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华绒螯蟹育繁推产业一体化发展和营养品质调控研究

2021-09-24 10:14成永旭吴旭干杨筱珍杨志刚孙云飞
科学养鱼 2021年7期
关键词:蟹苗轮虫幼体

成永旭,吴旭干,杨筱珍,杨志刚,孙云飞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四、河蟹优质蟹苗人工繁殖技术

河蟹的人工繁殖一般从当年秋季11月到翌年的5月上旬,育苗阶段在长三角地区主要从4月初到5月上旬,当前的主要育苗方式是土池生态育苗。目前我国主要生态育苗集中在江苏射阳、如东,近期东台也逐步发展为河蟹生态育苗的主要阵地。此外,辽宁盘锦是北方地区土池生态育苗的主要地区。

1.亲蟹的选择与强化培育技术

选择良种亲蟹并进行强化培育是获得优良蟹苗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人工育苗的亲本选择趋势已经逐步改变原来亲本选择随意、“拿来主义”、规格普遍偏小的状况,而是选择良种和规格大的亲本,普遍选择规格大于150克/只的雌蟹和规格大于200克/只的雄蟹,并注重亲本的强化培育,通过对亲本进行合理的强化培育,可显著提高其生殖性能以及蟹苗质量。

亲蟹强化培育宜选择在蟹生殖蜕壳高峰期的10天之后。在长三角地区,雌蟹生殖蜕壳的高峰时间大部分在8月中下旬(80%),雄蟹生殖蜕壳的高峰期一般晚雌蟹20多天(Wu等,2017;何杰等2016),所以雌蟹育肥选购的时间应该是9月上旬或中旬,蟹卵巢指数在2%~5%,卵巢发育处于大生长期开始阶段(Wu等,2007)。雄蟹选购时间应在10月初进行,10月初至11月是雄蟹生殖蜕壳后副性腺显著增加的时期,成熟雄蟹副性腺的重量可以达到体重的2.5%左右,而精巢只占体重的0.4%(徐佳倩等,2016)。育肥过程最好雌雄分开,有条件的可以在一定盐度的咸水中育肥(避免交配),合适的盐度能够加速河蟹性腺的发育(吴旭干等,2013)。试验表明,在河蟹生殖蜕壳以后,其育肥的时间应该至少有40天,育肥效果和上市的品质也较好(Long等,2020;Wu等,2020)。

在河蟹亲本的强化培育过程中,蛋白质和脂类营养,特别是饲料中的磷脂、胆固醇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及其合理配比对亲本的生殖性能有重要影响(成永旭等,1998;2000;2002),在河蟹育肥强化培育的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应大于35%、脂肪水平大于8%(雌蟹育肥粗脂肪水平要求在12%~15%),其中最佳的磷脂和HUFA水平分别为2.4%~3.6%和1%~1.5%,饲料中磷脂和HUFA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合适的PL与HUFA比为1.6∶2.5或2.3∶2.0(饲料干重),DHA/EPA为0.6~0.8,优化脂类营养可以显著促进河蟹的生殖性能和提高苗种质量(Wu等,2007;Sui等,2007;2008)。

2.河蟹的人工促产技术

长江流域人工促产的最适时间在12月-翌年3月上旬,池水温度在l 0~13℃时。将越冬亲蟹按雌雄比(2~3)∶1放入盐度为8~33的半咸水或海水(最适盐度为l 7~20)池中交配,交配的雄蟹规格要尽量一致,如果选择的雄蟹比较大,规格基本一致,雌雄的比例可以为(4~5)∶1,不会出现精子限制、影响受精率的情况(Xuan等,2018)。

河蟹的怀卵量很大,一般个体重125~200克的雌蟹怀卵量达30万~90万粒。目前育苗的成活率在30%~40%,所以一般1只200克的雌蟹可育苗1.5~2千克蟹苗。在抱卵期间,宜选用配合饲料稍微超量投喂,并视水温和摄食情况,日投饵量一般控制在亲蟹总体重的2%~l 0%。水体溶氧5毫克/升以上、pH控制在7.8~8.7。胚胎临近孵化时应将抱卵蟹移出池外,将胚胎发育一致的抱卵蟹放入蟹笼中,每笼(100升)可放10~15只抱卵蟹等待孵化,集中放散于育苗池中。

3.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关键技术

(1)抱卵蟹的消毒:亲蟹在越冬暂养阶段,卵表面会有大量的纤毛虫、丝状菌等,若消毒不彻底,会引起整个育苗的减产或绝产。亲蟹消毒方法为新洁尔灭50毫克/升药浴1小时。

