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实向虚”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

2021-09-16 01:48张英卓苗长虹
中州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脱实向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张英卓 苗长虹

摘 要:“脱实向虚”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此消彼长、社会资源的配置错位两方面。而“脱实向虚”背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虚拟经济理论下的金融自我循环机制以及发展阶段转换面临的制度落后是导致我国经济运行“脱实向虚”的成因。为遏制经济“脱实向虚”、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去杠杆化、抑制房地产领域的过度金融化、制约资本在平台领域的垄断行为等。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7-0042-06

我国经济规模和产业体系庞大,产业链供应链长且复杂。这虽然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为金融泡沫不断放大、金融系统扭曲市场创造了特殊环境,容易诱致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层层嵌套,拉长、转换和隐藏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基于特殊国情,我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可能是会带来毁灭性灾难的系统性危机,将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转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和新趋势,为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①在“十四五”规划中,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被放在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全局的重点方向上。本文以我国“三期叠加”背景下的经济“脱实向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总结当前我国“脱实向虚”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脱实向虚”的形成机理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表现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此消彼长

当前,我国处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表现出了与某些经历过经济虚拟化的西方国家相似的发展特征。根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我国当前面临的“虚实背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主要表现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使资产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等方面。②当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最直观的表现是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失调,即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在宏观经济中的构成,无论是在规模、水平上,还是在结构和时间上,均已存在显著的背离特征。主要体现在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投资回报率等指标上,虚拟经济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与实体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金融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4.5%,2015年这一比重达到8.5%,甚至超过了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在各自金融泡沫时期的最高水平。虽然在国家的积极调控下,自2017年起金融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实体经济的增量和增速指标,仍然明显低于虚拟经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中的各部门数据,我国制造业2020年全年增加值为26.6万亿元,同比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与之相对的是,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4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银行业类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债券发行规模较上年增长26.5%;保险业总资产同比增长13.3%。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增速超过7%,是实体产业投资增速的两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调现象的背后,是行业之间的投资回报的差距。我国金融企业和准金融企业的数量约占各类企业总数的1.2%,但金融企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的利润却占全国企业利润的65%以上。③当前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实体投资效率的提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经济效益报告”显示,当前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左右。伴随着工业投资回报率的不断下降,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领域却呈现出利润收益率不断升高的发展态势,证券、银行业的利润率都高达30%。④虚拟经济的规模扩张和增长速度远超实体经济,最终的结果就是虚拟资产不断积累,实体资产不断流失。2019年,我国金融总资产为467万亿元,与经济总量的比值达到481.4%⑤,已经超過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达到了347万亿元,其中银行资产已达到GDP的三倍⑥,并且我国居民资产很大一部分压在房地产上,政府财政收支也相当大程度上同土地和房地产关联。可以说,中国金融资产的总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实体性财富的总价值,而金融资产规模的加剧扩张,也表明了全社会各主体的债权与供需关系正在向扭曲发展,这些都成为金融泡沫化和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外在表现。

2.社会资源的配置错位

经济“脱实向虚”的另一大表现是实体经济所能得到的社会资源比重持续下降,货币资金更多地在虚拟经济部门空转,而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各类融资活动是社会生产生活高效平稳运行的保障,也是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一旦经济“脱实向虚”,资本配置就会发生错位。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末我国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M2与GDP的比值较上一年升高了约15%,说明超发的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流入实体经济。2020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7.5%,同比降低了8.3个百分点⑦,社会融资增量占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整体下降,金融本身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也在下降。从2000年至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融资配置的整体变化趋势来看,2012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部门投资回报率的下降,M2规模是GDP的1.8倍,PPI出现持续负增长,资金开始大举流向虚拟经济进行投机套利活动。之后便出现了2013年商品房销售额的暴涨,房地产业创造的GDP仅占全国的约5%,而它却长期占据了25%的信贷资源。⑧除了房地产的高度金融化外,各类资产管理平台行业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实现迅速扩张,金融投资的触手伸向了社会各个角落,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也跟随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从事以钱生钱的活动,大量资金从企业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投资领域。金融本应为我国的实体经济运转提供投资服务,金融的收益也应来源于实体投资的收益,但如今金融愈发独立于实体经济。虚拟投资越来越热,实体投资越来越冷,这些都是社会资源配置错位和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外在表现。

