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构建的情绪系统概念隐喻意识

2021-09-27 10:14陈建军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谓之语言学隐喻

陈建军 ,帅 磊

(1.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部,北京 1000083;2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辽宁 朝阳 122000)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概念隐喻,即用一个概念去系统性地表述另一个相似的概念。其代表人物之一莱柯夫(Lakoff, G)于1980年与约翰逊(M.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以及莱柯夫1987年独著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Women,Fire,and 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 Mind)将认知语法的研究推向高潮[1]。莱柯夫揭示出英语中“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和“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的概念隐喻,林书武通过汉英对比得出结论:“汉语也有‘愤怒是火’这个概念隐喻,所以用带有‘怒火’‘火气’概念的表达式翻译上述句子(‘愤怒是火’的概念隐喻英文例句)完全可以达意。值得注意的是:用带有‘气’概念的表达式翻译,也完全达意。这再次证明‘愤怒是气’这一概念隐喻更为基本。”[2]11林书武的表达意在说明,作为人类情感体系的“喜怒忧乐”其实是有着共同的认知体验经验积累的,相形之下,汉语的“愤怒是气”(ANGER IS QI)则更是这一概念隐喻系统的基础。

早在200多年前的乾嘉时期,戴震弟子王念孙在他的《广雅疏证》中就有这方面理论意识的阐发。王念孙(1774—1832)作为乾嘉皖派“训诂学大师”,在小学及校勘学方面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许多结论当时虽缺少传世文献的支撑,但由于推理方法科学,符合严密的逻辑思维,被后世出土文献检验为真。这不能不说,在他们身上积淀着宝贵的“最符合于汉语实情”的“中国语言学传统”,即科学的语言学思想或语言学观念。王念孙在写给宝应刘台拱《刘端临遗书》序中曾言:“其有功于周孔之书者,如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据《尔雅》之文;‘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则据《内则》之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则据‘钟鼓乐之,维以不永伤’之文;……皆圣经之达诂,而传注之所未及。”[3]130意在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中要选取典型材料来论证典型论断,以期达到“圣经达诂”这一治学佳境。本语虽是对刘氏训诂成果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王念孙自身校训实践中严格遵守的“不二法门”。《广雅》虽非“圣经”,《疏证》却绝对称得上“达诂”。

《广雅疏证》对“愤怒是气”概念隐喻的发掘早于莱柯夫等人的阐述接近二百年,有些内容的体系性特征超过西方语言学理论,真正实现了“达诂”之“达”。且此“达”源于古,通于今,胜于西。重意象表达的汉民族对“气”的感知是深层次的。曲占祥认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气’被看作是普遍存在于世界的物质,是中国古典哲学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所以在汉语里有‘气数’‘运气’‘勇气’‘暮气’等隐喻性词语。”[4]正是基于此种认知,王念孙在对《广雅》中情感体系词进行疏证时,运用了“气”的概念,将词义训解得更为显豁。

一、源于古

王念孙在训诂实践中最忌空谈,“自元明以来,说经者多病凿空,而矫其失者又蹈株守之陋;为文者虑袭欧、曾、王、苏之迹,而志乎古者又貌为奇傀而俞失其真。”[3]132欲“不致空谈”,有论据支撑是最低标准的要求,理想的境界是要有名家的最切中论断的论据支撑。王氏关于“愤怒是气”概念隐喻的构建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这一现代认知语言学意识是源于古之传注大家的。

⑴《广雅疏证》“郁、悠、慎、靖、目㬱、憛、怃、恁、仑,悤也”条:故《广雅·释言》云:“陶,忧也。”合言之则曰郁陶,《九辩》“郁陶而思君。”王逸注云:“愤念蓄积,盈胸臆也。”(83页。文献用例摘选自清王念孙嘉庆元年家刻本《广雅疏证》,只标页数,下同。)

王念孙所引“王逸”之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很明显是将“愤”这一心念看成是“气”这种物质在体内蓄积,达到“盈胸臆”的程度即为“郁陶”之忧思。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则比王逸更显豁一层,认为外在“骄矜之貌”是内在“气健”的表现。

