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

2021-09-22 01:28汪晓文李卓恒
开发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甘肃省经济带

汪晓文,李卓恒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根据高质量发展内涵,结合甘肃省发展特点,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4个维度出发,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2006—2018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观测年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经济建设提质转型,文化建设全员参与,社会建设与时俱进,生态建设常抓不懈,但也存在经济增速下行,人才流失严重,社保压力增加,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研究认为,甘肃省应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文化事业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升生活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经济。

黄河流域,从西向东横跨我国西、中、东三大区域,覆盖青海、甘肃等9个省(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和北方经济发展地带。为推动形成区域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2019年9月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成为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样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1]。自该重大战略提出以来,整个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甘肃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争取走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经济发展数量转变为经济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2]。金碚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角度解释了质量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经济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区别,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更多维、更能直接体现人民生活的向往目标和经济发展的真实目的的动力机制[3]。陈晓东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原理考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基,认为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4]。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早发展的区域之一,其以不到2%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全国接近9%的人口。近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愈发明显,上中游能源开发强度较大,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下游遍布着人口稠密的城市群,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难以解决,因此黄河流域必须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道路。金凤君提出构建“三区七群”的协调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而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5]。安树伟认为应从培育五大都市圈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角度出发,将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进而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6]。徐辉等认为要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以扩大流域经济主体的开放水平,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的力度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7]。马海涛研究发现,应该加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对流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8]。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方面展开的,很少有文章从多维角度出发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4个指标,对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总布局的战略部署,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笔者选取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构建总布局背景下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9],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共4个一级指标,以及与一级指标相对应的19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8年数据作为样本,且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9年《甘肃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部分年份缺失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拟合补齐。

(三)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测算

运用构建的总布局指标体系,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4个角度出发,对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二级指标做出评价。

1.经济建设

根据表1,经济建设一级指标共包含5个二级指标,可以结合表2进行分析。2006—2013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当时的人口红利带来的丰厚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作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引进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随着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甘肃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和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2006—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递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较弱,从2016年开始,全省转变投资规模与投资方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有所改善。

表2 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经济建设维度二级指标评价

2016—2018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共增长了15个百分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果比较显著;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发挥作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显著加快。甘肃省城镇化率于2018年年底达到47.69%,比观测初始时间2006年提高了15.79%,快速的城镇化步伐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但2018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需要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进。

2.文化建设

根据表1并结合表3分析一级指标文化建设下的5个二级指标。文化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在观测年限内,甘肃省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3%左右,但占比逐年递减。甘肃省应加大科技支出的力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观测时间内逐渐下降,为发挥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提升对教育支出的财政扶持力度。

表3 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文化建设维度二级指标评价

2006—2014年,甘肃省每万人科学技术人员数目持续增加,科学研究领域人才资源库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但从2014年开始,该指标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有所下降,科研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全省应加大人才保障与引进力度。近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甘肃省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上涨,全省人才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该指标最终稳定在12%左右。图书馆藏书数目的多少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实力,甘肃省每万人图书馆藏书数目从2006年到2018年增加了一倍,体现出甘肃省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3.社会建设

根据表1并结合表4可以对一级指标社会建设下的5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从2006—2016年,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处在下降趋势,经济形势向好,但从2017年开始,失业率不降反升,主要原因在于甘肃省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明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随着GDP增速下行的趋势逐步放缓,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加的态势稳定不变。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2%,医疗卫生水平稳中求进,民生保障问题落到实处。社会保障与就业补助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观测年间呈现出抛物线的变化特征,2006—2010年社会整体发展繁荣,政府转移支付略有下降,2015—2018年甘肃省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行、产业结构转变、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等使全省失业率升高,政府转移支付相应升高。近年,依托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均GDP发展趋势整体向好,在观测年间约上涨3倍。

表4 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 社会建设维度二级指标评价

4.生态建设

根据表1并结合表5可以对一级指标生态建设下的4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依托甘肃省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森林、湿地保护,荒漠化、退化草原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高水平起步,全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水处理率基本处在上升态势,但由于技术等因素制约,环境治理效率遇到瓶颈,上升的速度较缓慢。单位GDP能耗指标逐年下降,甘肃省对能源的利用程度显著提升,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大优化。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两项指标变化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甘肃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再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经济,而是保护与发展并存。

表5 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生态建设维度二级指标评价

三、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在观测时间内,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4项指标均取得显著进步,但评价黄河流域经济带整体发展质量与水平还需要将所有一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一)评价方法——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决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由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指标之间在数量和单位量纲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消除主观性对测度体系量纲的影响,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实现量纲标准化[10]。

(1)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设有m个年份和n个评价指标,则有如下初始数据矩阵:

(1)

其中,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数值,Xj表示第j项指标的全部列向量数据。

(2)

(3)

式(2)和式(3)中,max{xij}和min{xij}分别代表所有年份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Y=(yij)m×n,

(4)

(5)

(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ej:

(6)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cj:

cj=1-ej,j=1,2,…,n。

(7)

(5)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8)

