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1-09-27 14:48杨海燕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系统论教学改革

摘要:“领导科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特征。为响应新时代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的需求,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基于系统论视域下的“課堂上学、研讨中学、双创实践活动中做”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激发提升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系统论;领导科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到来,世界进入大变革的新时代,在推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给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于个体、团队还是组织而言,领导力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素质,对于在校大学生更是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1]。“领导科学”是我国很多高校为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而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有效运用的学科,涵盖了领导决策、领导用人、领导沟通、领导艺术、领导绩效评估和领导力开发等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广泛,具有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且涉及到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领导科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同时,有些课堂教学受限于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教学模式单一等因素,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评价方式,结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校外企业社会实践的实际,提出系统论视域下的领导科学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研讨活动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对领导科学和领导力有一个全貌精准的认知,深刻理解领会领导科学中经典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领导活动的特征及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修炼提升大学生自身的领导力。从而构成一个目标明确、内涵丰富、结构清晰、实践性强的各要素协同的有机整体系统,实现领导科学课程育人实效。

二、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从本课程“深化知识理解,培养思辨能力,结合实际情境与案例,体悟领导真谛”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出发。融合案例、研讨、情境、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导入环节的丰富的案例引出蕴含的领导科学相关理论知识,使在校大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灵活掌握上述知识的适用场景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此外,通过学生参与专题研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和场景进行自主分析与自我实践,在由任课教师、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卓越领导者组成的导师团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效果[2],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培养、提升其领导力。

(二)课程实施

1.课堂上“学”

课堂教学涵盖了“课程导入”和“理论讲授”两个阶段。其中,课程导入阶段,通过2~3个案例引入,快速的将学习的主体带入到知识的环境中,充分激发主体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为后续领导科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论讲授阶段,在案例营造的浓厚氛围中,任课教师由浅入深的讲解,明晰领导科学相关理论的内涵与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想升华、加深理解,实现相关理论的精准全面的认知。

2.研讨中“学”

研讨教学由“准备阶段”、“研讨过程”以及“总结与反思”三个环节组成。在准备阶段,任课教师提前1周甚至更长时间来拟定研讨的主题及其及相关问题的设计、组建导师团队并给学生布置研讨的具体任务。研讨过程阶段,先由各小组的代表对研讨主题进行汇报发言、其他同学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发言及导师团成员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结与反思阶段,首先任课教师依据研讨主题、同学发言以及导师团成员的点评,归纳并总结研讨主题背后的领导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其次,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行反思对研讨主题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并撰写总结报告并提交。

3.活动中“做”

创新意识是大学生领导力情境的基本特征及优势所在,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程技能竞赛、挑战杯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团队实践教学为核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3],并将其有效与领导科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相融合,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团队实践活动参与度,在团队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理解领悟领导科学中经典的理论和方法的要义,掌握领导活动的特征及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修炼提升在校大学生自身的领导力。

(三)考核与评价

“领导科学”课程采用学生互评与导师团评定和课程知识体系内容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其中,学生互评与导师团评定各占30%来量化。具体如下: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结束前,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在“课堂上‘学”、“研讨中‘学”、“活动中‘做”3种教学过程的收获与感悟,并根据上述过程中成员的表现给予互相的评价,占总成绩的30%,导师团根据学生“课堂”、“研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占总成绩的30%,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与课程考核完成的情况和质量给予评分,占总成绩的40%,上述三个成绩的和即为该生的总成绩。

三、结束语

将“课堂上‘学”、“研讨中‘学”、“活动中‘做”的有机系统式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领导科学课程教学中,不仅使在校大学生对领导科学及领导力等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领导思维及思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宽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自主有意识地运用领导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修炼提升自身的领导力,从而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出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蕙羽.技能型后备人才领导力水平与就业概率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作用的比较[J].领导科学,2017(20):49-52.

[2]李友富.协同育人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67-71.

[3]邴浩.大学生获取发展性教育资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100-104.

作者简介:

杨海燕(1978—),女,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力与领导科学。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8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基于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论教学改革
系统论视域下小学生手球教学研究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关于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及其规划制定的思考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