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为例

2021-09-29 07:41韩剑萍刘长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区域经济

韩剑萍,刘长秀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1]7。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F.Lomonosov)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W.Götz)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893 年首次在大学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三个本科专业的主干或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测绘工程等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2]引言。经济地理学又是一门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综合性课程[3]引言,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在经济活动和区域、资源、环境、地理空间的发展决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地理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任,对于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是,由于经济地理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同名经济地理学教材和学术论著版本众多(表1)、内容庞杂。各高校选用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即使名称相同,但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内容差异极大,给课程教学和实践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所以,探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地理学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1 1980年以来部分经济地理学教材

已有一些学者从多角度开展了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部分学者提出应从教材选择、实践环节和课堂设计等方面着手[5]。如蔡靖方等[6]提出要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郑伟民等[7]提出应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体系等;张守忠等[8]提出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思想和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张伟等[9]提出应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体制等。关于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学者们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法[10-11]、案例教学法[12-13]、参与式讨论教学法[14-15]和大数据时代探究性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16]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仍缺乏对学科整体的系统认识,在学科逻辑框架体系、课程理论基础、对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以及融入先进方法工具于课堂教学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

笔者从事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已20年,现拟以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为例,就长期执教过程中经常思索的几个问题,从“教”(教师教)和“学”(学生学)双重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本研究对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框架体系,深入理解课程理论基础,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对接,以及学习运用先进方法工具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学科理论逻辑,整体把握经济地理学课程基本框架体系

在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地理学科的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科的经济地理学两个学科来源,更兼新的研究主题不断出现,导致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不完备,体系结构不严密,内容庞杂。同时,我国学者还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中国政治体制也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不同的决策需求[17]序,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学完经济地理学课程后,对所学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感到既混乱又茫然,理不清其内在联系。在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当中,不同高校指定的备考教材虽然名称都为经济地理学,但不同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给学生学习和备考带来很大的困惑。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帮助学生理清经济地理学课程的逻辑主线,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体系。因此,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系,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理论主线,搭建课程基本框架体系

这个工作应在教学开始阶段,或开学第一课,在经济地理学的绪论部分讲授其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等内容时开展。以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为例,要求学生对着教材目录,教师从目录结构上对课程教学内容作一全景式的“鸟瞰”,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个全貌式的初步认识,树立起一个理解经济地理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要着重强调,所构建的内容体系应是开放性的,是根据需要可以扩充的体系。具体来说,可基于“企业—区域内企业组合—区域间关系—经济全球化”这一研究框架,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入手,研究单一企业(从单部门、多部门、跨国企业到全球性企业)区位;再把焦点从企业区位转向区域,研究区域内企业关联和区域经济发展;再从一个区域转到多个区域,研究区域间经济联系、经济差异[1]前言,2。或者,从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面临“区位选择—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区域影响—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这一逻辑思路展开[15],来构建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框架体系。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地理学学科素养和理论功底后,授课教师也可考虑自己搭建课程理论框架体系。

(二)融贯各知识点于课程基本框架体系,实现逻辑自洽

在搭建起课程基本框架体系后,应将各部分理论知识点融入这一框架中,使各知识点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实现逻辑自洽。除了在教学初始阶段勾勒出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外,我们认为,应把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整体框架这一任务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所以,在行课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构成经济地理学各有机组成部分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把所讲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融入到课程框架体系中,以便让学生时时保持清晰的思路,了解所学的各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譬如,这部分究竟是属于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属于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还是属于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或前沿进展的内容等,都应各得其所。同时,在经济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把握“精简课程内容、突出体系结构”这一原则,不能把所有能抓到的内容都往课程内填。

(三)系统串讲,综合提高,进一步清晰和完善课程逻辑结构体系

这一工作在教学结束阶段实施。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刚开始时,虽然也从总体上给学生讲授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掌握课程内容,这时给学生留下的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教学基本结束进入复习阶段前,学生对所学内容已基本掌握。至此,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串讲与总结,并辅以知识逻辑结构图,相信学生将会从整体上掌握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善而清晰的课程框架体系。

