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膳食难操作 食物测量是关键(二)

2021-09-18 02:12方跃伟
健康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等份计量单位计量

方跃伟

食物摄入和运动消耗的平衡(即所谓的“吃动平衡”)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内容,要平衡膳食必然涉及食物的计量和测量。判断一个人饮食过量还是不足的科学依据不是食物的重量,而是食物的能量。

目前,在众多营养科普中,为了便于民众的平衡膳食实践,食物的测量大多采用的是买卖交易测量手段,即用衡器称重。计量食物用生重“克”,但不能直观地判断食物的能量。因此对于平衡膳食来说,食物采用重量计量并不合适。

为了科学解读平衡膳食,许多营养科普也会用食物能量“千卡”来计量三大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分配比例,或指导糖尿病、减肥等饮食量。遗憾的是,食物的能量“千卡”却无测量衡器,对普通民众来说不知所云,缺乏平衡膳食实践的可操作性。

我们买卖金首饰,从公平交易的角度,店家不会多给顾客1克,同样,顾客也不愿意少要1克。但如果是买卖煤炭,店家多给顾客1克甚至50克也不会计较,同样,顾客也不会计较少要1克,甚至50克。这是因为,对不同物体计量单位的选择,人们是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决定。如果我们去买金首饰,对店家说我要0.010千克(10克)的金项链,会让店家一头雾水;同样,如果我们去买煤炭,对店家说我要1千万毫克(20斤)的煤炭,也会让人笑掉大牙。上述举例,因为金子价高,需求量也小,需要“克克计较”,而煤炭价低,需求量也大,仅需“斤斤计较”。我们治病吃药,西药大多用毫克、微克计量,而中药大多用克计量。这是因为西药大多是提纯的化学制剂,药性强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中药大多是自然界的有机复合物,有效成分较少。所以西药误差要求小,用了很小的计量单位,中药误差大点没有关系,用了较大的计量单位。如此看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既方便计量操作,又能够应用积累的常识,应是物体计量单位选择的原则。

食物能量测量没有衡器已是问题,食物能量计量单位用“千卡”也为平衡膳食设置障碍。要知道,1千卡大米饭仅11~12粒,而我们一口吃进去的米饭起码300粒,这说明食物能量计量用“千卡”,计量单位太小了。基于身体运动强度等的个体差异、食物和饮食行为的复杂性,比如同样的食物,产地不同能量也不同、储存条件不同,食物含水分也有差异;同时由于家庭烹饪加工过程的计量和测量,以及饮食行为比较粗放,因此食物计量都不可能在家庭厨房和饮食中精确到“千卡”或“克”,可能也无必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给出的很多食物能量推荐值也是一个区间值,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有没有适合平衡膳食实践操作的食物计量单位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食物交换份”。食物交换份既能体现食物的能量,又能体现食物的重量,且容易操作,在“平衡膳食”实践中起着各种计量、测量方法的“桥梁”作用,可以改善平衡膳食知识“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实践平衡膳食。

“食物交换份法”最早由国外提出,后经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改良,是用于糖尿病膳食治疗的食物计量方法。它可以将抽象的食物能量、重量以及复杂的平衡膳食概念较轻松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对需要进行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人普遍适用。

所谓的“食物交换份”,就是根据人们对食物生重的计量习惯,把各类食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分成三组六大类,同类食物中,相同体积或重量,它们的能量相近,营养价值相似。第一组为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第二组为动物性食物和大豆,主要含蛋白质;第三组为油脂类和坚果类,主要含脂肪。每份食物含能量90千卡,同类食物可以互换,以便平衡膳食。各组、各类食物采用“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取其可食部分生重平均值,第一组的谷类25克为1份,薯类包括地瓜、土豆、芋头、藕和山药等约120克为1份;蔬菜中茄瓜茎叶类500克为1份、豆角根茎类250克为1份;水果类200克为1份。第二组的动物性食物65克为1份,大豆25克为1份。第三组的坚果类15克为1份;油脂类10克为1份。“食物交换份”作为食物能量计量单位,精确性虽然不及“千卡”,就像煤炭计量用“千克”精确性不及“毫克”,但方便平衡膳食实践。