二、经济运行“脱实向虚”的成因分析

1.“脱实向虚”背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的“脱实向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世界上许多国家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就是制造业过早空心化,大量资本涌向虚拟经济,最后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居民和社会长期积累的财富蒸发消失,国民经济陷入困境。针对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种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在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演变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洞察了我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内在原因。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⑨三大失衡共同导致了经济循环不畅。

第一大失衡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了产能强大的供给体系,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这同以往的投资和出口导向是相匹配的。但目前我国正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逐渐迈进中高收入国家,不论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还是出口需求都指向高端产品。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虽然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低端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高端产业发展又举步维艰,在国际分工中位置尴尬。另一方面,以基础设施作为物质载体的供给侧在短时间内还没有适应需求新变化,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空心化、去工业化。

第二大失衡是实体经济自身发展遇到瓶颈所导致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是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金融业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其本能是逐利,金融资本在市场上会自发从低利润部门流向高利润部门。而我国资本不断从实体行业流失也客观反映出实体行业收益率已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这一事实。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整体产能已经过剩,投资回报率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下降。其中,制造业回报率下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造业本身进入门槛高、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我国当前劳动力成本升高、税赋过重,导致制造业的运行成本过高,对利润空间造成严重挤压。制造业的投资意愿不断降低,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收益持续增高,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发展失衡。

第三大失衡是房地产与其他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行业占用资金过大,形成泡沫。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整体融资占比过高,严重侵蚀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据央行统计,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4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⑩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从约30%增加到60%,房地产资产总额在中国家庭资产总额中占比高达78%,房产按揭贷款占家庭总债务的70%以上。房贷占比过高,致使家庭部门增加信贷和消费的空间所剩无几。[B11]可以说,中国居民财富已经被房地产掏空,居民资产沉淀在固定资产上,而不是可支配可流动的财富上。资本没有在社会其他领域流转增值,间接地减少了社会可用资金总量,导致社会民间资本降低投资制造业的积极性,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形成虚实失调的恶性循环。

2.虚拟经济理论下的金融自我循环机制

依据虚拟经济理论的底层逻辑,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也可以解释为金融的内在属性造成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除了可以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获得利息、红利、租金等中介费用和交易费用外,也能做到自我服务获利。前者的价值根源依附于实体产业,或者说是正常产业链在金融环节的延伸,并贡献实体经济产出,但后者自己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虚拟经济的收入可以来自虚拟经济本身,直接依靠虚拟资产重复交易,实现资产或债务规模的扩张和虚拟价值的自我增殖,而无须再依赖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系统间起中介作用,也没有发生对生产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整个过程完全绕过了实体经济。因此现有理论研究普遍认为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载体,一定程度的虚拟经济发展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虚拟經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反过来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2012年我国产能过剩现象开始显现,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水平出现拐点,大量游离资本进入虚拟经济循环以谋求更快的自我增值。为追求更高的账面利润和充足的流动性,那些融资约束较小、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的大型企业,往往将多余的信贷资金再次投向金融系统以图以钱生钱,导致银行提供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留在虚拟经济中运转。而那些融资难度高、不易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则只能转向利息高昂的民间信贷。为了填补高昂的利息,同样也会走上冒险投机的道路。其结果就是: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速远高于GDP和CPI涨幅,货币超发而产生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始终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所困扰,这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多两难”问题的根源。

3.发展阶段转换面临的制度落后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处理虚实经济问题上的制度落后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引发的一系列衍生问题加剧了经济的“脱实向虚”。如今中国不仅面临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还面临由此而生的制度失衡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都适应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环境,当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在经济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之前的一些经验、习惯和“游戏规则”开始不再适用,并形成路径阻碍。但是在以往发展“惯性”的驱动下,为了阻止经济增速下行,政府和企业又不得不通过加杠杆方式来拉动投资。当整个宏观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后,政府和企业家们很难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微观主体很难立刻做出反应或是调整、适应新形势和环境。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政府市场边界不清、规则模糊、不当干预和低水平监管、垄断和低效率等问题削弱了金融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导致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结构存在明显缺陷,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经济“脱实向虚”问题的路径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化解产业锁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成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经济“脱实向虚”问题的根本路径。

