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内涵

2021-09-18 23:54马立志
理论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面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时代潮流,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和世界道义高度,在深入思考多样性文明何以和谐共生共存共进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重要观点,主要有四点深刻内涵:一是人类各种文明是在继往开来和交流互鉴中走到今天的,二是文明交流互鉴要把握好文明相通属性,三是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平等为前提,四是文明交流互鉴要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多样性,人文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4-0046-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综合审视后,提出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1〕的重要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的现时创造” 〔2〕。这为人类文明有序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深入把握这一重要观点的深刻内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类各种文明是在继往开来、交流互鉴中走到今天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文明,并不是凭空臆想、为所欲为地创造。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一样,“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669因此,“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3〕168。史学家翦伯赞指出,只有将历史视为一个关联性或整体性问题,才能称之为科学历史观。人类文明历史观毫不例外。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或者个体文明的历史变迁正是立足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上,不断继承前人的成果,又不断开拓新的文明境界,才迎来了今天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继而推动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可以说,人类历史之文明是人类过去之文明的现实,也是人类现实文明最珍贵的宝藏和遗产,而人类现实文明则是人类未来文明的历史和丰富养料。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宏观视野来看,虽然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以茹毛饮血为特征的原始文明→以田园农耕为特征的农业文明→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智能文明,但每个文明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文明样态总是脱胎于旧文明样态基础之上,前者既有对后者有益成分的承继,又有对不合时宜的因素的摒弃,更有与时俱进新因素的纳入,表现为一个又一个扬弃过程,向人们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动态逻辑演进历程。正因如此,习近平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4〕160。

虽然目前人类文明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其又以不同的文明样态而呈现出来。正如“纯而又纯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4〕242一样,纯而又纯的人类文明或个体文明也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多元文明……构成了世界历史秩序的核心” 〔5〕,继而为其在交往中吸收彼此优长、弥补各文明体自身的不足提供了可能。虽然异质文明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4〕79,否则人类文明就无法创造出今天这样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进一步讲,没有文明差异,也就自然不存在交流互鉴这一交往新范式的出场。它的出场就是人类力图避免文明差异甚至冲突带来的灾难而生成的一种自我救赎方案。更确切地说,正是不同文明的这种异质性或多样性,才使得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能彼此吸收各自优长的价值。

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文明而言,以中华文明为例,她既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6〕260。古丝绸之路是典型例证。习近平指出,“古丝绸之路”就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它“带来了观念创新”。〔4〕431通过它不仅使我国文明远播海外,而且使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传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具有各国民族特色的文明酵素。如中国写意油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画法,葡萄牙藍深受中国青花瓷的影响。不仅如此,“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以及当前我国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在文明交往中善于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正因如此,习近平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便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沿线及其他国家在共践这一倡议中吸纳彼此文明优长,为各自文明繁荣发展提供镜鉴。

在习近平看来,今天人类各种文明继续走好继往开来、交流互鉴之路应做到:

其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4〕160,走好继往开来之路。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在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既包含个体的也包含整个人类的——进行与时俱进的反思和借鉴,以促使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历史效果看,无论是个体文明发展还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它们都不仅从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应对乃至解决一些国家治理或全球治理挑战及问题的思想质料,让我们以明智的方式解决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而且为现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与佐证。因此,各国各民族应高度关注本国本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4〕83。同时还要高度关注人类文明智慧,各国应一道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在薪火相传和代代守护中,不断促进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真正使之为我所用,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4〕162-163。

其二,“对外扩大开放、追求共赢” 〔4〕138,走好交流互鉴之路。与各国经济交往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一样,各国文明交往莫不如此。在这里,“通”不是“共通”之意,而释为“开放”。当前,人类生活在不同文明所组成的世界里,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文明与文明的相遇提供了观看事物的多维视角,立足于自身视角而向着其他视角开放,才能使文明体以文明化的方式自我提升” 〔5〕。质言之,坚持文明开放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使然,更是提升各自文明水平,继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如果个体文明仍然故步自封,人为制造“文明孤岛”“囚徒困境”,不论对个体文明发展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和创新性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如习近平指出,“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 〔7〕468。特别是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21世纪是风险社会,区域性或全球性“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不时发生,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人类共同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要转危为安,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中探寻确定性稳定性,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扩大开放互鉴,加强文明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这就需要不同文明体应坚持在对外扩大开放中“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162,推进友好合作,在实现友好合作中追求共赢,以文明良性交往协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无论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还是正确处理内外文明交流关系,都既有利于实现自我文明的扩容、兼容和变容,又对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扩容、兼容和变容大有助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8〕83。这里的学习就是互相吸收优长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这种学习并非毫无底线地一味盲从,采取“拿来主义”的全盘照搬,而是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即摒弃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做法,坚持独立自主,实现以我为主的吸收和运用,继而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成果,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因为学习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学习不应有古今中外之分。

