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体隐喻下学校变革的生成性

2021-09-22 01:44鲁兴树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成性

鲁兴树

摘要:如何促进学校变革,与怎样看待学校有关。如果把学校看作机器,则学校变革呈现控制性;如果把学校看作有机体,则学校变革呈现生成性。学校变革的范式从控制走向生成,需要推动变革取向从工具到人本、变革机制从外控到内生、变革路径从线性到非线性、变革动力从竞争到协同的转变。

关键词:学校变革;有机体;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04-06

时下,变革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如何推进学校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学校。诞生于大工业社会的现代学校,往往被看作机器,其改革和发展,被认为是可以预设、控制的,由此会导致对学校干预过多、控制过多等问题。相反,如果把学校看作生命有机体,那么,人们就会以复杂和动态的思维看待学校,就会重视学校变革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当领导者用‘生命有机体的隐喻取代有关学校的‘机器隐喻,并改变他们管理与领导行为,以鼓励代替成长时,成功的变革就会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发生,虽然变革并非一帆风顺。”[1]65即在有机体隐喻下,学校变革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性和生成性。

一、机器隐喻下学校变革的控制性

当今,人们的很多管理思想和理论仍然植根于牛顿物理学的机械定律,以为事物的进程是确定的、可预测的,具有单纯的因果关系。如果用这种思维看待学校,学校就被当作一部机器,就被看作一个简单的系统,人们就会认为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是完全可控的,是预成的。受这种控制思维影响,学校教育常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效率化和工具化

機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效率优先。受此影响,学校教育非常注重投入和产出比。这里的投入,无疑是时间和经费的投入,而产出容易被以可量化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各种评比结果来衡量。由此,在教育行为上容易导致机械灌输,容易过于重视可测量的知识教学,而忽视人的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人也因此被工具化。在此过程中,“即使是课堂也成了效率控制的中心,通过学生的测验、过程记录、教师评估等对效率进行控制”[1]43。

此外,在效率取向下,人们容易把经济价值置于教育价值之上,以致过于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强调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把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当前教育常常被当作招商引资、发展房地产的重要手段,就是例证。

(二)简单化和标准化

在机械思维者眼里,教育就像一部由若干零部件组成的、按照预先设定流程运作的机器,教育由此被简单化。人们常常采用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来对待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进行简单归因。比如,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些人就会认为一定是教师的问题,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家庭、学生个人的努力、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和氛围等因素。

对效率的追求和对教育的简单化理解,必然导致教育的标准化。在标准化诉求下,学校教育就如同工厂,教育过程就如同机器生产,学生就如同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于是,对同样的年级就会采用统一的作息时间、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育方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标准化有助于统一管理,有助于对学生成绩进行控制,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标准化往往伴随着精细化。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教案必须手写,教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等环节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写。规定过多、过细,虽然有助于工作落实,便于管理与考核,但容易把教师培养成不会主动创造,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其实,好的教案不应该是规定出来的,而是教师在积极创造过程中生成的。

(三)制度化与程序化

机械思维是一种控制思维,这一思维用在管理上,必然注重制度的作用,通过制度表达管理者的价值诉求,规范和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当下,学校改革越来越重视制度建设,有的学校把制度的多少当作判断学校管理是否完善和健全的重要依据。此时,制度不再是学校管理的工具,而是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目标。制度有助于规范行为,形成秩序,但“制度也存在着原生性缺陷,如制度对于人行为的同一化裁剪,虽会增加社会治理的确定性,但也会抹杀现实的多样性”[2]。学校制度控制性还表现为程序化和技术化。

制度往往规定若干程序,未经过若干程序,就得不到制度的认可。比如,教师要想成为名师或者获得提拔,必须进入制度预设的培养轨道,通过若干培养程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否则,即便很优秀,也很难获得认可。这种“控制性”的培养模式不仅造成所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而且会使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制度容易遵循技术理性。如在学校变革的决策过程中,一般只有专家才有发言权,而具体的当事人——普通教师和学生很少能够参与。问题还在于,在制度的作用下,专家很大程度上被符号化了,即必须通过制度来“委任”。一个普通个体,即便再有才能和影响力,如果没有得到制度的认可,也不会享有专家的权利。也就是说,专家常常是“委任的”而不是现场“确证的”。

(四)原子化与封闭化

机械思维是一种割裂和封闭思维,把这种思维运用于社会,容易产生原子化观点,即认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不是社群而是个体。这种观点被用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教室被看作个体的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的集体,而不是一个更自然的社会系统;学生单独学习,并分别地被测验;教师孤军奋战,独立工作(不是协同工作);同一地区内的校长和教育局局长各司其政,自行其是。”[1]37原子化思维导致学校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孤立。

现代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为“科层制”。受机械思维影响、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科层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按照权力大小进行分层。分层不仅使管理层级过多,信息传递单向,而且容易导致行政力量凌驾于专业力量之上、下级唯上级命令是从的现象。二是按照组织不同职能进行分科,分科容易造成部门相对封闭。因此,无论是分层还是分科,都容易造成割裂和封闭。

猜你喜欢
生成性
情境中走向生成: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问题与逻辑理路
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语文课堂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探析高中英语的动态生成性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