对企业主体来说,传统实体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现状、所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位置以及市场环境进行重新设计与整顿,逐渐形成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价值链创新为主要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只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企业,而非通过技术模仿的非实质性创新型企业,才能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摆脱发达国家的挤压。这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利用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未来效益吸引外部投资,同时自觉抵制房地产和委托理财等诱惑,避免走上资本投机的老路歪路。制造业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品牌为导向不断丰富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品质,延长产品链和服务链。

对政府主体来说,要改变发展观念、主动破除障碍、完成深度改革。地方政府应着眼于未来,认识到只有夯实地方的实体产业基础才能广开财源、扩大就业,而非图一时之利过度发展房地产和金融业。首先,要提升政府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与水平,引导地方产业“再工业化”,而非“去工业化”。比如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淘汰一部分落后和过剩产能,再对一部分传统产能进行改造升级,逐步推动交通、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市场对社会资本开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地方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向实体经济领域集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自主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产业增长极。关注人才与知识,着力建立兼顾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的人才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创新链与制造产业链有效融合,从多方面调动我国各种科研机构和院校对产学研用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建设加强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宣传和树立契约精神与意识,将人才和创新成果稳固下来。再次,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保障企业的茁壮成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税降费,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税负。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尽量清理各种不合理、不必要收费,落实对小微企业和高新企业差别化的税费优惠政策。通过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来降低物流成本和能源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由于实体部门税收减少,可以考虑从金融业、房地产行业加税以弥补税收缺口,同时达到平衡虚实经济投资回报率的效果。

2.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解决“脱实向虚”问题的必要前提与重要保障。实现“虚实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完善政策与相关制度遏制金融的自我循环。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导力量,建立健全我国现代银行体系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并将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放在首位。[B12]为构建现代银行制度,需要设计一套新的宏观评估体系和管理框架,过去以堵为主、一禁了之的生硬僵化的管制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为解决我国金融投资愈发短期化、套利化的问题,要将未来货币政策的重心放在金融稳定与降速降热上,有序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配置的效率和安全性,有效发挥金融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利率资源配置的市场基准。针对之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现象,应缩小无风险套利空间和货币基金规模,建立可行的人民币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稳定的长期资金筹集机制、权益类资本机制。由于以往货币政策在负债端的传导无法体现,导致银行越来越依靠金融套利,最终沦为加杠杆维系市场流动性的工具。为避免银行资金“脱实向虚”,必须引导银行业务回归本质、发挥原有职能、提升主业服务质量,加强金融治理与监管,遏制银行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相互买卖的空转现象。引导银行把握当前服务制造业企业的薄弱环节,提升贷款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构建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的银行体系,如鼓励投贷联动、债转股等,推进普惠金融来支持实体中小微企业,创造出更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产品。

只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才能真正让实体经济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普惠金融以及中小微金融组织,延展金融服务层级,丰富金融业底层生态,对非法融资和欺诈犯罪行为零容忍,规范市场秩序。一方面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保护作用。相关部门应推动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加大金融泡沫挤出的制度执行,抑制金融领域的各种投机炒作,从制度方面遏制金融为非理性逐利提供利润空间。鼓励投资机构以创业基金、产业基金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机制上激发各类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同时由于我国银、证、保、信等行业已经在业务和产品层面上大规模混合,应注意到分业处理的监管问题。筑牢金融稳定的制度根基,辅以灵活的汇率、利率调节和政策工具,为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提供制度保证,为中国实现经济转型争取宝贵时间。

3.推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去杠杆化

我国经济已经在虚实不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多年,很多周期性、行为性、体制性的问题相互叠加、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巨大隐患。为降低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必须大力推动僵尸企业的清理和债务处置工作,实施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严肃处置长期经营亏损、债台高筑、有严重违规案例的大型企业,加快对部分传统产业、过剩产业的并购重组,避免这些企业将过剩资金转投虚拟领域,引导资本投向那些赢利能力更强的优质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吸取以往的教训,扎实推进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去杠杆化。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抑制资金在虚拟部门的空转,推动资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征信制度,提升各类金融机构财务报表、资产管理产品透明度。规范资产交易行为,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资产登记制度,做到每一分账纳入系统。严厉打击各种投机和操纵行为,把握好去杠杆和保证市场基本稳定的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4.抑制房地产领域的过度金融化

