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行业的“应急策”

2021-09-18 05:31许然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培机构素质教育

许然

8月19日,没有任何预兆,小梵所在的教师主讲群被解散,“还没去办离职手续,我们的工作群就突然被解散,企业邮箱也登不进去了”。

这一幕发生在作业帮教育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跟小梵一样,该公司的2000多名员工被通知去谈赔偿方案。“因为入职较久,我拿到了‘N+1赔偿。”她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

跟作业帮一样,不少线上教培机构也已经暂停营业。在掌门教育济南分部,整层办公室大门紧锁,早已人去楼空。在这里实习了4个多月的小陈表示,被裁实习生补偿了3天的工资,而正式员工和试用期员工补偿了10多天的工资。

今年7月,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教培行业风波不断,不少学科类教培机构上演“大逃离”。

教培按下“暂停键”

“双减”政策让多家教培机构加速进入爆雷行列。近日,位于成都的汉普森英语学校在未通知家长的情况下突然停课,表示将把线下的课转到线上。这引发了众多家长的退费潮。

无独有偶,郑州市于欢英语突然宣布停止办学,0元转让本市13个校区。这让2000多名家长退费无门,200多名员工领不到拖欠工资。目前,于欢英语各校区家长已报案并将相关材料提交给警方,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没有“跑路”的大型培训机构也陷入危机。在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一轮又一轮的裁员风波正不断上演。裁员涉及中小学大班课业务的主讲教师、教学辅导、运营等多个岗位。

学而思总部、好未来教育集团的工作人员刘锦向记者透露,目前集团裁员已超过两轮。凡是涉及“双减”政策不允许的部门,比如针对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的学科类培训,或无法盈利的部门都在裁员。此外,为缩减成本,行政部门也在裁员。

梳理“双减”政策可以发现,对于作业帮、掌门教育、新东方、学而思等上市企业,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在这条红线下,对于已上市的教育龙头来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退市转为非营利性机构,或者剥离学科类培训。”据从事教培行业多年的某校长蔡勇观察,“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不再有增量,存量将进一步压缩。”

蔡勇判断,“政策压力下,线上平台会首当其冲退出市场”。目前相关部门对于线上平台的监管,正在进一步收紧。投资遇冷、广告投放遇阻等因素,让本就打着“烧钱大战”的线上培训机构难以为继。

与之相比,线下教培机构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因为目前政府尚未出台市场指导价,以及对培训内容的具体要求”。

记者走访多家线下教培机构发现,中大型机构依旧正常营业,但秋季招生状况已不复过去的繁忙景象。“秋季招生已经开始,由于调整了培训时段,报课的家长比以前少了,都在观望。”成都望子成龙分校的一名老师对记者说。

根据“双减”的要求,大多培训机构的主要应对之策是“将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课程挪到周一至周五晚上的8点半之前”,尚未涉及机构性质的转变。

对于培训费用、课程内容,并未作出调整。在新东方、学而思、心田花开,一学期共开设有16次课,与教学大纲同步,每课的价格约为180元。相比上市企业,本土培训机构成都望子成龙,每次课依旧在120元左右。

受教师人数减少、上课时段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机构对班级容量进行了扩容,原来一个培训班招20多个学生,现在增加到30多人。

记者注意到,由于周末、节假日不得培训,部分教培机构打起了擦边球。有机构推出了“周末自习室”,配备少量主课老师,负责校内作业监督,问题答疑。

不过,也有很多机构对此表示,“周末不会再开班”。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已经违规,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严惩重罚。

“强监管”与“大撤退”

有业内人士透露,相较于以前,此次“双减”政策的力度前所未有,有的机构再想钻空子很难。“以前主要是管在职老师,现在是校内校外一起‘强监管”。

此前,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中小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集体补课,禁止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标教学,然而补课风气依然盛行不衰。

为钻相关禁令的漏洞,许多培训机构成了学校补课的“马甲”。有工作人员坦言,与在学校内部补课相比,更多的学校会选择与民办培训机构合作。因为既不用承担收费的风险,又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参与补课的教师也收入颇丰。