食物交换份法的使用原则是:同类食物完全可以互换。如等份的谷薯类,米饭、馒头、红薯、玉米可以互换;等份的蔬菜类可以互换,如韭菜、萝卜、豆角、芹菜互换;等份的水果类可以互换,如苹果、橘子、桃子互换;等份的肉鱼蛋奶(大)豆可以互换,如猪肉、羊肉、牛肉互换,河鲫鱼、鲳鱼、带鱼互换;等份的油脂类可以互换,如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互换;等份的坚果类可以互换,如松子、花生、南瓜子互换。同组食物中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有限度地进行替换。如1份的谷薯类可以换成1份的蔬菜或水果,但1份的蔬菜或水果不可以换成1份的谷薯类;1份的水果可以换成1的蔬菜,但1份的蔬菜不可以换成1份的水果。其他两组食物都可以完全互换,如禽蛋、牛奶、豆腐、动物肉、水产鱼互换,烹饪油和坚果互换。不同类、不同组食物不可以互换,比如为了多吃牛肉,用1份的馒头换1份的牛肉。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除非每个人都给自己做饭,去称量烹饪的食材,才有可能了解自己食物摄入的大致能量,否则我们吃的都是熟食,就算带着衡器称重,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摄入了多少食物能量。这个问题算是戳到了“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的痛处。为此,笔者对此缺陷进行了改良,提出了“食物交换份熟食手测量法”,很好地克服了“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的缺点,在此向读者朋友做一介绍。

“食物交换份熟食手测量法”的特点在于,跳出食物测量用生食称重的思维惯性,对食物计量采用熟食体积测量的方法。通过对每类食物“1食物交换份”的熟食体积与相应手部位比对,来推测食物的大概热量和生重。

读者朋友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对食物计量采用熟食体积测量的方法,其误差一定比生食称重更大。其实不然,各类食物“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取值是食物可食部分生重平均值,比如,以一份冬瓜或韭菜为例(每产生90千卡热量的食物为“一份”),实际需摄入900多克冬瓜或340多克韭菜,按照“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蔬菜类食物被平均为500克(即平均500g即可产生90千卡能量),误差分别为400g和160g。而用体积测量熟食,需摄入700多毫升冬瓜或390毫升韭菜,按照“食物交换份熟食体积测量法”,蔬菜类食物平均为650毫升(即平均650毫升即可产生90千卡能量),误差分别为50毫升和310毫升,相较之下,“食物交换份熟食体积测量法”误差更小。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熟食称重法”是否更精确?可以告诉您,误差同样比体积测量法大。比如250克米烧煮干饭,加375毫升的水与加450毫升的水相比,重量不一样,体积却几乎相等。为什么?加水多重量大,米饭软,饭粒与饭粒之间的空隙小。加水少重量小,米饭硬,饭粒与饭粒之间的空隙大。所以只要是干饭(加水量在一定的区间),重量有变化,体积变化小。事实上,“食物交换份熟食手测量法”的精确性的确比“食物交换份生重称重法”误差大,原因是称重法用衡器,手測量法靠个体的经验判断,还受体型的影响。能够接受的原因,手测量法不是用来食物交易,而是用来对自身进食量的估算,估多估少都不是问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进食量进行适当地加减。

“食物交换份手测量法”的研究过程是:首先,调查人们手部位的大小及其规律。把被调查者分为消瘦、正常和超重三组人群,测量其手有关部位,如拳头、手前掌、指掌、拇指等的体积,获得不同体型人群手部位的平均体积。其次,把三组六大类常见的食物100多种,按1份可食部分转化成为市场商品毛重,并进行烹饪烧成熟食,待冷却后装入保鲜袋,用筷子将其缓慢压入盛有自来水,水平面刻度为零的量杯中,待熟食完全浸入水中,读取水平面在量杯中的刻度,即获得某熟食的体积。测量过程发现,同类食物多数体积相近。取其各类食物的平均体积,作为手部位比对的数据。其三,把不同体型人群的手部位平均体积与各类食物的平均体积进行比对,获得“食物交换份手测量法”。

欲了解“食物交换份手测量法”的具体内容,敬请关注下期文章。

猜你喜欢
等份计量单位计量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宇宙的尺度
纸卷大力士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图形前线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