二、补充基本经济学原理,夯实经济地理学理论根基

经济地理学融入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多个方面的基础理论,但总体来说,现行各版本经济地理学教材,以地理学者编撰的居多,以地理学专业和区域经济学专业应用较多。经济学科分支众多,博大精深,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和复杂性,导致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中的“经济”和“地理”含糊不清。究竟需要补充哪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到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有必要首先对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和“地理”作一辨析。

(一)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和“地理”辨析

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是什么?根据李小建的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1]7。这里的“经济”是作为活动的定语出现的,即强调人类的活动或行为之一,是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而按经济学的规定,人类经济活动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类基本行为。所以,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侧重于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研究这些行为的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而这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行为。所以,本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强调人类经济活动的选择性,选择“在什么地方”开展这些经济活动。在经济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首先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而这,刚好与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的定义契合。在这里,经济地理学并不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复合,而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学表现。或者说,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视角的研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区位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视角?本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强调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性。人类活动80%的数据都与空间有关,经济活动更是避免不了空间因素的影响[18]27。广义上说,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在各个地方同时出现和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空间性。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等空间性属于“地理”,但并不等于“地理”。“地理”在空间性之外有更多的内涵。如经济现象的空间性与其他地理圈层的关系,一般的经济空间分析很少涉及,但它却是重要的经济地理学中“地理”所包含的内容。但所有这些研究内容,在传统主流经济学中是不研究的,亦即,主流经济学假定经济活动是在一个均质的点上进行的,剔除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17]序,3。

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侧重于研究“人”,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而其“地理”则侧重于研究“地”,即人类经济行为所发生的环境或人类所面对的环境。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经济地理学是关于空间或区位选择的学问。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选择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在经济地理学中则要选择何地生产。在什么地方生产就牵涉到了区位选择的问题,而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性质的问题。所以用“选择”这个词就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联接到了一起,就把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市场选择问题和地理学的空间选择问题联接到了一起。所以,经济地理学是人地关系研究的统一。但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许多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在经济地理学教材中虽有提及,但大多释义不清,增加了“教”和“学”的诸多困惑,宜在行课时补充讲授部分经济学基本原理。

(二)建议经济地理学补充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1.补充供求原理,了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在经济地理学教材中,多处出现需求、供给和均衡等概念,但对其基本含义和经济学意义均没有解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供求原理虽然简单,但它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起点。只有理解了经济学的供求均衡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均衡。建议从供给定理和需求定理及其几何图像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出发,解释清楚供求及其影响因素、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均衡价格模型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可考虑进一步解释需求和供给曲线背后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这两个消费和生产领域的基本规律。在深刻理解供求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机会成本、弹性分析和空间均衡等经济地理学中提到的这些概念工具。如果可能,还可进一步考虑给学生概略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或建议学生自学、选修初级微观经济学等内容,以便更好地学习经济地理学。

2.补充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以更好理解经济地理学“何地生产”的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涉及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或者说,哪类商品在市场上卖价高,就生产哪类商品。经济资源就会以市场价格为信号,更多地配置到这类产品的生产上。为谁生产,涉及的是分配问题,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按市场原则,产品会分配给在市场上出价最高的人。如何生产,是关于生产效率或生产技术的问题,即在解决生产什么问题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经常讲到的要素密集度问题。但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所有这三个问题,都没有回答“何地生产”的问题,即生产的空间配置问题。而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或空间选择问题,正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长处。解决了何地生产的问题,就将经济地理学重点研究的空间选择问题和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选择问题统一起来了。

3.补充市场结构理论,厘清竞争、垄断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结构理论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些基本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市场中其行为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中,市场是一个高频词,但什么是市场,市场意味着什么,基本上都没有解释或没有给出准确的解释。市场不仅仅是交易场所,更是资源配置机制。依据竞争和垄断程度不同,经济学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类。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市场结构中的两个极端,除了理论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比较少见。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是处于两个极端市场之间的更为常见的两种市场状态。市场结构理论要说明的问题是,同样的企业生产行为和家庭消费行为,在竞争和垄断程度不同的市场中,其选择行为是不一样的。即便对于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清楚这一原理,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经管和选址行为。