(2)育苗参数:长三角地区河蟹的土池育苗阶段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挂笼(幼体孵出)到5月上旬出苗(蟹苗上市)。育苗池塘以2~5亩的正方形池塘为宜,池塘水深可达2米左右。根据亲蟹规格大小和抱卵情况,每亩选择同步发育的亲蟹(抱卵蟹)40~50只进行挂笼,放散密度控制在2万~3万只/米2。根据每年的育苗天气和温度变化情况,从幼体孵化,经过Ⅴ期溞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再淡化出苗,总时长在24~30天。

(3)水质调控技术:①绿水育苗。育苗前期适当肥水培养藻类,一方面可保障水体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为幼体提供藻类等天然饵料,从而提高幼体成活率。现多采用专池培养单胞藻(主要是小球藻),然后接种到育苗池的办法。溞状幼体Ⅲ期(Z3)以后肥水中的藻类不再是幼体的适口饵料,水质过肥易导致水体缺氧、病害滋生。②水体增氧。多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一般2~3亩的育苗池设置1台1.5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即可。也有结合底部增氧方式,因在后期变态过程中,育苗池塘水加深,幼体后期个体大,变态时候大部分沉于池底,仅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会使池塘底部局部溶氧缺乏,造成幼体窒息而死。

(4)加强活饵料培养和投喂,及时提供足量、优质的适口饵料:河蟹生态育苗的饵料来源主要是微藻和活体轮虫,一般采用土池大面积培养获得。轮虫(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目前主要是依靠施用有机肥(最好是发酵的鸡粪等)。一般每亩池塘需要施用3米3有机肥,培养250~300千克轮虫。如果育苗亩产量30~60千克,需要投喂300~600千克的活轮虫,一般9~10千克活轮虫可培养1千克的蟹苗。所以一般活轮虫培养池与育苗池面积的比例不能低于2∶1。

微藻和轮虫投喂要根据水体的肥度,即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存量、蟹苗的摄食强度及蟹苗放养密度灵活掌握。如苗种池浮游植物以小球藻或金藻为主(水体透明度小于50厘米),且生物量较大,在Z1阶段不投喂,蟹苗也可在5天内顺利变态。如果苗种池水体中浮游植物量少(水体透明度大于60厘米)或浮游植物组成不好的育苗池,在排幼前1天或当天按1 000个/升密度投喂轮虫,维持量不低于3 000个/升;到育苗后期(Z4~Z5),特别在Z5至大眼幼体期建议提供足量卤虫幼体、桡足类等(鲜活和冰冻),对蟹苗顺利变态、提高蟹苗质量有重要作用(肖起珍等,2017)。此外笔者团队研究还证实,河蟹幼体大小(如头胸甲长度)与饵料的DHA含量呈正相关,因此若在河蟹育苗的过程中对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DHA的含量,将使河蟹幼体的生长有更明显的提高,极大提高培育蟹苗的质量。

注意轮虫的卫生性问题:目前池塘都是用有机肥培养轮虫,该模式有可能把有机肥如鸡粪携带的病原菌带入育苗水体,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蟹苗。高密度轮虫培养时,水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细菌会被轮虫摄取,这些细菌绝大部分对轮虫不会造成危害,但有些细菌可能对河蟹幼体有害或就是其病原菌,所以要关注轮虫卫生性问题。

4.河蟹人工繁殖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存在问题:①由于生态育苗“门槛”低,多数是农户自发从业、分散经营,质量意识淡薄,不注重亲蟹良种的选择和亲蟹强化培育,影响了苗种的产量和质量。②不注重育苗阶段适口饵料的科学投喂,特别后期为减少育苗成本,很少投喂适口的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类,造成育苗个体偏小,质量差(Z5~M阶段)。③不注重饵料的卫生。因为目前活轮虫的培养主要靠有机肥,培养的轮虫可能携带对幼体不利的细菌,建议在投喂之前,用生物制剂或藻类进行强化,置换轮虫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可能对提高育苗成活率和产量有重要作用。

(2)技术评价和发展趋势:①选择选育的河蟹良种并经强化培育作为亲蟹,合理规格为:雌蟹150~225克/只、雄蟹200~300克/只。②育苗期间饵料投喂的标准化。单胞藻(绿藻如小球藻)的专池培养和育苗池塘的接种,注重活轮虫投喂的卫生、育苗后期丰年虫的投喂。③育苗的设施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如底部增氧和水车式增氧结合、水体环境的智能化控制等。④目前育苗产能总体上仍供大于求,今后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蟹苗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育苗成本基本稳定。

(待续)

猜你喜欢
蟹苗轮虫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乌溪镇蟹苗培育亏损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轮虫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