我们来重温一下“诗”的语境。《诗·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依截条中“毛传”的训解可知,文王在哀叹商纣的骄横。纣王骄慢子民,贤佞不分,导致民心离散,众叛亲离。整个语境凸显了商纣的嚣张气焰,故而孔颖达疏:“汝既官不得人,徒彭亨然自矜庄以为气健。”气健则气盛,肌体承载不住则彭亨(咆哮),导致面部肌肉“”(肿大),既而形成骄蛮之貌。在《广雅疏证》引证过程中,另有其他3例涉及“气”的情感概念隐喻论例,说明王念孙亦观察到唐颜师古(581—645)、李贤(655—684)和南唐徐锴(920—974)的相关表达,胪列如下:

⑶《广雅疏证》“弸、忾、凭、悀、充、牣、匡、愊、窒、塞、盈、屯、饱、䭘、䭊、臆、溢、稣、丰,满也。填”条:悀愊者,《方言》“悀、愊,满也。凡以器盛而满谓之悀,腹满曰愊。”郭璞注云:“悀言涌出也,愊言勑偪也。”《说文》“畐,满也。”《玉篇》“普逼”、“扶六”二切,云:“腹满谓之涌,肠满谓之畐”,悀、涌、愊、畐并通。《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颜师古注云:“愊亿,愤怒之貌也。”(15页)

⑸《广雅疏证》“怤、愉、兑、解,说也”条:兑说古同声,故《礼记》引《说命》皆作“兑”解者。《说文》“说,说释也。”徐锴《通论》云:“悦犹说也,解脱也,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97页)

梁启超云:“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吾尝研察其治学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过之处,彼善能注意观察,发现其应特别研究之点,所谓读书得间也。……凡学问上能有发明者,其第一步功夫必恃此也。”[5]王念孙正是注意到了古人而且是各个时代经学大师的训释,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应特别研究之点”,发挥引申,进而阐发其“愤怒是气”体系性概念隐喻的。

二、通于今

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译介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则于20世纪80、90年代展开。如黄河翻译的戴浩一(James H.Y.Tai)《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首先发轫,至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等则集于大成。林书武在《“愤怒”的概念隐喻》中指出汉语基本的概念隐喻是“愤怒是气”“愤怒是火”,还补充了两个常见的概念隐喻:“愤怒是人体内部的不安”和“愤怒是人体表象的异常”[2]12。无论“愤怒是火”,还是“愤怒是人体内部的不安”和“愤怒是人体表象的异常”,都是以“愤怒是气”为基础的,都是“气”在“人体”容器内运作的结果。结合《广雅疏证》相关词条,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愤怒是气”的分支概念隐喻描写:

(一)愤怒是人体内部的不安

⑹《广雅疏证》“弸、忾、凭、悀、充、牣、匡、愊、窒、塞、盈、屯、饱、䭘䭊、臆、溢、稣、丰,满也。填”条:《方言》“臆,满也。”郭璞注云:“愊臆,气满也。凡怒而气满谓之愊臆”,《汉书》“策虑愊亿”是也。哀而气满亦谓之愊臆,《史记·扁鹊传》“嘘唏服亿悲不能自止”,服亿即愊臆。《问丧》云:“悲哀志懑气盛是也”。忧而心懑亦谓之愊臆,冯衍《显志赋》云:“心愊忆而纷纭”是也。(15页)

在这一概念隐喻中,隐喻始源(即喻体)是“身体中运行的气”,目标(即被喻体)是“内心的不安”。则:

始源:气的效应是气在容器内增压,内心懑而不安

目标:忧而心懑亦谓之愊臆

王念孙受到《方言》郭璞注和《问丧》关于“气满志懑”等表里现象论述的启发,从《史记》《汉书》《显志赋》等典籍中搜罗文献用例,得出“愤怒是人体内部的不安”这一“愤怒概念分支隐喻”。从“哀而气满亦谓之愊臆”的本体域到“忧而心懑亦谓之愊臆”的认知域完美契合,显示出汉语表达的高超技艺,既“通于今”,又较“今”的表达更概括凝练。

(二)愤怒是人体表象的异常

我们依然可以作如上分析,在这一概念隐喻中,隐喻始源(即喻体)是“着色底板运行的气”,目标(即被喻体)是“神色表现的异常”。则:

始源:气的效应是气着于底板上,勃然变乎色,艴然不悦

目标:凡人敬则色变……怒则色变

可见林书武在中西语言对比研究中所概括的“愤怒是人体内部的不安”和“愤怒是人体表象的异常”两个分支隐喻在《广雅疏证》里有着淋漓尽致的典型论述,这两个分支隐喻是基本概念隐喻“愤怒是气”的变体,而“愤怒是气”这一概念隐喻系统地沟通着汉民族不同感觉器官的认知体验,是汉民族致力于符合汉语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典型创造。

