157.

[2] 傅国通, 方松熹, 傅佐之. 浙江方言词[M]. 杭州: 浙江省语言学会印行, 1992.

[3] 毛奇龄. 越语肯綮录·序//续修四库全书: 第194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35.

[4] 陈训正, 马瀛. 鄞县通志[M]. 刊印本. 1951.

[5] 谢奇勇. 论李荣之“考本字”[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9(5): 109-116.

[6] 陈训正, 马瀛. 定海县志//曹小云, 曹嫄, 辑校. 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 第四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 2629.

[7] 应钟. 甬言稽诂[M]. 宁波天一阁藏稿本.

[8] 侯友兰, 等. 《越谚》点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01.

[9] 穆麟德. 宁波方言便览[M]. 上海: 美华书馆, 1910.

[10]闵家骥, 范晓, 朱川, 等. 简明吴方言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60.

[11]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M]. 修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12]睦礼逊. 宁波方言字语汇解[M]. 上海: 美华书馆, 1876.

[13]俞福海. 宁波市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2873.

[14]朱彰年, 等. 宁波方言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6.

[15]陈一兵. 宁海话[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94.

[16]叶忠正. 象山方言志[M]//象山县地方文献丛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17]汤珍珠, 陈忠敏, 吴新贤. 宁波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18.

[18]周志锋, 胡方. 北仑方言[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19]周志锋.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2: 154.

[20]朱彰年, 等. 阿拉宁波话[M]. 修订版.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159.

[21]肖萍, 郑晓芳. 鄞州方言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70.

[22]李荣. 我国东南各省方言梗摄字的元音[J]. 方言, 1996(1): 1-11.

[23]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4]叶祥苓. 苏州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34.

[25]钱乃荣, 许宝华, 汤珍珠. 上海话大词典[M]. 辞海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204.

[26]董绍克, 张家芝. 山东方言词典[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7.

[27]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余姚市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28]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慈溪县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9]周振鹤, 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04.

[30]谢留文. 于都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31]肖萍. 余姚方言志[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6-47.

[32]陈训正. 甬谚名谓籀记(附甬句方言脞记)[M]. 杭州: 浙江省立图书馆印行所出版, 1936: 1.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Zhang is Jing in Ningbo and Zhoushan Dialects

ZHOU Zhi-feng, ZHENG Xiao-f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300, China)

Jing (净), Xi (洗), Ningbo and Zhoushan Dialects, original word

2021-03-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甬言稽诂》校注及研究”(19BYY160)

周志锋(1958-),男,浙江宁波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语文辞书和吴方言。E-mail: zhouzhifeng@nbu.edu.cn

H16

A

1001 - 5124(2021)05 - 0022 - 06

(责任编辑 周 芬)

猜你喜欢
吴语大词典词典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老板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