二、文明交流互鉴要把握好文明相通屬性

虽然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但不同文明之间又不是绝对的对抗性存在,相反,它们之间还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通过交流形成共识,达成一定认同。应当说,人们通过对文明相通属性的把握,能够在与各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帮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增进了解,而“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6〕264,当然也就对减少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摩擦大有助益。在习近平看来,文明交流互鉴只要积极探寻文明间的相通属性,就能够极大增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继而形成一定程度的互识乃至多方共识和普遍共识,有利于深化合作、谋求共赢。习近平认为,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中,就某一或某些理念、理论或价值都有其特定的生成逻辑,但在意义表达和实践行动上却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体现的是不同文明间存在着一定的天然相通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出访演讲以及国内外会议中,对这种不同文明间天然存在的相通属性进行了正确把握,形成了一系列深刻阐释。

其一,从宏观上看,习近平指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7〕46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6〕279。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对中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后,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可以找到” 〔9〕151。这种相通性对于各国在文明各异且万物互联的世界中,达成一种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共同价值意义重大。因为,共同价值所凝聚的核心思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4〕253,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从这种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相通的角度来形塑的善治理念。一方面,它内聚着各国的美好梦想;另一方面,它为世界各国美好梦想的达成提供了价值指导和实践指引。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7〕8-9,也正是从更深层次上内在蕴含着上述文明间相通属性之意涵。因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化过程,它有着共同的指向、相似的内涵和一般的规律” 〔10〕。可以说,正是各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呈现出了多维同向或殊途同归的社会发展愿景,即都致力于“达到一种现代性状态” 〔11〕,今天我们才得以见证了一个普遍性的世界文明 〔12〕277。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成功道路,既“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13〕7,也就是终结了西方式“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体最终形式的“历史终结论”,又为各国所要达到的现代性状态拓展了新途径、提供了新选择,因而才具有世界性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将文明相通属性,误用在认识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关系问题上。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根本不同。或者更确切地说,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一种历史性超越。具体而言,从主体看,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中国,代表的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有着这一共同价值追求的一切世界民众;“普世价值”的倡导者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倡导者自身。从形成条件看,共同价值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本规律;“普世价值”因其立足于西方历史文化,而鼓吹西方文明中心论。从战略目的看,共同价值旨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旨在颠覆不符合自身意愿和利益的他国政权,以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和资源,从而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价值共同体 〔14〕。因此,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既不相通,又不相融,决不能混为一谈。这意味着“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 〔15〕369。也就是说,“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 〔15〕369,而“寻求共同性”就内蕴着要把握好文明相通属性之意。这为双方乃至多方文明交往达成一定的认同创造了宝贵条件,有助于他们相向而行,对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提供了可能。

其二,从微观上看,则体现在不同文明体间个别思想观念的相通上。如习近平在表达中俄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力量时指出,“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277;在推进中欧两大文明交流互鉴时指出,“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 〔6〕283;在阐释亚洲人民历来有着崇尚和平的历史基因时指出,“中华民族主张的‘天下大同和印度人民追求的‘世界一家、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和印度人民倡导的‘不害是相通的,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 〔4〕156;在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时指出,“中国人有穷变通久的哲学,阿拉伯人也说‘没有不变的常态” 〔4〕320;在促进中国和秘鲁共享发展时指出,“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 〔4〕397;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微观到宏观,构成人类文明的不同文明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相通属性,反映的都是它们的共性,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准确掌握和正确运用好不同文明间的这种相通属性,不仅在文明交往中为认识、理解、感觉彼此文明提供了一定认同条件,而且为促进文明和谐往来贡献了一个重要路径;不仅有助于“拉近人民思想交流、文明互鉴的距离,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创造和享受和谐安宁的生活” 〔4〕168,而且那份无声胜有声的共识尤为可贵。这种在认知、理解、感觉上所达成的共识,能够在不费太大气力的前提下,提升彼此文明交流互鉴的效率,对加强各方的贸易、人文、对话、科技等往来与合作,继而促进交往各方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不同文明体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相通性,才为在达成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共识上减少了一定阻力,这也是共同价值凝聚作用的真实写照和生动诠释。同时,文明的这种天然相通属性所形成的共识,大大降低了交流成本。因为,只要你能找到表达意义一致的思想、观念以及话语等,彼此一经交流——“交流是指让他人理解你的意思” 〔16〕114——就会形成理解,从而有助于双方或多方文明在交流中达成一定认同。

