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变相考

2021-09-24 16:04赖天兵
文物春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北宋

赖天兵

【关键词】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第五层幢身宝盖造像;涅槃变相;北宋

【摘要】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平面呈八边形,三级基座上有幢身六层。其中第五层幢身宝盖每面刻造像一铺,据佛教经典与相关图像,考证镌像内容为从“劝请莫般涅槃”到“起塔供养”的连环画式涅槃变相,情节较为完整,是经幢上发现的首例涅槃变系列铺像,且具自身之特点,对研究涅槃变相与经幢造像皆有价值。

赵县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现矗立在河北省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的交叉路口,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镌刻佛教造像最多、雕制最精美的石幢。经幢平面呈八边形,由三层基座、六层幢身和幢顶宝珠组成。其中第五层幢身之上的宝盖每面雕刻佛教造像一鋪,有人认为是“八幅释迦牟尼成佛系列图案”,分别为“释迦牟尼讲法图、卧佛图(病态图)、入棺图、焚棺图、灵魂升天图、迎魂图、拜塔图与成佛图”[1]29,但无具体描述与考证。笔者认为,这八铺石刻造像表现了围绕释迦牟尼涅槃的八个场景——即涅槃变相。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记录这八铺石刻造像现状,并考证其题材内容及宗教意涵。

一、涅槃变相造像介绍

赵县陀罗尼经幢总高16.44米[1]28,第五层幢身的宝盖已接近幢顶(图一)。造像镌于宝盖的8个垂直面,每面刻出一横向长方形像龛,高宽比约为1∶3.5,龛缘多有风化剥蚀或开裂。兹自南面始,按逆时针方向逐一介绍造像内容。

1.南面

龛缘左上角崩毁。画面中有雕像7身,风化严重,头面部皆损毁。佛陀躯体敦厚,结跏趺坐于“亚”字形二级叠涩方形须弥座上,有明显凸出壁面的双重素面圆形头光。内着僧祇支,系带,外披垂领袈裟,右肩臂、双腿与下摆处衣纹较深,右膝处有一横向的溶蚀凹陷。袈裟下摆呈倒“山”字形垂覆台座前端,中心垂至台座的一级叠涩处。佛像手部均风化严重,右臂上举,似结印,左手抚膝。佛陀身后有双树,二弟子、二菩萨立于从佛座两侧向外延伸的岩形基石上,皆双手合十,侧身面向主尊。外侧二菩萨着长裙,帔帛绕肘并在腹前绕环,内侧二弟子着袈裟。佛座右侧一人跪于龛底方垫上,面向佛陀作揖。画面右侧较远处的岩形基石上有一人双手合十,跪拜佛陀(封二,1)。

2.东南面

龛上下缘皆有部分剥蚀、开裂。现存雕像14身,头面部皆毁损。佛陀的头光、衣着、姿态与台座皆与南面图相同,唯头光上方有宝盖。两侧树冠处各向外侧飘出一股云气,水平延伸后回转,云头上各有飞天1身:画面左侧飞天保存较好,面向佛陀前伸双臂,身躯舒展;右侧云头与飞天残损甚重。主佛左侧雕刻站立人物7身,或双手合十,或拱手:前排4身,靠近佛陀的两位菩萨所披帔帛在腹前绕双重圆环,稍远的两位着广袖袍服;后排3身,靠近佛陀者似着右袒袈裟,另2身风化严重,衣着不明。主佛右侧现存站立人物4身:前排靠近佛陀的为帔帛在腹前绕环的菩萨,稍远2人身着袍服,双手笼于腹前,广袖飘逸;后排1人立于菩萨和袍服人物之间,风化严重,仅可见于胸前合十的双臂与腹前衣裾。从壁面布局及痕迹来看,主佛右侧似前排原有1人,后排原有1至2人,可惜已崩毁无存(封二,2)。

