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止血法在股动脉介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2021-09-23 03:30
全科护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假性沙袋皮下

股动脉具有粗长、笔直、稳固、搏动情况明显且容易操作等特点,是临床介入治疗常用路径[1]。但因为分支丰富,且股深动脉压力高,加上股三角区位置特殊,介入治疗术后压迫止血不易[2]。传统沙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一般要求病人肢体制动、卧床时间久,病人常常难以耐受,部分病人还有尿潴留、股动脉-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形成[3]。为此,自行设计可控压式股动脉穿刺气囊压迫止血器应用于股动脉介入术后病人,在舒适度、止血效果方面有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可控压式股动脉穿刺气囊压迫止血器的设计

可控压式股动脉穿刺气囊压迫止血器(专利号:201820705812.x),包括止血压板和固定在止血压板两端的固定带两部分组成,其中,在止血压板上设有通孔,依次设有螺纹撑杆、固定板和压迫气囊,螺纹撑杆穿过通孔,与固定板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板与压迫气囊可拆卸固定连接,在压迫气囊侧边设有与压迫气囊连通的导气管,导气管的外端设有通气阀门,通过通气阀门外侧与外部打气设备连接。见图1。

图1 可控压式股动脉穿刺气囊压迫止血器结构图

2 临床应用

2.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160例入住我院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股动脉介入术的病人;②无心、肺、肾等器官病变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③无精神疾病;④无严重意识及认知障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多次穿刺;②既往有血管并发症;③有严重外周血管血栓史;④退鞘管前即有渗血者;⑤语言无法沟通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30~84岁;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行脾动脉栓塞术9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9例。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9~85岁;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6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行脾动脉栓塞术9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DSA 1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D-二聚体、术前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2.2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术前均完善各项检查,讲解介入治疗过程,术中配合要领,练习床上大小便。术中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4],置入5F导管鞘,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目标动脉及分支进行造影,根据造影情况注入药物、栓塞剂,进行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术毕拔除导管及导管鞘,压迫穿刺点。对照组采用沙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可控压式股动脉穿刺气囊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

2.2.1 对照组 采用沙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方法[5-6]。病人血管介入治疗结束拔出鞘管后,手法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然后以穿刺点上方1~2 cm为中心,首先垫4~5块无菌方纱,再以一卷绷带压住,之后再以弹力绷带缠绕病人腰腿部加压包扎固定12 h,1 kg沙袋加压压迫穿刺部位6~8 h,下肢伸直制动6~8 h,卧床休息24 h后下床活动。压迫过程中若病人穿刺局部有皮下瘀斑、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延长沙袋或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时间,若病人出现下肢麻木、足背动脉搏动与对侧相比搏动减弱,下肢皮肤湿冷 、苍白则提前撤除沙袋或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时间。

2.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止血法,即采用自行设计的可控压式气囊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股动脉介入治疗结束拔出鞘管,手法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将自制的压迫止血器的压迫气囊基点对准穿刺部位,使用时将固定带缠绕固定于病人的腰腿部,固定带可根据病人的体型进行调节,通过通气阀门向压迫气囊充气,驱动螺纹撑杆将压迫固定板作用于压迫气囊,使压迫气囊的压力均匀作用于穿刺部位。压迫气囊的压强=病人舒张压+2.66 kPa[7]。根据医嘱压迫止血4 h[8-9],下肢伸直制动2~4 h,卧床休息8 h后下床活动。压迫过程中根据病人局部穿刺点的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肢感觉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来增大或减少压迫器的压力,必要时延长压迫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卧床时间。

2.3 观察指标 ①卧床时间、局部压迫时间、术肢制动时间:由责任护士记录病人自拔除股动脉鞘管至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首次术肢活动的时间,记录沙袋压迫及压迫器压迫的时间。②病人舒适度:解除压迫后由责任护士发放Kolcaba舒适量表[10],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28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越舒适,<56分为低度舒适,56~84分为中度舒适,>84分为高度舒适。③并发症:股动脉介入术后48 h内观察局部有无皮下瘀斑、皮下血肿、皮肤损伤、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动静脉瘘等局部皮肤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皮下瘀斑:解除压迫后局部皮肤皮下出现红色血斑无硬结,面积大于1 cm×1 cm。皮下血肿指局部皮肤可触及硬结2 cm×2 cm[11]。Ⅰ度皮肤损伤表现为表皮完整但有发红;Ⅱ度皮肤损伤表现为表皮完整,但可见明显水疱者;Ⅲ度皮肤损伤表现为可见明显破损表皮脱落者[12]。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股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此后血肿周围被纤维包裹而形成与动脉腔相通的搏动性肿块[13]。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14]。股动静脉瘤:股动脉和股静脉两者之间形成通道,股动脉血液直接流入股静脉腔,形成动静脉瘘,表现为患肢肿胀,静脉曲张,皮肤温度升高,可闻及血管杂音[15]。术后护理观察过程中若考虑病人合并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下肢深静脉血栓、股动静脉瘤时由介入医生进行判断鉴别,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3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卧床时间、术肢制动时间、局部压迫时间与舒适度比较