总之,不同文明间的这种相通属性,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架起了“意会”和“言传”的桥梁。一定程度上,我国也正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探寻文明间的相通属性,才促使世界深化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使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极大认同和高度评价,并被多次写入联合国不同文件之中。需要明确的是,要重视文明相通属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所扮演的润滑剂角色,以缩小或消除彼此在相互认知上的某些隔阂、冲突,继而为当代乃至未来不同文明间形成更深入更持久更巩固的文明交流互鉴不断积累条件和开辟道路。各文明体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善于探寻在文明方面所具有的更多相通点,以增强共识,使得不同文明于自我认同、他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辩证统一中,为发展人类文明贡献应有力量。

三、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平等为前提

平等是人类各种文明在交往中应秉持的首要态度和价值前提,也是习近平在深刻审视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规律后,得出的一条适用于各国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秩序至关重要。虽然文明之间具有相通屬性,可以通过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互识或共识,但西方中心主义使得西方国家在面对世界不同文明间应如何交往的重大课题时,即便身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西方学者也会因上述文化认知,提出类似或相同的霸道交往价值观,如文明冲突论、文明同化论等。然而历史证明,这些认知所形塑的文明交往价值观,归根结底,不过是“普世价值”的不同变种,渲染的都是西方文明优越论。它们在现实中表现为以硬实力的强制手段改造、同化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以软实力的话语霸权宰制、攻击、贬损其他文明。这种抑他扬我的极不平等价值立场,并不被其他文明所接受。可以说,“普世价值”始终维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利益,甚至为了实现特殊利益,不惜采取唯我独尊的做法,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这决定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相反,只能引发一幕幕文明闹剧、悲剧、惨剧。正如亨廷顿指出:“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15〕56 “如果有国家不遵循西方所倡导的原则,那么就会成为其对立面,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常常是民族、国家间矛盾的罪魁祸首。” 〔17〕 西方学者抹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国家在颜色革命后陷入混乱等就是最好证明。习近平正是洞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国内外诸多场合中不断重申和强调,“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4〕161。那么,各国各民族作为文明主体在交往中要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呢?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各国各民族应懂得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真正的平等,“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4〕77的道理,并将其上升为指导文明交往实践的价值指引。也就是说,习近平主张人类文明是在真正平等基础上的多元共生,以彰显人类文明底色,即多样性的应然合一本性。这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传统文化智慧的具体体现。

平等作为人类文明交往的价值导向,是建立在正确认识文明发展是遵循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任何文明都具有指向超越特定文明价值的世界性。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不论你多么强大和富有,也不论你多么弱小和贫穷,都必然客观蕴含或承载着符合人类文明的共同性特征和目标。另一方面,任何文明都根植于特定文明体之中,受其民族性的制约。不同文明都具有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独特价值魅力,各有千秋,在人类文明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4〕42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6〕259。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个体文明又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即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 〔6〕259。进而言之,个体文明只有在人类各种文明中吸收其他文明优长,才能够不断弥补自身不足,继而丰富和繁荣自身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个体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现实途径和条件。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体味罗素所指出的:“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9〕153进一步讲,世界文明有序繁荣发展,有赖于将“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4〕161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实践行动。而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诉诸一个根本前提——“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4〕77-78和价值取向。失去了平等这个前提,人类文明就会失序,也就谈不上繁荣和发展。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不同文明从其他文明中,真正借鉴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深化对其他文明的认识中,增进与他们的友谊,弥补自己文明的不足才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继而才能使人类文明真正向纵深延展。反过来,如果对其他文明持有傲慢、偏见等居高临下的态度,看不到其任何价值,而是“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4〕161,文明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虽然不同文明所呈現出的交往价值观不尽相同,但平等却是一条适用一切文明交往的价值原则和首要前提。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必须要端正态度,摒弃对不同文明持有的对抗思维,倡导不同文明“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 〔4〕319。既要承认、维护以及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又决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4〕133。正确的做法应是真正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反对一切针对其他文明所持有的傲慢、歧视以及偏见态度,以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多元文明共促共进,人类文明之花才会经久不衰。

