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好五个关系中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

2021-09-18 23:54麻磊张士海
理论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麻磊 张士海

〔摘要〕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举旗定向、廓清迷雾,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处理好“党”与“群”的关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引领教育人民;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使文化领导权建设做到刚柔并济、稳步发展;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文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4-0033-07

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包括经济领导权、政治领导权、军事领导权,还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这是政党领导权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本文从处理好五个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一、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

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政党领导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政党至关重要的使命。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需要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对此,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9,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这一武器的使用。列宁将文化领导权建设当作“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 〔2〕303,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可否取得最终成功,在一定意义上,“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 〔3〕67。思想上明确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地位是实践中进行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诸多重要论述,为我们党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77,指出“文化的军队”必不可少。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武器,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旗帜,使其“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5〕848,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更加重视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强调:“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6〕268。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不在于经济基础层面的动摇,而在于文化合法性的丧失。在此前提下成立的人民出版社与中共中央编译局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创设了有利条件,由此经常性、全面持久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新时期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发展眼光与深远谋划,则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发展和深入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邓小平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同谋并举,如果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就会有很大危险。总的来说,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领导权建设并重并举,进而巩固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创新发展。江泽民强调,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领导权问题事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里。胡锦涛强调,新时期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上风,必须要高度重視文化领导权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诸多重要论述,将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7〕153,强调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抓好党的纯洁性建设,并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文艺领导权。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思”与“行”关系的正确把握,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稳固思想根基,才能更好地深入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进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文化领导权。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到“先思后行”。思想决定行动,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这是我们透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百年历史流变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当前,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只有思想上更加重视,才能在行动中更好地转化,才能增强政党的文化吸引力,赢得广泛“认同”,真正巩固我们党的执政根基。二是要做到“思行结合”。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科学的思想指导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展现实践伟力,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做到思行结合。思想上顺应时代发展,把握阶段性特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将其转化为推动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价值理念;行动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把好方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场域,在思想与行动的交互中实现思行结合,将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推向新高度。三是要做到“思行交替”。坚持科学思想指导与理性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领导权建设中一贯遵循的基本准则。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上下功夫,坚持从一切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用时代化的理论推进文化领导权实践,用生动的实践检验和丰富文化领导权建设理论,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中回应实践与时代的挑战,为不断赢取人民群众的广泛精神“认同”提供理论支撑。

二、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举旗定向、廓清迷雾,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立得住”,能否在面对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时“破得开”。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1〕178他与恩格斯都主张真理一元论。在列宁看来,“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8〕273,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在全球化思潮与多元文化谱系的相互作用下,“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 〔9〕530。因此,要掌握文化领导权,首要之急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我们党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进程中必须要落实好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旗帜鲜明地回击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自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郑重地将马克思主义刻在旗帜上。早期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就声明,党的刊物中不得出现违背党的原则的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0〕704。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77。正因为毛泽东的精准谋划和高度重视,我国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才得以牢牢把握主动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之浸入中国,极少数本就立场、信仰不坚定的人在激荡中迷失了自我,致使各种“非马”和“反马”的错误思潮涌动。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反马”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大众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与资产阶级实验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展开过激烈论争,一次又一次地用马克思主义战胜错误思潮,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得到了有益锻炼。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是这一时期稳固文化领导权的宝贵经验。195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强调,要向一切反动的和错误的思想与主张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并通过对《武训传》、胡适派思想等错误思想依靠群众、由点及面的批判,形成了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使得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得到有力巩固。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民主化思潮的蔓延、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扩散和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都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1〕155-156。这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陷阱” 〔12〕45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冲击。对此,邓小平提出,要坚持马列主义,强调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不会动摇,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有路可循。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与根本,这一点丝毫不可动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13〕86。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雄辩地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对“立”与“破”关系的客观把握,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顺利推进,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会历久弥坚,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得以廓清迷雾、行稳致远。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回击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才能得以巩固。处理好两者关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立”为主,更加明确和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论清醒信仰才能坚定,新时代明确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决好理想信仰信念问题,把学好马克思主义当作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同时还要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真实原则,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不断健全宣传体制、拓宽宣传视域、改进宣传方式,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筑牢根基。二是以“破”为辅,旗帜鲜明地回击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需要从根本出发,廓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界限,健全完善马克思主义制度保障体系,不能仅仅依赖于《宪法》和《党章》,还要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任务落在生活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构建。三是“立”“破”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着力批判“非马”“反马”思潮,坚持“立”与“破”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党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领导权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所松懈,必须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抵制和批判一切“非马”“反马”思潮。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态势下,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依然需要以“立”为主,“破”“立”结合。