为避免我国房地产行业成为金融投资载体,引导我国房地产回归住宅本质,应该先从资金市场的源头抓起,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抑制房地产的投机需求,逐步收紧对房地产的信贷闸门,防止资金越线流入房地产领域。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强化房地产贷款安全监管,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遏制金融市场推动地价和房价上涨。因地制宜地制定房地产政策,实现“一城一策”。对于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楼市过热的城市和地区,应紧缩房地产贷款投放,拉长交易周期;对于北方某些经济发展仍然依靠房地产刺激、维持财政收入依靠推高地价的城市而言,应在保障刚需的前提下,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大涨大跌,采取温和有效的措施实现房价“软着陆”。积极落实个税改革方案,减少工薪阶层税收负担,加速降低社保税率,增强民众造富、存富能力,稳固居民生活信心,使民间资本重回实体经济。

5.制约资本在互联网平台领域的垄断行为

如今社会资源的分配越来越集中在互联网平台领域,为制约资本在平台领域的垄断行为,避免中介和平台将实体产业的剩余利润压榨殆尽,防止流经平台的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逐渐虚拟化,应平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推进“去中介化”进程,推动我国经济“脱虚向实”。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左右市场、改变信息、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管理与控制,以达到制约垄断的目的。在处置垄断的过程中,解决市场界定困难、垄断认定难等问题,需要相关立法部门完善互联网和平台行业反垄断审查规则体系,提高执法部门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对互联网平台行为严加监管,将涉及互联网金融的部分依法纳入监管,以达到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的目的,保护不同市场的公平竞争,避免资本资金过多停留在互联网金融巨头的旗下进行以钱生钱、自我循环,从而确保实体产业的金融供给。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0、114—115页。

③张道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能走歪路歧路》,《文摘报》2020年12月29日。

④《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22054/index.html,2020年11月6日。

⑤“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2020 China′s Industrial Finance Development Index)是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评估的指數。该指数从资金支持度、结构优化度、服务有效度和金融安全度四个维度,运用38项指标综合评价全国及31个省级行政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绩效,以期引导和推动中国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

⑥《2020年三季度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347.32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44303/index.html,2020年12月15日。

⑦《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61741/index.html,2021年1月12日。

⑧董涛:《如何遏制资金“脱实向虚”》,《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7期。

⑩《2020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18234/index.html,2020年10月30日。

[B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030508/index.html,2020年5月29日。

[B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年11月3日。

参考文献

[1]曹源芳.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关系——基于1998—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不可膨胀[J].资本市场,2015,(1).

[3]李鹏飞,孙建波.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影响、成因及对策——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4]刘晓欣,张艺鹏.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2).

[5]苏治,方彤,尹力博.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7,(8).

[6]王国刚.金融脱实向虚的内在机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8,(7).

[7]王守义,陆振豪.以虚拟经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7,(8).

[8]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

[9]周維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转型升级对策[J].经济纵横,2018,(3).

责任编辑:刘 一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 of "from Real Economy to Fictitious Economy"

Zhang Yingzhuo   Miao Changhong

Abstract:"Economy is from real to fictitious"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China′s economy is facing at present.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he decline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ctitious economy, and the disloca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major structural imbalance, the financial self circ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the institutional backwardness in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 stage are the cause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real economy to fictitious. In order to curb the economic "from real to fictitiou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China should deepe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promote the deleveraging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restrain excessive financialization in the real estate field, and restrict the monopoly of capital in the platform field.

Key Words:fictitious economy; real economy; "from real economy to fictitious economy"

猜你喜欢
脱实向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浅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
防止市场资金“脱实向虚”
我认为中国“虚拟经济”过火了(当事者说)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警惕房地产加剧中国经济“脱实向虚”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脱实向虚”加剧需警惕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张志元:房产暴涨,警惕“虚拟经济”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