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本就是校内教师违规创办的。它们没有办学资质,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学校附近的居民楼里。有报道披露,一些家长充当了不合格培训机构的“保护角色”,“培训机构很警惕,每天上课都有工作人員和家长把守,教室的门窗也不敢开”。

一旦被查处,它们立马换个地方继续上课,和监管部门打起了游击战。为逃避监管,呼和浩特的一教培机构在废弃厂房里为200名学生补课。据悉,这里的学生吃饭睡觉全在楼里,每天8小时封闭式授课,学习次年的学科知识。

“此前,违规机构常常从明处转到暗处,从办公用房转移到民房,以此逃避监管,存在顽固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反弹性。”相关监管部门指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

在此背景下,国家接连放招,力度前所未有。

7月,“双减”政策出台。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重点包括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此外,教育部将设立协调机制专门工作机构,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重罚,形成警示震慑。

在“强监管”的大趋势下,资本市场更早嗅到了苗头,教培行业一级市场大额融资迎来“退潮”,教培机构的员工也纷纷“大撤退”,主动或被迫离职。

近日,一份由某知名招聘网站发布的《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7月求职的原教培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近四成教师/教务人员选择转岗,行政、人力为首选。另外,选择考编、考研、考私立学校的人也不在少数。

来自某培训机构的初中数学老师表示,因为有底子,自己已经转行做程序员了,月薪要比教培高。而某教培机构的老师感慨:“我想我需要开始适应,从月入过万到月入三四千元的落差感了。”此外,还有一些尚未离职的人员仍在观望,不愿裸辞。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教育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早已突破千万,“相信市场会有能力消化这部分人”。

转型方向尚不明朗

“双减”政策压力下,面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面向成年人的职业教育,被许多教培机构视为救命稻草。

刘锦告诉记者,目前好未来已经在试水素质教育。8月11日,好未来旗下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励步”宣布品牌升级,推出戏剧、美育、益智、口才、读物五大素质教育产品。在一些城市,好未来还推出了课后托管班“彼芯”。此外,好未来业务板块“轻舟”覆盖考研、语培、留学多个领域。

与之类似,猿辅导推出素质教育产品“南瓜科学”;新东方成立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高途上线新版App,涵盖语言、公考、留学等职业教育;网易有道公布素质教育矩阵;字节跳動旗下的瓜瓜龙也上线了素质教育产品,其美术AI系统课已经上线,此外还有编程课程。

根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亿元。大量校外培训机构的突然涌入,也被形容为“大鱼全部跳进小池塘”。

这些转型动作,在蔡勇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很难做到成功。“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赛道无法做大,这一领域原来的培训机构已经基本饱和,新的机构加入必定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转型方向,跟此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方向并不匹配,甚至是南辕北辙”。

还有专家认为,如果机构按之前“做大”学科类培训的套路,扩大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刺激家长的焦虑,那么国家很可能调整对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措施。尤其是体育、艺术培训,由于体育和艺术(美育)已经纳入中考,与之对应的培训需求会增加,但当非学科类培训也演变成如今学科类培训的状态时,相关培训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结合‘双减政策来看,教培机构探索如何服务于学校才是关键。”蔡勇认为。这一看法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的观点不谋而合。

8月16日,教育部官网转发了曲一帆的署名文章《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路子多》。该文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创新与新业态、新模式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已涌现出一批探索成果,应当将业务从面向学生转向面向学校。各级政府部门应以更包容的态度,为优质教育技术进入校园提供更多路径”。

“但如何服务于课堂与学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现路径。要适应政策调控,进行自我变革并不容易。”蔡勇表示,对于教培行业来说,寒冬期才刚刚开始。(文中刘锦、蔡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教培机构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教培转型
被资本颠覆的教培行业大势已去
教培机构里的“清北生”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教培中心把西方舆论铁幕捅了个窟窿(社评)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