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021-09-22 01:59韩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下层圆柱周长

韩伟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如有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这样解答一道题:学校把360本科技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苦思冥想,这时老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层的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是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科技书总本书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的这一问正是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指向十分清楚、明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提问要具有悬念性

数学课堂提问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最佳状态,效果最好。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时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这两个问题于学生无疑处促其有疑,会给学生极大触动。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给自己出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自己又解答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探索,通過实例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三、提问要有灵活性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才能创新性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四、提问要有评价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性。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深度对话。如果教师能对课堂教学提问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会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和顿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得到质的升华。

猜你喜欢
下层圆柱周长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柱的体积计算
积雪
周长面积变变变
折叠积雪
积雪
有借有还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