表2 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4 讨论

4.1 改良压迫器结构科学、操作方便 我们在左兆凯[16]、梁榕[7]、张永萍[17]等自制气囊压迫的基础上制作了可控压式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它是利用止血压板两端的固定带将止血压板固定在股动脉的穿刺点上方,旋转螺纹撑杆调节固定板与止血部位的位置,使固定板与止血部位贴合并压紧,在固定板下方还设有压迫气囊,利用外部打气设备给压迫气囊充气加压,此时压迫气囊的自身形状会随着充气加压而发生变化,使其与皮肤的起伏更紧密的接触,以便与止血部位更好贴合,使止血器的施压面积更集中于止血部位,经过对压迫气囊充气加压后对止血部位形成按压力,止血效果更好;通过通气阀门既可以控制气体进入压迫气囊增加其压强,也可以将压迫气囊内气体释放以降低其压强,从而实现调节止血部位的压迫受力强度,当病人出现下肢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趾端苍白时可以减少压迫气囊的压迫受力强度,当病人出现渗血或皮下出血、血肿时可以增加压迫气囊的压迫受力强度,整个使用过程中通过观察病人的穿刺部位局部情况及穿刺侧下肢的末梢循环情况对压迫气囊中压力进行调节,止血过程更科学、更客观、更稳定,适应病人个体差异。相对于传统沙袋绷带加压包扎相比,有效避免相对位置发生偏移,病人的行动会相对更灵活一些,轻微活动不会影响压迫的效果,防止病人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腰酸、腰胀、腰痛,减轻了病人的心理负担。

4.2 改良压迫止血法能降低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体位舒适度,缩短卧床时间、患肢制动时间、局部压迫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可控压式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能降低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皮下瘀斑、皮下血肿、Ⅰ度皮肤损伤较传统沙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Ⅱ度皮肤损伤、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无Ⅲ度皮肤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股动静脉瘘发生。观察组病人体位舒适度、卧床时间、患肢制动时间、局部压迫时间与传统沙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缩短了病人卧床时间、患肢制动时间、局部压迫时间,提高了病人体位舒适度。减轻了病人因卧床时间、患肢制动时间、压迫时间长而增加的痛苦不适感。

皮下瘀斑、皮下血肿为股动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为股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18],术后并发症可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19-20],亦可加重病人的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本研究结果明显降低了皮下瘀斑、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我们分析了观察组病人皮下瘀斑、皮下血肿的原因,主要原因为在转运病人过程中,病人从手术床挪至平车,从平车挪至床上时,及用固定带缠绕病人腰背部,病人患肢用力所致及鞘管内有血栓形成,在拔鞘管时部分血栓遗留在穿刺隧道内,致血液流出不畅,后来我们将患肢制动的宣教提前至术前,缠绕压迫器固定带时由2名医务人员操作,指导病人不要用力,并与介入室护士沟通共同做好病人健康宣教;介入医生在拔出鞘管前用注射器回抽,将鞘管内血栓全部抽出,使血液流出通畅[21],经过改正后无皮下瘀斑、皮下血肿发生。对照组与观察组Ⅱ度皮肤损伤、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无Ⅱ度皮肤损伤、假性动脉瘤,对照组发生2例Ⅱ度皮肤损伤,1例假性动脉瘤,我们分析了对照组发生Ⅱ度皮肤损伤的病人,发生原因主要是绷带加压包扎太紧,至局部压迫力度过大,血液循环差所致,之后我们要求医务人员包扎处绷带松紧度要以能插入2~3指为宜[1]。对照组发生的1例假性动脉瘤出现在撤除沙袋压迫12 h后,原因分析为病人患肢过早屈曲活动,局部沙袋移位甚至脱落,局部压迫位置不准确,压迫力度不够所致。之后我们在超声引导下再次用可控压式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局部压迫24 h,患肢制动,卧床休息,假性动脉瘤较前缩小,但仍未消失,只能再次行介入止血术治愈假性动脉瘤。针对该例假性动脉瘤病人,我们在术前加强了病人的心理状况的评估,对于依从性差的病人,除加强病人术后患肢制动目的、重要性的讲解外,也邀请病人家属共同对病人进行管理,术后及时协助病人变换体位,在病人感到不适时为其水平移动,待撤掉沙袋后变为侧卧[22]。

5 小结

可控压式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结构科学、操作方便,具有固定牢固、贴合良好、受力均匀、施压力可控的特点。能有效降低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提高了病人体位舒适度,缩短了病人卧床时间、患肢制动时间、局部压迫时间,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假性沙袋皮下
慢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及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及文献复习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如何分辨真假宫缩?
沙袋的数量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左手创造奇迹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想不到我的左手那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