4.补充劳动分工思想,明确区际经济联系的内在逻辑。分工理论是经济地理学和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中,第九章是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核心讲到了区域分工理论。但由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劳动分工思想,而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文字描述,缺少计算案例分析,学生不好理解。建议在讲授时补充有关劳动分工的计算案例,让学生通过量化分析准确地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是怎么来的,分工到底是怎么在总的资源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增进了各参与主体的福利,深刻领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带来的好处以及效率和财富来源于分工的思想。在全面、准确地理解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区域分工以及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就比较好理解。关于这些经典计算案例,在本科生使用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中基本都有。

三、对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解决经济地理学课程实践不足和内容重复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教授经济地理学课程的经历和对国内同行教学现状的了解,在现有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环节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课时的压缩、师生野外出行的安全考虑、实习实践经费短缺和当下疫情影响等,都决定了经济地理学课程理论讲授不饱满、野外实践更缺乏这一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对接是一个较好的思路。武汉大学将经济地理学课程名称确定为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直接释义出学生要学的原理(知识)和应具有的应用能力,为学术界、更为应用部门和社会所认同和理解[2]引言。

(一)对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解决经济地理学课程实践不足的问题

在区域问题研究中,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等课程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综合性更强,更着重于区域规划实践。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区域规划问题[2]引言。在崔功豪等编著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19]课程教材中,约有1/3的篇幅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规划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即区域分析。可以这样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是在经济地理学已经选择出某一空间,解决了何地生产的问题之后,再对这个区域进行分析和规划,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区域更好的发展。从这一关系可以看出,经济地理学侧重于经济活动空间的理论研究,而区域分析与规划则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两者有效对接,即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之功效,可以更好地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具体而言,以《经济地理学》第七章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为例,本部分内容重点在于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模式、演进及其合理性评价,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应用更无从谈起。但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中,除了讲授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优化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外,重点讲授了一二三产业的规划布局。在具体讲授过程中,结合县域规划中产业规划布局案例的讲解,效果较好。其他关联章节均可作类似处理。此外,也可在室内组织学生自己作一些比较基础的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通过经典规划案例的解读,有效解决经济地理学课程实践不足的问题。

(二)对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解决与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和经济地理学课程一样,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也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和核心课程,同时还是区域地理的方法论课程,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较高(表2)。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区域分析部分其实就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理论。区域分析部分包含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区位论、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区域发展战略等内容,均在经济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中存在。崔功豪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教材共有15章66节,其中有6章23节与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内容重复,分别占总章、节的40%和35%。建议在做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分析与规划两门课程的课程大纲时,要提前作好协调,以免重复授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表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和《经济地理学》课程教材重复内容比较

四、融入现代方法工具于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认为,现有经济地理学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除了前述原因外,还可能与师生没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研究方法与工具有关。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的第十一章专门讲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和GIS分析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大多仅提要求而并不讲授,一则其他相关专业课有讲授,另则由于课时较少和任课老师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等原因,无法保证能讲授这部分内容。虽然这些方法类课程会在其他专业课讲授,但如果出现经济地理学课程和这些方法类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衔接问题,如经济地理学先讲授而这些方法类课程后讲授,则学生就无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走向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的新时代。在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背景下,现在的经济地理学,不应只局限于讲授理论,而应面向实际解决问题。为此,应围绕解决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如产业地理集中与地区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收敛性、区域知识生产及其溢出性、空间互动模型分析,以及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影响范围、影响因素分析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ArcGIS和GeoDA等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软件工具,以解决单纯依靠SPSS和EViews等软件工具不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任课教师自己不能全部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也可开展团队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教学,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至少,任课教师应知道这些方法在经济地理学实践中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去做。

另外,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区域经济可视化表达的一个重要工具[15]。经济地理学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和区位问题,其空间分布和空间信息通过图表解译与地图绘制,实现直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运用地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遥感影像数据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大量准确客观的区域发展信息,为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教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18]294。建议讲授计量地理学、GIS和遥感技术的老师与从事经济地理学教学的师生相互学习、密切协作、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经济学区域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经济学的优雅
区域