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平阳府的农业与人口研究

2021-09-28 02:14李琼
关键词:户数河东平阳

□李琼

平阳府,是一个存在于北宋、金、明、清四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金代为河东南路路治,所辖范围包括直辖的10个县,以及隰州、吉州两个支郡,即今山西省临汾市的尧都区以及浮山、洪洞、汾西、霍州、古县、安泽、襄汾、隰县、吉县、蒲县、永和、大宁、乡宁和吕梁市的石楼等15个县(市、区)。

北宋末年,由于宋金战争,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河东人民大量南迁,人口急剧减少,平阳府的农业几乎到了停滞的地步。金占领平阳府初期,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与掠夺,以致土地无人耕种,生产凋敝。后来,金的统治稳定之后,便开始重视基础建设,平阳府的农业才有所发展,能够满足日常所需,还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并且平阳府的人口也有很大增长,在金泰和七年(1207年)人口数量发展到了高峰。

一、金代平阳府的农业生产

金的统治逐渐稳定后,开始接受中原文化以及生产方式,并且通过改革措施促进了各地农业的发展。当时,“内外皆得人,风雨时,年谷丰,盗贼息,百姓安”[1]1626。世宗时,河东地区的农业开始慢慢恢复。“大定四年,行通检法。是时……中都、河北、河东、山东,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2]尤其是平阳府,地狭人稠,耕地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农业方面有了很大的恢复与发展。

明昌四年(1193年),参知政事胥持国多次上言“区种法”,于是章宗下令试行。6月,章宗询问“区种法”之事,问到河东及代州当年的收成情况,胥持国回答说:“比常年颇登。”[1]1124可知,明昌四年(1193年)时,河东地区首先试行“区种法”,而且收成比往年要好。于是,“五年正月,敕谕农民使区种”[1]1124,下令全国农民试行“区种法”。承安元年(1196年),正式“初行区种法,民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种一亩”[1]238。“区种法”的相关规定,随各地实际情况而变。泰和八年(1208年),“诏诸路按察司规划水田,部官谓:‘水田之利甚大,沿河通作渠,如平阳掘井种田俱可灌溉’”[1]1122。可知,金代平阳府曾掘井种水田,且水田相比于陆田,所收多出数倍。

图1 平阳府及其周边地形图

如图1所示,平阳府东部位于盆地,地势较低平,西部隰州、吉州境内多山,平阳境内有汾水、平水、霍水等河流相互交错,灌溉平阳及周边田地。史载“冀即今之山西,土瘠天寒,生物鲜少”[3],“任土作贡,贡所产也。禹贡八州,皆有贡物,而冀独无之”[4]。可知山西气候寒冷,物产不是很丰富。但是,平阳府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大部分地方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春早霜迟,来年四月即受厥明,而田收三季,与他郡殊绝”[5]。平阳由于海拔低,气候温暖,不易遭受霜冻,这就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金代平阳各县修筑渠堰,如通利渠、清涧渠等,进行引水溉田。有些地区临河种植豆麦,与水稻轮作,可以休养地力,增加产量。

平阳,“不产珍奇,金不如滇,帛不如越,鱼不如武昌,米不如汝阳,无陇山之鹦鹉,无江淮之翡翠,无西蜀之楩楠,无荆阳之荡”[5]。又,民国《永和县志》载:“平阳为山右名郡,自昔称佳丽焉,而永和则西偏之最瘠邑也,其山童而无木,其水迅而无鱼,其民农而不商。”[6]甚至隰州“所居之室在地中,所耕之田在天上,无水可溉,有石难锄”[7]。但是“气有偏钟,土有偏宜,物有偏滋,未可以一郡概全”[4]。平阳之地也有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特产,如“隰州绿、卷子布、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1]634。金代曾在太原、平阳、真定、河间、怀庆等五处置绫锦院,“掌织造常课匹段之事,官有使、副使各一人”[8]。能够设置绫锦院,可见平阳所产的布匹质量是得到了国家认可的。又“河东土产,菜多于桑,而地宜麻,专纺绩织布,故有大布、卷布、板布等”[9]1143。此外,一些日常所用可自足,如“黍稷粟麦诸谷,枣梨葡柿诸果,亦可以为食焉。轻者如麻缕丝絮,厚者如狐狸羔羊,亦可以为服焉。中绳者若桧,若柏,若杨,中冶者若铜,若锡,若铁,亦可以为栋宇器具焉”[5]。这些日常农产品以及粮食为平阳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金代平阳府的人口

