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时空观念素养的初中历史记忆方法探索
——以近四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题为例

2021-09-25 08:48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谢秋妹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谐音记忆法时空

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 谢秋妹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素养,指在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学好历史的重要素养。笔者从2017年至2020年的福建中考历史试题中发现,2017年、2018年、2020年30题的选择题中各有19题,2019年有14题考查在特定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影响等知识点。如2017年第9题,题中出现“1684年”,考查清政府在东南海防设立的行政机构;2020年第18题,出现“1972年”,考查尼克松访华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2017年15题、2018年17题、2019年20题和2020年20题涉及空间概念,四题的非选择题也渗透着对时空观念的考查。由此可知,命题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因为历史知识和探讨、比较、概括等能力的欠缺,在需要具有时空观念的历史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有些学生虽然上课兴致很高,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做到上课认真听懂,课后认真读、背了,但对具体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史实记不住,知识呈现混乱状态。有时候是好不容易记住了,可第二天又忘记了,到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针对这些困惑,引导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历史基础史实,是每位历史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基础史实的把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对这些基础史实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等于没学。所谓的“了解”“运用”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里来的“了解”“运用”?更谈不上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在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存在多重困难,成绩屡次上不去会影响学生学好历史的自信心与兴趣,这样教学成绩更难以提升。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记忆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那么,要怎样辅导学生更好地识记历史呢?在时空观念素养要求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下面,笔者以近四年的福建省中考试题为例,针对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探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历史记忆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够打好历史基础。

一、激发兴趣是打开学生记忆闸门的关键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此话给师者的启示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从而记住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且记忆深刻。为此,笔者利用情境导入、问题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好并加以分辨,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科学指导学生把握行之有效的记忆方式,提升记忆力

初中历史要记的基础知识多,内容错综复杂,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学不好历史。历史的记忆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第一道坎,也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关键。很多学生反映自身本来非常热爱历史,但却畏怯考试,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的记忆技巧。下面,笔者以近四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题为例,结合多年的讲授经验和前人经验,对时空观念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记忆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供借鉴。

(一)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增强记忆效率常使用的方式,是经常利用遐想,学生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要表述的时空内容基础上,把难记易混的内容缩减到几个字的类似联想记忆方法。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学生难记易忘,不妨联想成“姨(一战),比萨来啦(萨拉),趁热躲在被窝偷吃(热窝)”,如此一遐想,学生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对于容易记混的历史事件、特定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教师授课时也可以采取类比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辨别。如2017年23题、2019年31题,当考题出现考查事件的时空顺序时,学生经常无法准确记忆。于是,笔者提醒学生将知识点编成顺口溜:“迪(亚士)哥(伦布)去打(达伽马)麦(哲伦),发现麦子没熟不能割(哥伦布),好可惜(麦哲伦、哥伦布航海活动受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和赞助),于是只好张牙(亚)五爪(非)去巴西拔葡萄(亚非为扩张方向,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经过这么一遐想,复杂人物、事件顺序、空间方位,全记住了。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主要是利用音同字不同的汉字谐音特点,进行兴趣激发的记忆方法,能把一些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的故事片段。历史需要记忆的纪年、时序、事件实在太多,不进行记忆无法真正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可是初中生功课多、学习任务重,加上学生、家长、学校的功利思想,认为历史是副科,中考分值相对语数英占比小,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不主动、不刻苦,认为可以临时突击。学生若不运用灵活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不仅记不住基本史实,且容易混淆。如2017年第9题,考查学生对“1684年清政府在东南海防设置的行政机构”的记忆,学生可以用谐音记作:“诸爱卿(清),一流巴氏(1684年)已到货,抬回府去(设台湾府)。”关于“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件”四年三考,学生可记作:“一杯烧酒(1839年)下肚,您这就允许(林则徐)放虎归山门都没有(虎门销烟)。”如此,学生便能高效记忆快速回想。此法既可以加强学生钻研历史的兴趣,又易记难忘,一举两得。

此外,应用此法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尽量选人人都熟识的谐音事物辅助记忆;第二,所用谐音尽量选人人熟识的事物,利于推广;第三,利用谐音法虽然高效有趣,但有的是从识记目标转嫁出来的事物,不是“谐音”,而是“近音”或子音,所以需要反复对照、频繁磨炼才能出成效。

(三)图示记忆法

历史图示可分为地图型、文字型、纲要信号型、绘画型和图表型等。课堂教学中应用多种不同形式的图形设计,形象生动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将复杂的知识简约化、系统化,使整理的知识点更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有利于空间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有限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对那些附有插图、图表之类的图文并茂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特别容易记忆。因此,利用图示记忆法培育学生历史时空思维技能,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也是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更是近年来课改形势下新中考政策现实需求。分析近四年福建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图表类的题目日渐增多,如2017年9题涉及12幅图表,2018年10题涉及14幅,2019年12题涉及14幅,2020年9题涉及12幅。笔者从中得出启示,要将图示记忆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如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32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就是考查学生的读图与记忆能力。若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一起动手制作简单直观形象的地图图形(如右图),再结合数字口诀法进行记忆:一条大运河两千多千米,三个中心点(涿洛余)分四段(永通邗江)沟通五大水系(黄长海淮钱),课堂效果会更佳。

教学中,在制作历史大事年、整理历史改革措施、将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等方面做比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表格整理记忆法。其实图示记忆方法很多,但由于历史知识内容不一、结构层次多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图形设计的科学、直观、适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历史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厘清教学思绪,引导学生架构历史知识框架,掌握学习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对时空观念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记忆方法进行的探索,希望能给广大师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谐音记忆法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勇闯长龙阵
镜中的时空穿梭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