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研究

2021-09-22 02:52郭雪芳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能力核心素养

【摘 要】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重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特色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笔者从核心知识、必备技能、学科能力、价值观念四个维度研究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中考生物;试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064-02

2018年是北京市实施中考改革的第一年,因此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卷意义重大,明确了中考生物考试命题的方向和原则。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育人的重要方向。许多教师单纯追求分数,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方法,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基于核心素养来布局和实施,学生的考试评价同样也需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学有所考,考有所学,所学即所考,所考即所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品质。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在保留学科知识体系和骨架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   重视核心知识的考查

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卷满分45分,采用与化学学科合场分卷考试的形式,两学科笔试时间共90分钟,试卷总分90分。其试卷结构和分数分配如表1所示。

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北京市生物中考的特征,使学生不局限于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有必要对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进行分主題归纳总结,统计各知识主题的考查情况,进而得到试题考查的知识结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考查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所有重要概念和原理,十大主题均有涉及,体现了中考基础性的特点[1]。着重考查了实验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几个主题,并且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多种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旨在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和生活,用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解决试题情境中的问题。

如第1题以学生熟知的国宝大熊猫为例,考查核心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2题呈现了教材中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考查核心概念“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第5题考查核心概念“人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第6题以球迷观赛的情境考查核心概念“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第7题以排球运动员完成手腕的屈伸动作为情境,考查了核心概念“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第8、9题考查核心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也考查了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第10题考查核心概念“生物的变异及运用”;第12题考查核心概念“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14题以流感防治为背景,考查核心概念“传染病和用药”。这些试题均基于生物学学科特点和生物学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了立体式考查。如第20题通过设置开放性任务——写出一条健康生活建议,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

2   重视必备能力的考查

《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2018年)》明确要求,学生要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理解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现对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其考查情况。

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要素。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10个一级主题中,居首位的就是科学探究,这也揭示了科学探究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试卷中关于实验内容的考查也是重中之重。

如第3题创设了观察菜豆植株的气孔、子房、根毛、子叶的情境;第4题以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为情境,考查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在课堂中都已获得的科学证据;第17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识别、整合、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9题以社会议题“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唾液淀粉酶分泌的影响”作为情境,考查了科学探究的核心内涵,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生命观。

从试卷的命题情况来分析,试题通过设置各种生动的情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试题情境中的图、表、文字、数据等信息,分析其蕴含的生物知识和原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试题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结合科学思维的内涵与本质,选用合适的工具引导学生展开研究,选择权威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查科学思维的命题素材,如正式发表的科技论文、科学史素材、实验室研究数据等,从这些素材中挖掘可探究且有价值的问题,加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分析路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证据或数据,在“真”实验、“真”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需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减少对知识的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学会将所学生物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生产等具体情境中,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利用生物学科的视角和思维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背后原理的习惯,最终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3   重视情境的创设

2018年北京市生物中考试题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同时,情境素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的层次性以及试题结构的设计都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通过日常实验课的学习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具备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落实对概念内涵、概念间内在联系以及概念的理解运用的考查,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

如第3题和第18题创设了教材中的菜豆和毛细血管的相关情境,考查学生对生命体结构层次的理解与迁移;第6题和第7题以比赛中球迷观赛时的行为和运动员完成相关动作为情境,在考查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体现了试题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的习惯和理念;第10题创设生物育种“航椒Ⅱ号”的情境;第11题创设利用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培育主粮作物、常见水果和蔬菜的情境;第13题则介绍了生命科学史中节肢动物鳃的进化;第16题创设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常见绿化植物元宝枫的情境。这些试题情境贴近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做题时感到亲切熟悉,有利于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最终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   重视价值观的塑造

将育人观和价值观导向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2018年北京市中考生物试卷的总体特点。试题考查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符合國家未来发展需求,同时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3]。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核心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如第8题以位于我国深圳的国家基因库为素材,第10题以我国科研工作者培育高产辣椒“航椒Ⅱ号”为素材,为学生呈现了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科的学科价值,感受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信;第20题科普阅读引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知识,与生物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生物钟交相呼应,学生在完成科普阅读之后,能够利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指导自己和家人健康生活,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

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2018)[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3]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

2016(10).

【作者简介】

郭雪芳(1991~),女,北京人,汉族,硕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猜你喜欢
学科能力核心素养
试论依托中学生物课程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整体认知”思维与高三历史复习
变式训练,助力学生能力培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科能力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