北宋末金初,金进攻河东地区的时候,采取烧杀抢掠的政策,一些府州进行顽强抵抗,再加上金掠夺山西的人口充实东北地区,即女真的发祥地,导致山西人口锐减。后来,金在河东地区的统治稳定以后,人口才开始慢慢恢复。到大定四年(1164年)时,“河南、陕西、徐海以南,屡经兵革,人稀地广,蒿莱满野……中都、河北、河东、山东,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此古所谓狭乡也”[2]。可知,与河南、陕西相比,大定年间河东地区战事少,各方面得到了恢复,人口增多。因此出现了“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招集他路移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1]1049。相比于河南,平阳府人口数量众多。平阳府作为河东南路治所,自然条件好,战略地位重要,人口自然也很密集。

金朝划分州的上、中、下等级,主要依据该州的人户数。笔者根据《金史》,对泰和七年(1207年)河东北路、河东南路的户数进行了统计。(表1)

表1数据显示,泰和七年(1207年)河东两路总共约115万户,河东南路人口数量明显超过河东北路。平阳府有136936户,户数排名仅次于太原府,为河东路的第二大府。按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时户均人口6.58[10]374来计算,河东路人口750多万,平阳府人口为90余万。河东路共有府州24个,平阳府就占了将近12%的人口,可见其人口众多。虽说平阳府人户数低于太原府,但平阳府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太原府,是太原府的1.6倍。

表1 泰和七年(1207年)河东路府、州户数统计表①

对于宋代晋州人口,苏俊芳《宋代晋州研究》一文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宋元丰年间为北宋人口高峰[11]。而金泰和七年(1207年)为金代的人口高峰,本文将平阳府在北宋与金代两个高峰期的人口户数进行对照。(表2)

表2 宋金平阳府高峰期人户数对照表

由表2可知,包括三个府州在内的总数,平阳府人户在金泰和年间完全高于宋元丰年间,并且是宋的1.4倍。根据《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地图,这时候吉州被分为两部分,乡宁县属晋州,吉乡县属隰州,虽州制不存,但人户是分属晋州、隰州两州之内的,不影响总数。此外,隰州在宋元丰年间还比金代多管辖温泉县,金代温泉县属石州,不属于平阳府辖县。尽管如此,金代泰和年间平阳府的人户数还是高于宋元丰年间晋州,平阳府在金代比宋代少辖一个乡宁县,但人口却是宋代的1.6倍,可知金代人口较宋代有了很大增长。

经过金末战乱,元朝忽必烈继位后,开始恢复经济,将“户口增”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标准,至元初年,平阳府已地狭人众,粮食不足食,需从相邻府州调粮接济。吴宏歧《元代农业地理》中有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各路、府、州户口数及户口密度表,现将部分摘录如下(表3)。

表3 元代山西人口户数及密度表

由上表可知,元代山西之人口大量减少。金代平阳府的人口密度为101.1人/km2,而元代晋宁路只有3.80人/km2,比金代人口密度下降了96.2%。这种结果与金末战乱及元初蒙古大肆屠杀有很大关系,元朝统治稳定之后人户数量也远远没有达到金代的人户总体数量。直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依然没有达到这一总量[12]。目前所能见到的金代户口最多的数据便是泰和七年(1207年),当时金全国人口5600万上下[10]381。从平阳府人户来看,金甚至超过北宋。

金末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金国上下措手不及,匆忙间迁都汴梁,史称“贞祐南渡”,河东地区的人口发展严重受挫。一直到正大八年(1231年),这十几年中,临汾一带成了金与蒙古之间来回争夺的战场,故大批士兵和百姓迁往河南地区,“在外侨居,各无本业”。经过金末的几十年战争,大量人口受战争之害而死,人口急剧减少。到金亡时,金朝全国只有110万余户[10]383,平阳府的人口数量也随之下降。

三、结语

平阳府位于晋南临汾盆地,气候较为温暖。金代平阳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为其人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平阳府人口增长,与当时金朝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生产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有相当大的关系,史载“金源氏亦以平阳一道甲天下”[9]1142,足见平阳府在金代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户数河东平阳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Earl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fed on iodine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机构、外资“合力”加仓追捧逾百家公司筹码显著集中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日本2017年木建住宅开工54.5万余户
安州农商银行
河东楹联网2011年“杨柳杯”第六期、第七期擂台赛终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