三、處理好“党”与“群”的关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引领教育人民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需要多方合力,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建构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体,共产党员与党员干部能否知行合一、以身示范,对巩固和发展文化领导权建设意义重大。在马克思看来,“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1〕413;列宁也指出,“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 〔14〕272。共产党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群众“认同”、赢得执政合法性最直观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其先锋队的作用。而“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 〔2〕646。可以说,共产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能否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关系到执政党的合法地位,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形象,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毛泽东看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先锋的模范的作用” 〔10〕521,还体现在“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 〔10〕742。也正是由于这种带有使命感的积极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在谈及党群关系时讲道,群众对于领导干部有着特有的评判标准,因此我们共产党员要做到“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 〔15〕342。在这一问题上,江泽民直言,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的效果远远大于只讲不做。正是因为对共产党员的高标准高要求,才使得共产党员得以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征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才能稳步向前。改革开放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难以正确应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徇私舞弊、贪污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告诫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依靠人格的力量为人民群众作表率。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先禁其身而后人,率先垂范,起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说,构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共产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能够身体力行。只有共产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才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认同”,谋得执政合法性,进而更好地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群”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贡献力量。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定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站稳人民立场、汲取精神动力、永葆执政地位的定盘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在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服务人民意识淡薄,甚至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中国共产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也会失去前途。二是要抓住关键少数。关键少数能否发挥关键作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的高级干部首先要做到信念过硬。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们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做到政治过硬。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是衡量高级干部的关键指标。思想上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能力上独当一面、为党分忧,这样的领导干部就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不可战胜的原因所在。三是要在尊重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学习、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永立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与自觉,进而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四、處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使文化领导权建设做到刚柔并济、稳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真正实现,既要靠思想建设的价值引领,也要靠制度建设的刚性保障。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一柔一刚、同向发力,是新时代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 〔16〕599。列宁强调,“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本谈不上统一的问题” 〔17〕248。在制度建设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第一国际的《协会临时章程》中就提出民主制,要求全体成员必须执行党的纪律。列宁同样主张,“党代表会议通过一项决定,把入党条件规定得更严些” 〔18〕325。可以说,重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对于作为政党领导权主要内容和应有之义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来说,更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同向发力,是我们党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基本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从思想上入党,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在党内法规建设方面,毛泽东强调,必须通过制定比较详细的党内法规,将各级领导机关统一起来,并着手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科学制度。但总体而言,此阶段我们党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结合尚不成熟,缺乏全局性思考,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还没有完全取得胜利” 〔6〕281。因此,脱离刚性制度加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就很有可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蚀新中国的高危之地,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也就更为紧迫必要。面对“文化大革命”的有力警示,邓小平指出,制度的缺失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必须从制度方面着手,并且强调,解决制度建设问题,是处理好思想建设问题的先决条件。对此,邓小平从党的建设战略全局出发,着手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为党内生活更加民主化、制度化作出了诸多努力。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党在重视思想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江泽民指出,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的其他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强调要将制度建设融入思想建设各方面,用健全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胡锦涛强调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章为根本,将制度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高度关注与共同努力,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在新世纪掀开了新的篇章。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共同冲击下,带有浓厚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遍布全世界,我国极少数青年对此趋之若鹜,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成为我们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加以推进,要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紧密结合,“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19〕,并要求将思想建设进程与制度建设进程辩证统一于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全过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工作,我们党和国家才能始终在思想战线上保持长期的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领导权建设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协力推进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刚柔并济”。文化领导权建设需要“刚柔并济”。制度建设作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刚性支撑,与思想文化的“柔”是内在统一、交互促进的,其中思想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核心要素,制度建设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支撑和载体。新时代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要求我们既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实现目标引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正确方向,用制度“铁笼”确保和稳固文化领导权建设。二是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我们党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重大举措。对此,首先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強“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其次要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敢于“亮剑”,争当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战士”。三是加强和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将文化领导权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自觉担当作为;完善考核制度,落实属地管理,实行谁主管谁主办,强化责任追究,用制度约束力促进广大干部阵地管理能力的提升,为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能否真正实现,就在于能否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与“思想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关系。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创造有着既定场域,他们所主张的真理一元论,其真理性恰恰来自于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2〕299。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将是社会主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还特别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方针,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的关系,以确保用先进文化引领其他文化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的关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想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就必须赢得民众在精神层面的广泛“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对此,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6〕229,并强调我们所推行的“双百”方针,不但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而会对其有所加强。邓小平指出要坚持马列主义,强调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不会动摇,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才能有路可循。进入新世纪,国内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多变的新特点,使得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对此,江泽民多次强调,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风险挑战,必须学好、用好、坚持好马克思主义。胡锦涛进一步重申,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必须牢守稳抓,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要做到促繁荣与抓管理齐头并进。进入新时代,繁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与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发展态势对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丝毫不得放松,必须始终抓牢抓紧,这是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实践要领。在“一元指导”上,表现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样发展”上,表现为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多样化、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多样化以及基于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多样化。我们党领导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长期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文化方针,什么时候能很好地包容、引领“多样”,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反之,便会造成思想文化领域的偏差,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也正因如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正确认识“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内在关联,为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文化领导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毫不动摇地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在主次有序、引领包容的前提下,为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凝聚共同思想基础。二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力”。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谋求广泛“同意”与“意见一致”的重大举措,是当下我们党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用科学的真理性引领大众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激活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文化多样性发展,才能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士海.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2〕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