(6)计算每项指标评价得分Si:

(9)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各项指标基础数据,运用熵权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每项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1.各项指标得分分析

由表6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结合2006—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的各项数据,可以计算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一级指标得分(见表7)。经济建设得分在观测年间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原因在于2014年之前,甘肃省不顾资源短缺,用竭泽而渔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原来的经济高速增长。2014年,国家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发展动力主要转向依靠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效率提升、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文化建设在观测年间得分持续稳步增加,甘肃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注重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加。社会建设得分主要由失业率、政府转移支付和人民收入水平决定,在观测时间前期,经济增长率下降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政府转移支付提高和人民收入增长速率下降,而随着一系列刺激性政策出台,甘肃省积极发挥政府牵头引领的作用,经济增长水平趋于回升,社会建设得分在较高水平持续波动。2014年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牺牲资源环境,因此生态建设得分在较低水平波动,随着“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理念的提出,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建设得分稳步上升。

表6 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

表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得分

2.指标综合得分分析

4项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对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评价更为全面。结合表7和表8可以看出,以2014年为分界点,观测时间前半部分的综合得分介于70~150分之间,平均值为110分,且8年的数据上下波动,增长趋势不明显,这主要由于在这期间甘肃省黄河流域发展更重视经济发展数量而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结合表7可以看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两项一级指标评价得分在此期间处于上下波动或者是下降趋势,增长效果不明显。而在2014—2018年,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4项一级指标得分增长明显,从2014年的101.30分上升至2018年的272.11分,得分连续5年持续增长,综合得分这种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得益于甘肃省重视经济建设提质转型,文化建设全员参与,社会建设与时俱进,生态建设常抓不懈。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比如,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循环经济、乡村振兴政策等。

表8 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

四、政策建议

(一)强化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的经济建设

1.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产业基础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但传统产业多为能源冶金业、传统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等污染较严重的产业。甘肃省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为抓手,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应瞄准市场需求,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开启新一轮技术升级与改造,促使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升级;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按照重点突破、优势带动的要求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黄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质量效益。

2.强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黄河流域安全发展

黄河流域水文情况复杂,受季风影响,夏秋黄河水量猛增,下游经常泛滥成灾,冬春枯水时间久,断流现象时有发生,旱涝并存的局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乃至人民生命安全。甘肃省作为黄河流域上游主要地区,应在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加快完善黄河水利基础设施,推进黄河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首先,统筹加强黄河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城乡用水保障网络,实施抗旱水利工程,强化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其次,推进黄河堤坝加固、蓄洪滞区、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排除老旧水库水闸问题并加固,实现堤坝安全达标,并加强水文监测与预报,提高流域防洪水平。

3.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役,确保区域整体全面发展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地区,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也是区域性贫困与深度贫困的高发地区[11]。2020年,国家号召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区域全部实现脱贫。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带建设,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借鉴全国脱贫攻坚的丰富经验和区域实际特征,兜底保障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结合乡村振兴和绿色经济等时代主题,构建乡村区域经济系统,挖掘乡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减贫转向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区域性贫困与深度贫困的重大难题,从而实现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整体协调发展。

4.设置协调黄河流域建设专门机构,完善经济带发展机制

设置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协调建设机构,加强黄河流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范标准等的制定,推动全省经济带建设、水资源保护、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经济带协调建设机构形成完整规范的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

(二)优化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的文化建设

1.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坚持贯彻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理念,甘肃省要加大流域经济带教育、研发投入,推动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教育科技聚集区,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协作发展的路子,注重人才资源聚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创新型企业聚集,实现创新主体合作交流机制和人才溢出效应。

2.弘扬甘肃黄河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人民精神面貌产生巨大影响。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要注重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争取打造一批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相关创作与研究工作,实现甘肃省黄河流域百花齐放的局面。重视宣传党史和黄河流域红色基因的传承,守护发展“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搞好流域内文物保护和文艺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土壤与环境;健全平衡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文化,提升流域水资源管理调度和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导向。

(三)加强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的社会建设

1.加快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保障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在医疗保障、失业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建设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应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根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原则,完善失业保险机制,建立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对各企业信息采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对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进一步改进,政府提高社会需帮扶人员的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性,增强人民幸福感。

2.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全面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涉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法规内容要翔实和全面,保证政策法规有效实施。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黄河流域涉及众多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针对重点地区、贫困地区应设置专项保障,优先解决特殊地区的民生问题,力争每个保障项目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

(四)坚持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的生态建设

1.强化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自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甘肃省黄河流域经济带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并重,生态建设得分逐年上涨,但需要更长远的规划和更完善的体系才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存的局面。建设环境管理法规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举措。在环境承载力底线与生态质量红线方面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运用政策手段将生态建设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2.以节能减排绿色经济为导向,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资源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之上,发展不但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还要坚持可持续的理念。在政府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应加入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环境质量等发展指标,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在政府牵头带动作用下,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向低污染、低耗能转型发展,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压力,有效提升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甘肃省经济带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席晓辉作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