三、胜于西

林书武在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首先是心理体验式地观察世界,“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6]“愤怒”这一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特征,在不同的民族的表达体系中有同有异,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取向。在英语中,这种“观察(感知)—创造(表达)”的“愤怒”概念隐喻模式可以分为基本的和其他的模式两种,按照Lakoff和Kövecses的观点,表示愤怒的一般隐喻的基础是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ANGER IS THE HEATOF AFLUID IN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液体的热),另一种是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2]10。其他的认知模式包括“主要的概念隐喻”:ANGER IS INSANITY(愤怒是疯狂)、ANGER IS AN OPPONENT(IN ASTRUGGLE)(愤怒是<斗争>中的对手)、ANGER IS A DANGEROUS ANIMAL(愤怒是危险的野兽)、ANGER IS A BURDEN(愤怒是负担)等,“次要的概念隐喻”:EXISTENCE IS PRESENCE(存在是在场)、EMOTIONS ARE BOUNDED SPACES(感情是有界空间)等。仅就英语来看,他们对于“愤怒”的概念隐喻所论虽详,但失之于零散,尤其是“其他的愤怒隐喻模式”难成系统。较之汉语的“愤怒是气”的体系性概念表达,差别明显。更为可贵的是,这些认知语言学意识,早在乾嘉时期,王念孙就在他的《广雅疏证》中发覆出来了。

⑻《广雅疏证》“道、天、地、王、……都,大也。浩溔”条:凡人忧则气敛,乐则气舒。故乐谓之般,亦谓之凯。大谓之凯,亦谓之般。义相因也。(7页)

⑽《广雅疏证》“郁、悠、慎、靖、目㬱、憛、怃、恁、仑,悤也”条:《尔雅》云:“郁、陶、繇,喜也。”又云:“繇,忧也。”则繇字卽有忧喜二义,郁陶亦犹是也。是故喜意未畅谓之郁陶,《檀弓》正义引何氏《隐义》云:“郁陶,怀喜未畅意是也。”忧思愤盈亦谓之郁陶,《孟子》《楚辞》《史记》所云是也。暑气蕴隆亦谓之郁陶,《摰虞思游赋》云:“戚溽暑之陶郁兮,余安能乎留斯。”夏侯湛《大暑赋》云:“何太阳之吓曦”,乃郁陶以兴热是也。事虽不同,而同为郁积之义,故命名亦同。(83页)

爬疏上述三条王念孙的疏证语,“凡人忧则气敛,乐则气舒[如词条⑸中之“说、悦”]”,“凡人怒则其气愤盈”“则繇字即有忧喜二义,郁陶亦犹是也”“是故喜意未畅谓之郁陶”“忧思愤盈亦谓之郁陶”“暑气蕴隆亦谓之郁陶,……乃郁陶以兴热是也。事虽不同,而同为郁积之义,故命名亦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王氏“情感是气”的概念隐喻系统:

本体域:

气——容器(可以是空间方面的:身体;亦可以是时间方面的:暑时)

认知域:

无压:凡人忧则气敛(繇、郁陶),乐则气舒(般、凯、说、悦、郁陶)

有压(郁积):凡人怒则其气愤盈,喜意未畅谓之郁陶,忧思愤盈亦谓之郁陶。

情感隐喻系统:

气在容器内渐次变化,可以形成“喜怒哀乐”的情感体系,“愤怒”是其中一个典型成员。

王力先生说:“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7]王念孙“愤怒是气”这一概念隐喻的发明就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东西,与西方语言学研究相比较,集中体现了“人有我亦有且早于人”,“人无我有且胜于人”的先进的科学的语言学思想。陆宗达、王宁先生指出“他们(段王)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潜心钻研理论,探索新的方法。……他们(段王)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改善训诂的方法,更在于对自己运用的方法从理论上有明确的认识。由于方法的正确和运用方法的自觉,他们的训诂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和少有错误。”[8]《广雅疏证》是 “注优于经”经典著作,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正是秉持“方法的正确和运用方法的自觉”为我们疏解了许多语言学难题。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的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思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真正继承并弘扬先贤的伟大智慧。

猜你喜欢
谓之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