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介绍

2021-09-24 10:14孙东亚宋学宏
科学养鱼 2021年7期
关键词:稻鱼外源氮磷

黄 桦,孙东亚,宋学宏,曹 卢

(1.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常州 213017;2.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农村工作局,江苏 常州 213174;3.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逐步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发展,池塘尾水排放和农产品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新需求与传统水产养殖和种植模式存在的矛盾,常州市武进区以江南古法种养技术为基础,通过利用现代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建立了一套对外界环境无影响、促进稻鱼质量同步提升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现介绍如下。

一、基本技术原理

利用生态循环学原理,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将地块相邻鱼塘和稻田改造构建成1个闭合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系统:冬季鱼塘捕鱼结束,将底泥抽到稻田里做基肥。4-6月开始养鱼,通过灌排系统将鱼池富营养化水引入水稻田供水稻生长利用,多余水分经稻田净化后再回流入鱼池。为确保鱼的安全,水稻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基本不用外源氮磷肥料;鱼塘养鱼尾水经净化后循环利用,从而达到稻鱼丰收、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生产模式如图1。

图1 生产模式

二、试验情况与结果

2020年,武进区水产站在前黄镇大成村的沈记家庭农场开展试验示范,效果如下。

1.水稻种植、管理与收获情况

水稻种植面积17亩,种植净面积14.39亩。种植武进水稻研究所的“武运6622”号水稻新品。种子处理方式为浸种、催芽,秧田播种量为3千克/亩。移栽插秧方式为机插秧,插秧密度1.7万穴/亩,每穴3~4株。水稻移栽期为6月13日,孕穗日期为7月底,成熟期为10月。

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全程未使用肥料、农药,仅使用诱捕器捕杀害虫和进行人工除草。根据水稻生长期各阶段特点,平均每2~4天通过灌排系统从鱼池打水入田。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被带离系统,氮磷等营养元素则通过沉降作用被土壤吸收,极少量水经净化后回流至鱼池,全程未向系统外排放水。

稻收获总产量为7 972.06千克,亩净产为554千克。

2.鱼类放养、管理与收获情况

水产养殖净水面3.5亩,通过抽水泵进水方式引进外源水,全年共补充外源水6 966.05吨。3月放养前用100千克/亩生石灰清塘,放养品种与数量规格为:14~16尾/千克团头鲂409千克、14~16尾/千克鲫鱼66千克、2~2.5尾/千克鳙鱼42千克、1~1.5千克/尾鲢鱼85千克。养殖过程中除喂人工饲料以及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改剂调节水质外,全程未使用其他渔药等投入品。11月中旬对养殖品种进行打样测产,养成规格与产量为:团头鲂0.51千克/尾、3 078千克,鲫鱼0.44千克/尾、432千克,鳙鱼1.5千克/尾、556千克,鲢鱼2.7千克/尾、182千克。合计4 248千克,平均亩产1 214千克。

3.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绿色种植方式,生产的稻米很受欢迎,农场以16元/千克价格进行售卖,出米率约70%,实际稻米收入89 567元。养殖鱼售卖价格:每千克鳊鱼11元、鲫鱼24元、鳙鱼13元、鲢鱼5元,鱼收入52 364元。合计收入141 931元。种养成本主要为:苗种5 800元、饲料16 520元、水电费2 400元、调水制剂460元,合计25 180元。

故试验区效益为116 751元,以水稻种植面积17亩加水产养殖净水面3.5亩计,平均亩效益为5 695元。

4.生态效益分析

在试验示范过程中,对系统的氮、磷物质流动进行了初步检测与分析。在本系统中,氮磷的主要输入方式为:饲料、鱼种、稻种、外源水,合计总氮收入257.42千克、总磷收入46.09千克;主要输出方式为捕获的鱼和稻谷(秸秆还田未带出系统),合计总氮支出143.29千克、总磷支出64.01千克。可见从氮磷收支平衡的角度,在稻鱼种养面积科学配比的前提下(另文讨论),本系统可实现总氮收支平衡,并通过多年运行,带走外源水体和土壤中大量的氮磷,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1.优势

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源于江南地区用河泥作基肥的传统水稻种植方法,其核心技术“罱河泥”最早可追溯至2 000多年前的汉代,通过现代生产技术科学改良后,该生产模式具有众多优势:一是生态循环,可实现零排放,有效消除农业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还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二是与“三池两坝”的湿地净化模式相比,不需要单独的净化空间,节省土地资源,非常适合土地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发达地区使用;三是与目前推广较多的“稻鱼综合种养”相比,种养区相对独立,生产操作与病虫害防治互不干扰,不额外增加劳动强度,也不影响产量;四是大量减少了化学投入品,种养成本降低,并有效提升产品品质;五是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该模式技术转变不多、难度不大,且系统改造成本低,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2.瓶颈

同时,要想大面积推广,也还需要突破一些瓶颈。

目前国内与之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还较少,模式精细化程度不够,很多细节性问题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如何从科学和实际生产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模式,提升循环净化效率,使其发挥最佳效用,还需科研推广部门合力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技术模式较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关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引导方向上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模式在面上的推广进程。建议主管部门专题调研、专门立策,对基础设施改造等内容进行适当财政补贴,以提升老百姓的积极性,加快推广进度。

经调研发现,由于以往的基本农田与水产养殖规划大多相对独立,没有充分考虑种养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果要推广稻鱼循环种养,则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打破这种规划界定。建议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尽快建立基本农田与水产养殖规划统一协调机制,针对农业发展新形势、新方向出台新的农业用地政策,从基本政策的层面解决该模式推广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稻鱼外源氮磷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常规施肥与氮磷钾施肥对CX-80雪茄烟品质的影响
外源添加物对自制生物有机肥保存期的影响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河南省淮滨县“稻鱼”田里话丰收
外源乙烯对植物中糖代谢路径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淤泥土水稻“3414”氮磷互作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