四、文明交流互鉴要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在习近平看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既要注重以上三方面的一体坚持和一体贯彻,还要着力“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7〕442,以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相亲。因为,“人民友好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源头活水” 〔4〕345。众所周知,各国之间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须臾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一定程度上,这种支持程度的高低与文明交流互鉴水平呈正相关。进一步讲,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活动,推动各文明体间民众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能够在各自国家中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继而为彼此间不同领域合作的顺利展开和深化提供可能。因此,习近平强调,“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7〕470。这既能让各国间的合作行稳致远,编织属于自己国家的梦,又有利于让世界人民共同编织和平、富强、进步的世界梦。当前,我国围绕人文交流合作活动提出的诸多实践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习近平出席了“2016中埃文化年”“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2016年春节期间,“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举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成为沿线各国主流社会的中国文化盛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的470座城市举办了2100多项活动,逐渐成为在各国主流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文化品牌。对外翻译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一支乐于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外译者“先锋队”逐步成型。同时,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在多个国家举办“中华文化讲堂”,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不断深化,多层次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18〕24-28;“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7〕470;等等。

这些成果表明,以人文交流合作为纽带的文明交流互鉴实践,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更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这不仅增进了不同文明主体间的互相了解,而且加强了彼此文明之间的学习,增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可以说,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主体间的交流互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也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化,让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纳入世界方案之中,为诸多全球治理议题作出了中国贡献,并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国外交之路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成果终究是静态的,它代表的是过去时,而实践是变动的、发展的,它代表着进行时和将来时。这就需要作为不同文明主体的各国各民族,既要巩固之前共同创造的人文交流合作成果,又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建立多层次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以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当代生动实践。

习近平认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进一步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应着力于教育、科技以及文化三大事业 〔19〕。

首先,发展教育事业,增进相互了解。加大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积极投身于其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文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多方交流与合作;依托高校加强高素质的文化对外传播队伍建设,依循对外传播的不同需要,培养和发展各类各级人才;科学制定并适当扩大对外来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奖学金名额,通过留学生,将他们的文化引进来,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以扩大文化融通,增进各国间的了解。

其次,运用科技手段,增强相互联系。今天世界已经进入智能时代,这为各国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巨大机遇。人工智能必须以不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诉求为旨趣 〔20〕。我们要善于通过运用各项互联网技术,积极打造“互联网+中国文化”模式,以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突破纽带,“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 〔7〕318,将现代传媒技术全面嵌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各领域和各方面;“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21〕333,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以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效能,帮助更多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

最后,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各方共识。以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 〔22〕,在推进文化事业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在承载思想观点、传播价值观念上的重要作用,以文化的强大浸润能力为依托,借助多样化文化形态的特质发挥以破除观念壁垒与沟通梗阻” 〔23〕,增强与各方的共识。

总之,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观点,切中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的殷切诉求,为解答人类文明交往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它不仅为我们生动描摹了一幅人类文明社会共同繁荣、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而且为如何达致这一美妙社會提供了致思理路:各国各民族应自觉顺应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一方面要“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同时,另一方面还“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4〕161-162,以期“在交流互鉴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谋求共同发展” 〔24〕。这一重要观点让我们坚信:只要不同文明体在共同分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加强良性交流互鉴,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打造一个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人类文明之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9-05-16(02).

〔2〕吴海江,徐伟轩.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时代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03):7-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 陈 赟.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4-7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0〕韩喜平,巩瑞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J〕.国外理论动态,2018(03):1-8.

〔11〕韩喜平,巩瑞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现代化探索〔J〕.教学与研究,2016(11):13-19.

〔12〕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M〕.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4〕项久雨. 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N〕.人民日报,2016-03-30(07).

〔1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6〕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7〕刘培功,单虹泽.从“大同世界”到“万物一体”——论儒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9(08):31-3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19〕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前线,2019(06):4-8.

〔20〕庞金友.人工智能与未来政治的可能样态〔J〕.探索,2020(06):84-96.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3〕徐 曼,刘 博.培育文化自信与引领社会思潮的耦合关系及其运行理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0-17.

〔24〕马立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32-38.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