3.东面

龛上缘右侧有部分剥蚀,下缘中部有裂纹。画面正中,佛陀右侧卧于开有三个壸门的佛床之上,绕床有14身举衰人物或动物,像大多头部损毁。主尊曲右臂而枕,左臂伸直放于身侧,双足叠放,着右袒袈裟,腹部衣纹呈V形,小腿处衣纹呈平行线状。佛床里侧雕4身举哀人物:位于床头的第1身右手置于胸前;第2身头部向右前侧的佛床低垂,右手拍头;第3身着交领袈裟;第4身着右袒袈裟,右手抚胸。床尾一人似着俗装,面向佛陀,右手伸出抚摸佛足。床尾外侧一背面人物袈裟裹身,坐地仰望佛陀,左手抚佛床。佛床前侧后部雕有一物,风化严重,似为四足朝天、仰面倒地的动物,头部朝向床尾。床头雕一组5身举衰人物:一弟子着右袒袈裟,面向佛陀,手触床面;身后着装相同的另一弟子右手置胸前,左手置腹前而立;床头下方一弟子跌坐在地,右臂撑地,其身右侧有一着俗装者面向佛床弓身屈膝,其左侧一弟子仰面跌坐在地。画面左右两端各有一金刚力士扭身而立,头向外转,腰部则扭向中间的佛床,帔帛在身后呈圆弧形翻转。左侧力士双手叉腰,右侧力士左手叉腰,右手上举,上身后仰。背景双树位于画面两侧(封二,3)。

4.东北面

龛上缘中部偏右部分崩毁。画面正中有一棺置于束腰开壸门的叠涩须弥座上,结跏趺坐在束腰台座上的佛陀从棺盖上升起。因风化严重,佛陀头部仅存轮廓,桃形头光顶部略凸出上部龛缘,残存的右臂似举于胸前。棺前侧三尊雕像脚踏祥云,朝向棺盖上的佛陀,因风化严重,仅余轮廓:主尊与右胁侍披帔帛,着长裙,左胁侍搀扶主尊,右胁侍双手合十(封三,1)。

5.北面

龛中部有纵向裂缝,经修补。画面右侧一棺置于须弥座上,周身刻画升腾的火焰。棺前部损毁,前上方似有一人匍匐在地。画面左侧有6身面向棺材、双手合十的比丘状人物,前排2身,中间靠右1身,后排3身。因风化严重,人物头面部皆毁,衣着细节不清(图二)。

6.西北面

龛左右各有一道纵向裂缝,上部龛缘与龛中部等处有损毁,经敷泥修补。画面正中为熊熊大火包围中的佛棺,两侧各有2身着宽袖长衫人物,双手合十而立,观瞻荼毗。人物风化严重,头部残损。画面右外侧者胸前衣带垂至双足间,似为世俗人物;左内侧者身体下部崩毁(封三,2)。

7.西面

龛中部偏左有大面积残损,上缘局部崩毁,经敷泥修补。画面中部偏右有一架呈45度角的云梯,云梯下方门洞内似站立一人,体量较小,风化严重。右侧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下各有一匹战马,马前各有一人,外侧者头、胸与手部皆毁,内侧者似披甲,头、手部亦毁。画面左侧仅存立像2身,外侧者似戴方冠,双手拱于胸前,望向云梯、战马方向(图三)。

8.西南面

龛缘右上角崩落。画面中心偏右雕一座出檐较深的密檐式二层方塔。塔底座为叠涩须弥座,束腰处各面开壸门,塔身一层每面雕实榻大门,二层每面开直棂窗,塔刹为仰莲托圆珠,塔尖超出上龛缘。画面右侧雕着右袒袈裟的比丘2身,前者双手合十面向佛塔,后者双手捧圆形器物,侧身而立;左侧雕着袈裟的比丘3身,前一人五体投地向佛塔礼拜,后面二人皆面向佛塔而立,前者手持香炉,后者双手似捧物于胸前(封三,3)。

二、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变相考

涅槃是指完全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无上之正觉,系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释迦的涅槃又称大般涅槃或般涅槃,佛教石刻造像或绘画中多有宣传,一般称为涅槃变相。北宋慧俨等记述了释迦牟尼涅槃前的过程:释迦牟尼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宣告将入涅槃,“时众生共相谓……至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涅槃……时有无量诸大弟子……合掌恭敬”[2];在随后的涅槃前的说法中,释迦牟尼对菩萨、弟子与大众阐述了涅槃经中“常、乐、我、净”的真谛,并劝大众常修习此涅槃经典[3]900c。莫高窟盛唐第148窟南壁西侧的说法释迦牟尼像右侧绘五比丘跪在地毯上,上部有墨书榜题“诸大弟子八十百千诸比丘闻佛涅槃,俱往双林请佛住世……”[4]15,贺世哲指出此处表现的是众生劝请释迦牟尼“莫般涅槃”,并请佛陀接受最后的供养[4]7。对比赵县陀罗尼经幢五层幢身宝盖上的造像,南面一铺的画面中有娑罗双树,有跪于地上面向佛陀合掌礼敬的比丘装人物,应是佛陀宣布欲入涅槃后,弟子比丘等礼敬、劝请如来莫般涅槃的场景,东南面的一铺则表现了释迦临终遗教的宏大说法场面。单独表现众生劝请释迦牟尼莫般涅槃的图像几乎不见,莫高窟盛唐第148窟的涅槃变是将众生劝请释迦牟尼莫般涅槃与释迦牟尼临终遗教合并一处[5]图版142,赵县陀罗尼经幢造像中则分为两个场景,劝请释迦牟尼莫般涅槃在前,临终遗教在后,与经典相符。

释迦临终说法后,即入涅槃。赵县陀罗尼经幢五层幢身宝盖东面一铺以右侧卧佛为中心的14身造像构成了佛陀涅槃图。环绕佛床布局的举哀者们,有扪胸、拍头者,悲绝倒地者,手抚床头者,为3世纪末4世纪初新疆克孜尔等石窟涅槃图像中举哀人物的常见动作[4]2。另外,佛床后部前侧所刻之动物很可能是一只四足朝天、倒地举衰的狮子。北凉昙无谶在他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卷一中说,释迦临涅槃时,有狮子兽王、狮子吼王赶来稽首佛足[6]。宋辽金时期的涅槃变中开始出现狮子,均被刻画成四足朝天,以表现其恸不欲生,但所见存例多为双狮[7]11,赵县陀罗尼经幢上所绘则为单狮。宋、辽及西夏的涅槃变绘画中还常见一位立于床尾、抚摸佛足的中年或老年俗装人物,据相关研究,此人应是曾为释迦牟尼治疗过足疾的印度医师耆婆[8]。赵县陀罗尼经幢佛涅槃图中的俗装摸佛足者虽面部已损,但从头部轮廓看似戴冠,亦宜判断为印度医师耆婆。《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描述了密迹金刚在佛灭度后悲哀懊恼、极端痛苦的状态[9]。密迹金刚力士随佛教化,不离佛左右,是佛涅槃时在场的人物,一般认为辽舍利石棺上的金刚力士应作密迹金刚力士考虑[7]23,如北京辽乾统五年(1105)舍利石棺上涅槃图两侧帔帛翻飞、呈奔跑状的密迹金刚力士,其中一人倒坐在地[10]。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场景两侧的金刚力士没有飞奔与坐地的表现,与一般作为说法佛胁侍的金刚力士像似乎没有多少差别,但两力士都面朝外,似不忍目睹世尊入涅槃,仍有密迹金刚的意涵,成为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变相的一个特点。

《摩诃摩耶经》卷二述,世尊入涅槃后,摩诃摩耶夫人自天而降,“前至金棺所,头顶作礼……尔时世尊以大神力故,令诸棺盖皆开发,便棺中合掌而起,如狮子王初出窟时奋迅之势力……以梵软音问讯母言:远屈来下此阎浮提,诸行法尔,愿勿啼泣。即便为母而说偈”[11]。与“入般涅槃”画面相邻的经幢东北面所刻即为“金棺说法”图:驾云头而来的三立像即是下仞利天宫的摩耶夫人及其侍从天女,棺上方升起的坐像为出棺与摩耶夫人对话的释迦佛。“金棺说法”图是世俗社会所重视的孝道观念在佛教艺术中的反映。不同于常见的佛陀坐于棺盖或在棺内坐起说法[7]33—34,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变相中佛陀是升至金棺上方说法,这种形式后来表现在四川剑阁觉苑寺西壁的明代佛涅槃壁画中[12]。

按佛涅槃故事,释迦为母说法后,棺盖自合;力士抬棺未果,棺自举至荼毗所;拘尸那城两力士向棺投火,但金棺未燃,“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13]。赵县陀罗尼经幢的涅槃變中以两个画面来体现“渐渐荼毗,经于七日”,即西面表现金棺初燃,西北面表现大火焚棺。

据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焚棺荼毗后,以摩揭陀国王为首的七国国王为分得佛舍利,发兵至拘尸那国城下,拘尸那国王则派兵抵御,形成“八王争舍利”的局面[14]207a—b。新疆克孜尔石窟有较多表现八王争舍利的图像,一般绘七国军队包围拘尸那城,内地诸石窟很少出现此内容[4]6。莫高窟初唐第332窟涅槃变相中则以一幅骑兵策马作战的图像表现[5]146—147。赵县陀罗尼经幢涅槃变相中的八王争舍利亦是围城的画面,除表现围城的战旗、战马与兵士外,还出现了攻城的云梯,旁边还有双手合十的观战者,这在涅槃变相中尚属首例。云梯下方门洞中的人物或即为拘尸那国护城的咒术师。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圣躯廓润品》中曰:“尔时摩迦陀主阿阇世王……至拘尸城……复见城门有咒术师,以防外难。”[15]莫高窟148窟涅槃变中绘有带榜题“复有五百咒术师守护四门,为庶难外……”的三位咒师立像[4]23。

由于拘尸那国城中一位婆罗门徒卢那的劝告,为避免两败俱伤,拘尸那国最终同意将释迦佛的舍利平分,七国国王各分得一份,拘尸那国亦得一份,诸国皆建塔供奉佛舍利[14]207b-c。赵县陀罗尼经幢五层幢身宝盖西南面画面表现了起塔供养佛舍利的场景,供养、礼拜舍利塔的为佛弟子。图中舍利塔仅二层,没有相轮。

三、结语

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及中原地区的早期涅槃变承袭犍陀罗雕刻,为从属于佛传故事或从佛传故事系列中抽取出来的涅槃经变,隋唐时期则发展出题材独立的涅槃变,着意表现大乘佛教的“常、乐、我、净”[16]。石刻造像或雕塑所能表现的涅槃经变的规模、情节远逊于绘画,此前刊布的宋辽金时期出现于陕西、河北等地的石窟中的涅槃变相通常只表现三至四个场面[7]9—24,[17],赵县陀罗尼经幢第五层幢身宝盖上的组雕自南面起始,以逆时针顺序,依次刻“劝请莫般涅槃”“临终说法”“入般涅槃”“金棺说法”“焚棺初起”“大火焚棺”“八王争舍利”与“起塔供养”等8个场景,系以连环画形式表现的大型涅槃变,是除隋唐莫高窟大型涅槃变绘画外,罕见的一组情节颇为完整的涅槃变雕刻作品。

涅槃变系列见存于绘画、造像碑[16]、石窟造像以及舍利函雕刻(如陕西临潼庆山寺塔地宫出土开元二十九年(741)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上的四面线刻组,2017年曾在浙江省博物馆《佛影湛然——西安临潼唐代造像七宝》展览中展出),赵县陀罗尼经幢第五层幢身宝盖上的造像是首例发现的经幢涅槃变相系列,在已知南北朝、隋唐至宋辽金西夏时期涅槃变雕刻中情节最为丰富,且出现了新的表现因素,为涅槃变的研究提供了新证例,对于涅槃信仰、涅槃变相与经幢造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尹振江,刘运田.赵州陀罗尼经幢[J].佛教文化,1994(4).

[2]大般涅槃经[M]//慧俨,等,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05a—b.

[3]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第一[M]//若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4]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J].敦煌研究,1986(1).

[5]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4:佛传故事画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大般涅槃经:寿命品[M]//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69a.

[7]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3).

[8]赵晓星.西夏时期敦煌涅槃变中的抚足者: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四[J].敦煌研究,2019(1):14—15.

[9]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M]//佚名,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116a—b.

[10]金申.辽代舍利石棺上的涅槃图[G]//金申.佛教美术丛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0,181.

[11]摩诃摩耶经[M]//释昙景,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013a.

[12]中國寺观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寺观壁画全集:4:明代寺院佛传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图168.

[13]大般涅槃经后分:机感荼毗品第三[M]//若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909c.

[14]大般涅槃经[M]//法显,译.大正藏: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15]大般涅槃经后分:躯体廓润品[M]//若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911b—c.

[16]李静杰.造像碑的涅槃经变[J].敦煌研究,1997(1):69—80.

[17]谭洁.宋代涅槃变相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90—97.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